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发一个帖子,谈到利用“视觉停留“帮助演奏小提琴。这一次我要谈谈演奏小提琴与换把的另一个秘密:利用触觉。 依靠“视觉停留”帮助演奏小提琴,只对正常人有效,如果是盲人,就无法利用“视觉停留”了。如果在晚上没有灯光的环境下,也不能利用“视觉停留”。而实际上演奏小提琴用得最多的还是靠“触觉”。这是一个秘密,没有一个老师或提琴家愿意提示给学生的。而所谓“秘密”只是对没有感知的新手而言,而他们正是最需要帮助上路的。 首先要在第一把位训练好正确的手型,然后训练二把位、三把位的手型(四个手指的指距不断的缩小。观察吉他指板上的“品位”的距离,把位越高,品位的距离越小,是一样的道理)。在不同的把位上练音阶是固定手型的一个很有用的办法。手型的训练基本成功以后,手在指板上前后的移动、换把,靠“触觉”十分重要。根据每个人每把琴的具体情况,体会掌握。举例来说:(请大家先准备好一把琴,跟下面的解说,同时实践) 1.同一手指的换把。a.在第一把位滑到第三把位上。一指按在A弦的第一把位B音上,滑到三把位的D音上,如何能准确无误的正好滑到D音上?靠“触觉”,手掌大拇指的根部触到琴颈与琴箱衔接处的突起点上,食指正好是D音的位置。用连弓反复练习,万无一失。同样,还可用二指在C音上,靠大拇指根部的“触觉”很容易的滑到E音上,可以做到万无一失。b.倒过来,在第三把位滑到第一把位上。二指在E音上,从三把位滑到第一把位的C音上,要正确无误,靠食指的根部“感触”到琴头的突起部分(在琴枕的下方)就可以了。这用分弓练,第二个音C必须在换弓之前滑到,也就是弓子触到C音与手指按到C音在同一时刻,不可以把E音奏成C音的装饰音。这是同一个手指换把的举例。 2.第二个音不是同一手指时,也是如此。举例说:a.还是在A弦上,食指按在第一把位B音上,靠“触觉”滑到D音时,根据固定的手型,按下四指,正好是G音。D音只是一瞬间的接触,只作为导音而存在,熟练以后,可以不要这个导音,做到靠“触觉”,一步到位,由一指的B音,直接“跳”到四指的G音,万无一失。b.继续上例,第四指按下G音以后,换第三指,按F音,要下滑到C音,也以D音为导音,就是三指下滑到D音的一瞬间,迅速抬起,二指按下C音,此时,凭触觉已感到食指的根部,已被琴头的突起部分(在琴枕下方)挡住,万无一失。熟练以后,要做到导音听不见。 3.特殊的换把:在A弦上,二指按C音,演奏“都—来都西都”的旋律,接着要在D弦上演奏“西—啦—扫—”,完成“都—来都西都西—啦—扫—”这个乐句,需要在不同的弦上换把。由A弦的C音换到D弦的B音上去。此时,不能用按C音的二指滑到D弦上去,那样会破坏优美的旋律线,所以只能借用三指在D弦上,由G音滑到B音。G音也是瞬间的接触,三指靠大拇指根部与琴颈尾部的突起来感触,正确无误地按在B音上。 以上是所有换把的基础,只要理解清楚和严格遵守这些原则,换把就不会感到困难。尤其依靠琴颈两端突起部分,利用大拇指根部、食指根部或手掌根部的触觉,感知正确的音位,非常重要。 演奏乐曲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换把的过程。所以必须掌握上述各种方法。 而且,正因为如此,我一再强调,选琴不能太大,太大的琴,琴颈过长,两端无所依(失去了“触觉”),不利于演奏。 |
<B>以下是引用<I>wowowo</I>在2009-11-27 10:20:00的发言:</B>
LZ好文章!我正是用LZ所揭示的“秘密”来学琴的!《二泉映月》《良宵》《小河淌水》……许多乐曲我学得很快,周围许多朋友不理解一个70多岁的老人学习小提琴,进步那么快,为什么,其实我就是用LZ所说的凭“触觉”来感知音位的!真是不约而同!许多新手,如果知道了这个“秘密”,有意识地去练习凭感触定音拉琴,一定进步很快!真的非常感谢LZ!难得有这样一位能揭示秘密的好老师!
