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种机器做小提琴真是神速。

[复制链接]
21
zjljl 发表于 2015-7-23 00:3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ld4803在2015-7-22 11:21:00的发言:

只要人给机器设计这些程序模块,机器对这些数据测量的比人还精确得多,比如对温度和湿度的测量人只能感觉到冷热干湿的大体变化,而机器的传感器却能测量到到千分之一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人离开了温度计和湿度计能精确地感觉到温度和湿度是多少度?人离开了千分尺或测厚仪能估计出板子精确的厚度?而且机器的储存量和计算量是人脑无法比拟的,虽然死的机器自己不会懂,但是人们为它设计的内部巨大的数据库和程序会让它懂,对Redline琴友提到的木料好坏、软硬,厚薄、干湿的问题,机器会懂得比人还好。只要利用机器的传感器精确的测量这些数据,机器就会开动它的超速计算和查询功能从自身数据库甚至网络大数据中综合几百年来人们制作提琴的经验和技术,根据测量到的木材好坏、软硬、比重、密度、年轮、弹性模量,声传导特性、干湿含水量等等数据,有目的的精确地加工这把提琴,至于那里该厚那里该薄根本不在话下。

虽然机器在很多领域大不如人,但是在现代加工特别是复杂精密加工领域大都被机器取代。当然机器还是需要人来设计的,设计机器的人或团队决定了机器工作的功能好坏,但是只要人们正确的给机器设计了某一功能,现代数控机器会比人做的又快又好。

说个秘密给大家,古小提琴琴板厚薄不对称、形状不对称、侧板四角高度不对称,并不是大师们故意所为,更不是出于声音的需要,其实就是受到当时的手工制造工艺所限,同时当时使用制图工具手工画图也不可能画得对称,要做到绝对对称,只有电脑雕刻机才能做到又快又精确。古小提琴的声音好,除了制琴师的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过了数百年的老化及使用,不存在什么后人不能逾越的问题。我用电脑检测过各名古琴,偏差非常大,当然不排除与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有关,用电脑校对修正图纸,可以制出历史以来超对称的手工琴。其它就不能再说了。
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舒曼
22
mysun 发表于 2015-7-23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jljl在2015-7-23 0:39:00的发言:

说个秘密给大家,古小提琴琴板厚薄不对称、形状不对称、侧板四角高度不对称,并不是大师们故意所为,更不是出于声音的需要,其实就是受到当时的手工制造工艺所限,同时当时使用制图工具手工画图也不可能画得对称,要做到绝对对称,只有电脑雕刻机才能做到又快又精确。古小提琴的声音好,除了制琴师的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过了数百年的老化及使用,不存在什么后人不能逾越的问题。我用电脑检测过各名古琴,偏差非常大,当然不排除与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有关,用电脑校对修正图纸,可以制出历史以来超对称的手工琴。其它就不能再说了。

常常听专家说,或人云亦云“古琴声音好”,试问好在哪里?你听到了吗?有录音吗?瞎扯淡!没有什么凭据的!其实莫扎特拉的小提琴声音,可能还不如今天某个普通演奏员的小提琴的声音,莫扎特作曲名气太大了,就以为他的小提琴“古琴”的声音一定好。没什么凭据的!
23
 楼主|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5-7-23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2011美国的放射科医生Steven Sirr通过CT扫描,测得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把1704年的斯氏琴Betts的尺寸和材料密度,再由制琴师Steve Rossow在他自制的计算机数控小提琴雕刻机将其复制出来。复制的琴声音和原琴非常相近。

http://www2.rsna.org/timssnet/Media/rsna/pr_recordings.cfm?id=562&yr=2011

     这里有新闻发布会的PPT和一段演奏录音。

     其中各部分木头的密度比较有趣(克/立方厘米):

     面板    0.429
     背板    0.550
     琴头    0.555
     琴颈    0.592
     指板    0.911
     音柱    0.481
     低音梁 0.421
     角木  顶部  0.366  底部 0.399
             低音上 0.282  低音下 0.302
             高音上 0.291  高音下 0.271

