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的购琴者来说,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也就是说,怎么用五千元买到跟十万元琴一样音色的琴,或者一千元买到万元琴的音色。至于琴是手工雕刻出来,还是数控机床雕刻出来,根本不是要关心的。哪位大师全手工做的琴,是收藏家和发烧友们关心的事。
我把2014年上海展会上大师们展示制琴手艺的所有视频都看过一遍。看到郑荃花了一个多小时啃哧啃哧做一个琴头,还只是做成个雏形,真是浪费。
至于说创新,倒是真没看出来。几个华人大师做琴板都是用不同方法,尽可能精确地复制老琴的尺寸,怎么样把模具和曲线板精确地转换到琴板上。只有那个外国的制琴师,没有用任何辅助的东西,只是看等高线的形状,测一测厚度,就直接做完了。
既然做琴的逻辑就是复制,那么用数控机床来加工,是最合理的选择。
比如我希望有大炮或者弥赛亚的音色,那么就直接按照数据用机床把面板和背板粗坯加工出来,然后手工精修到合适的频率,再手工合琴。把最费时、费工和不可控的工序交给机器完成,把质量控制交给好的制琴师,才有可能做出价廉物美的小提琴。
为什么阿斯瓜的小提琴工艺失传后复制不出来?或者后人超越不了前人?
因为影响音色的因素太多,而制琴师们的时间都花在挖木头上去了,一年也做不出几把小提琴。而且做不出尺寸在误差范围内完全相同的琴板,就无法把影响音色的各个变量孤立出来,一个个研究。要把其中的奥秘弄透,不挖个几千几万块不同材质、尺寸和形状的琴板,门都没有。靠手工?几辈子都别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