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种机器做小提琴真是神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5-7-20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悠悠爸爸 于 2017-9-14 22:25 编辑

一直在潜水看各种做琴的帖子,心向往之。
今天看见一个做琴机器的视频,实在是神速。至少用来做各种实验琴的话,重现性会非常好。
视频中的小提琴数控加工机械,可以同时加工六块琴板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2
skbao 发表于 2015-7-20 04:25:00 | 只看该作者
不为阳春白雪,只求下里巴人。这种机器生产对小提琴的大众化普及一定会贡献巨大,但可能会导致大批乡镇提琴企业的破产和农民工失业。事物总是好坏两方面的。
3
zjljl 发表于 2015-7-20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kbao在2015-7-20 4:25:00的发言:
不为阳春白雪,只求下里巴人。这种机器生产对小提琴的大众化普及一定会贡献巨大,但可能会导致大批乡镇提琴企业的破产和农民工失业。事物总是好坏两方面的。

乡镇提琴企业不正是采用这种设备制造提琴的吗?机器又不贵,小制琴工作室都可以用,一天就回本。要说导致大厂倒闭还可信些。
4
听琴者 发表于 2015-7-20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一天就能回本?那不是赚钱刷刷地!
5
Herr周 发表于 2015-7-20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搞,不就有一大批工人要下岗?估计又要跑去政府门口唱国际歌了··
6
天马健行 发表于 2015-7-20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这种琴我是不要的
7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5-7-20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天马健行在2015-7-20 11:53:00的发言:
这种琴我是不要的

严重同意,楼上是个有真正音乐品位的人。
8
wld4803 发表于 2015-7-20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数控自动加工技术代替手工是大势所趋,它的加工速度、精度、光洁度都比手工高,如果选用相同的料,都按标准图纸加工提琴,数控加工肯定比人工加工的又快又好,这就好比用人工锉一个圆、一个平面、一个螺纹,能比数控机床加工的好?现在不少人还陷在旧观念里,不知道现在的电脑数控加工技术,机械臂技术比人工强到哪里去了!做提琴又不像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刻没有标准图纸,那是创作。做提琴大家基本都是按标准图纸或一定数据来做,都是模仿阿斯瓜,而按图纸和数据来加工正是数控机械的强项,相信随着数字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提琴行业的许多手工作业将不断被机器代替。

点评

数控机床只关注几何尺寸,它本身并不识别木料的纹理、材质、软硬等等因素,它忽略了多少因素,它做出来的琴就比人做出来的琴差多少内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 22:29
9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5-7-21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ld4803在2015-7-20 23:31:00的发言:
数控自动加工技术代替手工是大势所趋,它的加工速度、精度、光洁度都比手工高,如果选用相同的料,都按标准图纸加工提琴,数控加工肯定比人工加工的又快又好,这就好比用人工锉一个圆、一个平面、一个螺纹,能比数控机床加工的好?现在不少人还陷在旧观念里,不知道现在的电脑数控加工技术,机械臂技术比人工强到哪里去了!做提琴又不像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刻没有标准图纸,那是创作。做提琴大家基本都是按标准图纸或一定数据来做,都是模仿阿斯瓜,而按图纸和数据来加工正是数控机械的强项,相信随着数字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提琴行业的许多手工作业将不断被机器代替。

任何一把由数控自动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琴,即使加工速度、精度、光洁度都比手工再高、高、高,它也只是一个毫无创新的依葫芦画瓢似的简单模仿程序,永远没有超过阿斯瓜的可能;但是手工琴则不,因为人类个体对阿斯瓜的理解程度和手工精度的极限不同等因素,每一把手工琴内都包含着不同于阿斯瓜琴板厚薄、曲线弧度等等创新性因素在内,假以时间和数据的积累还是有可能超越阿斯瓜的。
10
 楼主|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5-7-21 01:46:00 | 只看该作者
    对普通的购琴者来说,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也就是说,怎么用五千元买到跟十万元琴一样音色的琴,或者一千元买到万元琴的音色。至于琴是手工雕刻出来,还是数控机床雕刻出来,根本不是要关心的。哪位大师全手工做的琴,是收藏家和发烧友们关心的事。