     估计测量的误差在+/-0.1。
     琴颈枫木的密度明显大于琴头,音柱的密度显著大于面板和低音梁顶部和底部的柳木密度显著大于中部的四块角木
     我觉得这两点可能比较重要。
24
西丽湖图 发表于 2015-7-24 01:05:0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机器生产很精确,亊实上做琴根本不需要那么精确,我敢肯定,三四百年前的大师们更多是靠手的触摸来感知厚薄的.
25
skbao 发表于 2015-7-24 04:30:00 | 只看该作者
我赞同西丽湖图------喔,这几字真难打,不就是稀里糊涂么,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蛮好,挺有名的嚒。我赞同先生的观点。我也确信,即便是几百年前的意大利制琴大师们也绝对没有一整套科学的制琴理论或精确的计算与设计,全凭手上感觉和完工后的声音来判断的,感觉某处声音薄了,就加厚一点,感觉某处声音厚了,就减薄点,这里动动,那里改改,就这样一把一把失败,改进,又失败,又改进,一代一代地传授,提高,传授,提高,直到无数把后才积累出经验来。就像厨师'烧菜,我从未见过一个厨师看着菜谱烧菜,称着份量下佐料的,都是烧烧尝尝,换换火候,试试口味,日积月累就做出获得众人赞许的名菜来了。以前总说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26
edwardpychan 发表于 2015-7-24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kbao在2015-7-23 0:18:00的发言:
这下犯难了,一直打算买把上档次的小提琴拉拉,又不知买啥好了,机制呢还是手工呢?

管他機製, 手製, 拉起來聲音好就是好, 親自拉過才行! 因為商家賣的啥貨色, 他自己或許都不清楚呢! 其實作為現代人對新東西接受程度高多了, 而且現今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 能用机器粗加工, 再由有經驗的制琴師修正各部份參數, 再合琴, 不失為既省時而又合乎制琴大師心意的最佳方案, 古板而又保守的做法的路勢越走越窄.
27
skbao 发表于 2015-7-24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大哥说得有理,英雄不问出处,提琴不论啥制,还是别管它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别管它机制手制,拉得出好音色就是好琴,这也是个硬道理。
28
teddyzty 发表于 2015-7-24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后干脆不要用木头,用复合材料来做
29
lthy 发表于 2015-7-24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机械化,标准化的发展终将淘汰一批普通手工从业人员,也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是永远替代不了高级手工劳动者。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高级手工劳动者始终是最受尊重的行业,顶级手工服装,钟表匠,哈雷摩托里装配工的签名,他们凭着一双手,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追求和传承着极致,保持着高傲的荣誉感。 闻名于世的瑞士表也曾受过日本廉价石英表的冲击,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但专注执着的手工业者通过升级创新迎来了再次繁荣,在豪表界一统江山。 并不是所有的机器都能代替人,即使火箭制造,它的心脏也需要人工帮助“焊接”。 当前中国缺乏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崇洋媚外的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殊不知它本就是国产货。国货并非不能出精品,而是急功近利的社会缺乏认可大工匠的氛围,所以在中国很多精华和糟粕都一起失传了。
30
ssk850325 发表于 2015-7-31 15:33:0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有一天可以,但是就目前来说,手工和机器差别还是很大的.手工和机器最大的差别在于灵性.什么都可以用机器的话那么是不是以后演奏也可以用机器代替手工了?一般每两个调律师调的琴都不一样,只是用耳朵不那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有的调出来的琴很好听,有的却很生硬,有的用仪器测都很准,但是就是不符合演奏者的需求,有的高几个音分或是低几个音分,但是钢琴声音就很漂亮.听着舒服.机器能做的只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毕竟他并不具备感情和思想!~
31
demonkobe 发表于 2015-7-31 17: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teddyzty在2015-7-24 12:49:00的发言:
以后干脆不要用木头,用复合材料来做