    我把2014年上海展会上大师们展示制琴手艺的所有视频都看过一遍。看到郑荃花了一个多小时啃哧啃哧做一个琴头,还只是做成个雏形,真是浪费。

    至于说创新,倒是真没看出来。几个华人大师做琴板都是用不同方法,尽可能精确地复制老琴的尺寸,怎么样把模具和曲线板精确地转换到琴板上。只有那个外国的制琴师,没有用任何辅助的东西,只是看等高线的形状,测一测厚度,就直接做完了。

    既然做琴的逻辑就是复制,那么用数控机床来加工,是最合理的选择。

    比如我希望有大炮或者弥赛亚的音色,那么就直接按照数据用机床把面板和背板粗坯加工出来,然后手工精修到合适的频率,再手工合琴。把最费时、费工和不可控的工序交给机器完成,把质量控制交给好的制琴师,才有可能做出价廉物美的小提琴。

    为什么阿斯瓜的小提琴工艺失传后复制不出来?或者后人超越不了前人?

    因为影响音色的因素太多,而制琴师们的时间都花在挖木头上去了,一年也做不出几把小提琴。而且做不出尺寸在误差范围内完全相同的琴板,就无法把影响音色的各个变量孤立出来,一个个研究。要把其中的奥秘弄透,不挖个几千几万块不同材质、尺寸和形状的琴板,门都没有。靠手工?几辈子都别想。
11
lks 发表于 2015-7-21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手工在厚、薄、弧度、均匀的加工上的精度永远不及数控精密加工、、、
12
zjljl 发表于 2015-7-21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悠悠爸爸在2015-7-21 1:46:00的发言:
    对普通的购琴者来说,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也就是说,怎么用五千元买到跟十万元琴一样音色的琴,或者一千元买到万元琴的音色。至于琴是手工雕刻出来,还是数控机床雕刻出来,根本不是要关心的。哪位大师全手工做的琴,是收藏家和发烧友们关心的事。

    我把2014年上海展会上大师们展示制琴手艺的所有视频都看过一遍。看到郑荃花了一个多小时啃哧啃哧做一个琴头,还只是做成个雏形,真是浪费。

    至于说创新,倒是真没看出来。几个华人大师做琴板都是用不同方法,尽可能精确地复制老琴的尺寸,怎么样把模具和曲线板精确地转换到琴板上。只有那个外国的制琴师,没有用任何辅助的东西,只是看等高线的形状,测一测厚度,就直接做完了。

    既然做琴的逻辑就是复制,那么用数控机床来加工,是最合理的选择。

    比如我希望有大炮或者弥赛亚的音色,那么就直接按照数据用机床把面板和背板粗坯加工出来,然后手工精修到合适的频率,再手工合琴。把最费时、费工和不可控的工序交给机器完成,把质量控制交给好的制琴师,才有可能做出价廉物美的小提琴。

    为什么阿斯瓜的小提琴工艺失传后复制不出来?或者后人超越不了前人?

    因为影响音色的因素太多,而制琴师们的时间都花在挖木头上去了,一年也做不出几把小提琴。而且做不出尺寸在误差范围内完全相同的琴板,就无法把影响音色的各个变量孤立出来,一个个研究。要把其中的奥秘弄透,不挖个几千几万块不同材质、尺寸和形状的琴板,门都没有。靠手工?几辈子都别想。

你的回帖会刺痛不少人。尤其是“把最费时、费工和不可控的工序交给机器完成,把质量控制交给好的制琴师”,有的制琴师为了突显其全手工制作,连电动工具都不敢用,电锯电钻电刨是绝对不用的,连木砂纸都不用,热胶恨不得要烧柴火,大热天不开空调不开电扇,照明不用电而用土法加工的食用油……,工具也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打造出来的,最好就是用古制琴师遗留下来的,这样的手工琴才值钱。 其实,制琴如同写字,谁都会写字,有人写字只字万金价值连城,那怕写得难以辨认也天价,多数人写字分文不值,写得再好也没价值,跟印刷的只字体一样不值钱。不是手工制琴都值钱,很多制琴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制出来的琴,不见得比机器琴好,何来价值,即使做得非常好又怎样?名大师制的琴,那怕是差得不能再差,比如其学徒时制的最失败的琴的一块残片,也非常值钱。 说到创新,那是更大的笑话,一旦有人有创新,首先吐槽的必是手工制琴师。
13
wld4803 发表于 2015-7-21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荷锄晚归在2015-7-21 0:07:00的发言:

任何一把由数控自动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琴,即使加工速度、精度、光洁度都比手工再高、高、高,它也只是一个毫无创新的依葫芦画瓢似的简单模仿程序,永远没有超过阿斯瓜的可能;但是手工琴则不,因为人类个体对阿斯瓜的理解程度和手工精度的极限不同等因素,每一把手工琴内都包含着不同于阿斯瓜琴板厚薄、曲线弧度等等创新性因素在内,假以时间和数据的积累还是有可能超越阿斯瓜的。

电脑可以运用世界提琴制作资料库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数控加工进行修改和创作,它的储存量和计算量比人的大脑强了千万倍,你还能说机器是死的?只能模仿,永远不能创作?现在在众多复杂领域电脑都超过了人脑,而提琴不过就是材料弹性、密度、传声、厚薄、弧度曲线、结构尺寸等等不多的参数控制,这对电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14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5-7-21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ld4803在2015-7-21 11:44:00的发言:

电脑可以运用世界提琴制作资料库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数控加工进行修改和创作,它的储存量和计算量比人的大脑强了千万倍,你还能说机器是死的?只能模仿,永远不能创作?现在在众多复杂领域电脑都超过了人脑,而提琴不过就是材料弹性、密度、传声、厚薄、弧度曲线、结构尺寸等等不多的参数控制,这对电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台通过图灵测试的电脑,呵呵。
15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15-7-22 02:28:00 | 只看该作者
据我了解,还有很多速度比这个快的制作方法。 这种算比较负责任的“工厂琴”制作法了!
16
Redline 发表于 2015-7-22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机器不会懂,木料是好是坏。
机器不会懂,木料是硬是软。
机器不会懂,哪里该薄哪里该厚。
机器不会懂,干与湿的问题。

因为,曾经它也是自然的生命。

而机器永远无法超越生命!!!!!!
17
听琴者 发表于 2015-7-22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人是设计者,手工是实现设计的必然工序,当年是因为没有机器,所以才只能用手工。如果斯、瓜等大师再生于世的话,一定会用机器来实现他们的设计的。机器琴也好,手工琴也罢,关键还是看使用者。
18
wld4803 发表于 2015-7-22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edline在2015-7-22 9:11:00的发言:
机器不会懂,木料是好是坏。
机器不会懂,木料是硬是软。
机器不会懂,哪里该薄哪里该厚。
机器不会懂,干与湿的问题。

因为,曾经它也是自然的生命。

而机器永远无法超越生命!!!!!!

只要人给机器设计这些程序模块,机器对这些数据测量的比人还精确得多,比如对温度和湿度的测量人只能感觉到冷热干湿的大体变化,而机器的传感器却能测量到到千分之一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人离开了温度计和湿度计能精确地感觉到温度和湿度是多少度?人离开了千分尺或测厚仪能估计出板子精确的厚度?而且机器的储存量和计算量是人脑无法比拟的,虽然死的机器自己不会懂,但是人们为它设计的内部巨大的数据库和程序会让它懂,对Redline琴友提到的木料好坏、软硬,厚薄、干湿的问题,机器会懂得比人还好。只要利用机器的传感器精确的测量这些数据,机器就会开动它的超速计算和查询功能从自身数据库甚至网络大数据中综合几百年来人们制作提琴的经验和技术,根据测量到的木材好坏、软硬、比重、密度、年轮、弹性模量,声传导特性、干湿含水量等等数据,有目的的精确地加工这把提琴,至于那里该厚那里该薄根本不在话下。

虽然机器在很多领域大不如人,但是在现代加工特别是复杂精密加工领域大都被机器取代。当然机器还是需要人来设计的,设计机器的人或团队决定了机器工作的功能好坏,但是只要人们正确的给机器设计了某一功能,现代数控机器会比人做的又快又好。

19
wld4803 发表于 2015-7-22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生命,我这里还行补充一句:人类生命自身的遗传密码DNA几百年无法破解,最后还是依靠电脑完成了人类基因频谱序列。所以对木材的所谓生命。。。。。。

20
skbao 发表于 2015-7-23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下犯难了,一直打算买把上档次的小提琴拉拉,又不知买啥好了,机制呢还是手工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 09:1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