现在已经有炭纤维的提琴了,而且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每年乐展都有。。。
32
demonkobe 发表于 2015-7-31 17:4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thy在2015-7-24 18:55:00的发言:
机械化,标准化的发展终将淘汰一批普通手工从业人员,也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是永远替代不了高级手工劳动者。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高级手工劳动者始终是最受尊重的行业,顶级手工服装,钟表匠,哈雷摩托里装配工的签名,他们凭着一双手,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追求和传承着极致,保持着高傲的荣誉感。 闻名于世的瑞士表也曾受过日本廉价石英表的冲击,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但专注执着的手工业者通过升级创新迎来了再次繁荣,在豪表界一统江山。 并不是所有的机器都能代替人,即使火箭制造,它的心脏也需要人工帮助“焊接”。 当前中国缺乏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崇洋媚外的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殊不知它本就是国产货。国货并非不能出精品,而是急功近利的社会缺乏认可大工匠的氛围,所以在中国很多精华和糟粕都一起失传了。

中国人去日本抢马桶,和论坛里觉得意大利提琴好是一回事。。。哈哈
33
demonkobe 发表于 2015-7-31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还得看需求。。。如果只想用来长时间练习,并且追求不错的音质的话,机械琴并非不可考虑。只要音质能满意即可。就为了练技术,节约点成本何尝不可。 但有人买琴本身就是当艺术品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自然就讲究手工和出处了。。。
34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5-7-31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十楼有一段话说的非常精彩: 既然做琴的逻辑就是复制,那么用数控机床来加工,是最合理的选择。

    比如我希望有大炮或者弥赛亚的音色,那么就直接按照数据用机床把面板和背板粗坯加工出来,然后手工精修到合适的频率,再手工合琴。把最费时、费工和不可控的工序交给机器完成,把质量控制交给好的制琴师,才有可能做出价廉物美的小提琴。
我给你点赞!!!
35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5-8-1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机制小提琴组件可以起到普及小提琴制作知识的作用。我想把全部 机制小提琴组件塑封起来,作为学习小提琴制作教具向社会销售,一定会有市场。

36
libuwei 发表于 2015-8-3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随着科技的进步,主观认识会被客观事实更新。
37
鸣轩琴社 发表于 2015-8-3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木材是各相异性的材料,做琴有些地方为什么要强调手工,原因是通过手多次反反复复和木材接触,每一铲,每一刨都在感知木材的弹性和软硬等特性, 甚至是气味也反映了木材的某种特点,所有这些再和制琴师头脑里过去的经验相对比,决定下一步的做法。如果全用机器做,就失去了手工制作的灵魂,制琴师也不能确定接下来正确的方向。记得一位一流制琴师说过,手工制作提琴在越接近完成的时候越需要把速度慢下来,反复推敲感知以求达到最佳的位置和效果, 因为最佳位置往往非常敏感,常会犯未到和过头的错误。现在完全用机器做琴只能做到和预设的琴板弧度和薄厚一致,还根本无法达到上面说的过程,至少以现代的机器智能还完全做不到, 或许等到有一天机器智能能完全达到人脑的感知和智能才有可能。

 

还有提琴制作要达到好的效果,方方面面其实强调的是要慢,再慢:从材料的干燥年限要长,油漆干燥,琴体应力要减小等等都需要慢慢等待;而机器制作强调和追求的恰恰是效率高,速度快。所以个人感觉,如果追求提琴声音,提琴制作还是多些手工制作为好。

 

 

个人愚见和大家分享,欢迎指正。

38
zjljl 发表于 2015-8-3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简单技术被说道玄乎其玄,不是外行就是故作玄虚,只要掌握好制作工艺,选择合适的木料,做好各部位的厚度,成品重量在合理范围内……,琴声就差不到哪里。机器+手工可以快速出好琴。
39
鸣轩琴社 发表于 2015-8-3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琴制作技术绝对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要不然人人都可以做出大师提琴了。最顶级的琴都是三百年前的意大利老琴,名琴, 还没听说过哪一把顶级琴是现代“机器”+手工做出来的? 提琴的奥妙很多用现代科技无法解决。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在此不勉强。

40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5-8-3 13:27:00 | 只看该作者
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议论出真知卓见。看到施安顿制作的67号小提琴在stradivati"soil"之上,不知确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 08:5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