<B>以下是引用<I>abob</I>在2009-11-28 21:46:00的发言:</B>
]
<P>触角是记忆“位置”,这个可以相当准;视觉可以帮助记忆位置,应该是起保险的作用。
<P>但音准最终还是要靠听觉,只不过差得越少,就更容易靠听觉来作微调。
<P>触觉只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就可做到,说到底,练的就是触觉!</P>
<P>只不过常常没明白说出来罢了。</P>
<P>(身体部件的记忆也算进去,属于非视觉感官)</P>
<B>以下是引用<I>歌手</I>在2009-11-30 14:33:00的发言:</B>
<P>看莎拉.张拉琴基本不看指板非常自信,诂计可能也是靠"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而复杂的曲子许多音也不刚好在能有触觉的地方,所以个人认为也不必太夸张这些办法,</P>
<P>感觉看指板拉琴的表演者都有点对技术不自信的样子.</P>
<P>因为俺也在玩吉它,吉它换把指板长少有两端的特殊"触觉",高速换合弦和音阶靠视觉看指板有时也来不及而且形象不雅不酷,也尽量养成了不看指板的习惯.</P>
<P>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P>
<B>以下是引用<I>mysun</I>在2009-11-30 14:55:00的发言:</B>
>
请教歌手:“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能否举例解释一下?如果大家都懂了,特别是新手,对大家的帮助很大。
<B>以下是引用<I>歌手</I>在2009-11-30 15:22:00的发言:</B>
。
<P>“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这是我自已的叫法。根据别的乐器总结。
<P>1,就类似于电脑键盘盲打。虽有J,F建的起始触觉,但仍有人需得看着建盘才能打,而且乐器的起始音就可参考已相当于起始触觉,然后由这个音到下个音的距离就是空间距离,就象电脑键盘这个键到下个键的距离,全凭空间感觉。
<P>2,动力定型是我借用蓝球投篮技术语言,就是前臂肌肉群朝某方向使多大的劲就会达到多远的距离,经长期练习后就会动力定型,没有捷径,唯有多练,我前面说的梁祝三载同窗快板换把就差不多练了5000遍,现在闭眼都能拉出来,当然别的技术我也还有待多练。
</P>
<B>以下是引用<I>mysun</I>在2009-11-30 11:52:00的发言:</B>
<P>关于“视觉停留”,三楼有一点误解。1/24秒的视觉停留,不会使人看世界“一停一停”,因为我们看世界不是“一停一停”,您就能否定1/24秒的“视觉停留”的客观存在吗?电影机放映电影,在镜头前每秒钟闪过24帧图片,使不连贯的动作变得连贯起来,成为“动画”,依靠的科学原理就是人类的1/24秒的“视觉停留”。拉小提琴,靠“视觉停留”能使另一个手指很准确地按到刚刚离去的那个手指的音位上去,使它连贯起来,完成换把。所谓“视觉停留”,就是大脑天然地记忆了看见的印象。举例来说,我在学习《赛马》乐曲,不少地方是利用“视觉停留”的,比如结尾之处:“(快速)都-啦都来-都来咪-来咪扫-咪扫扫-米扫啦-扫啦都-啦都来-都来咪来都来咪来都来咪来都来……咪扫啦……”中,头两个高音“都”(用红字表示)都是四指按的,第三个高音“都”(也用红字表示)是换把以后靠四指按“都”离开以后的“视觉停留”用一指准确无误地按上去的,之前,二指靠“视觉停留”按在“都”前面“来”的位置上,紧接着一指按到“都”上。因为速度快,找“视觉停留”,更为容易。慢速的,也一样的,按音的音位,有时超过1/24秒还是会印在您的大脑中的,有时印象是很深的。</P>
<B>以下是引用<I>wcying</I>在2009-12-2 17:53:00的发言:</B>
>"有时超过1/24秒还是会印在您的大脑中的"----- 這就是利用了一般的記憶,而不是視覺停留了.
<B>以下是引用<I>mysun</I>在2009-12-1 10:53:00的发言:</B>
>
<P>谢谢歌手!您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奇才!——创造了“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这个术语。我仔细的体会与分析,觉得是很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科学术语。我除了学小提琴,与你一样,也是吉他爱好者,会弹《绿袖子》《三套车》《雨滴》《哈巴拉涅舞曲》《意大利小曲(主题与变奏)》等。我在吉他教学的视频上,看见陈志教授有一次请一位盲人来给大家示范演奏一首速度很快的曲子,觉得很是神奇。现在我想,这位盲人用的就是“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这种技术。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有几千几百遍的操练才可以。在小提琴上,技术高手也许就是用的这种技术。不过,作为一个阶梯,在初步阶段,利用视觉与触觉也是必需的,达到顶峰以后,就可以用“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而“空间距离定位动力定型”是您总结出来的,所以您又是一位很会研究与总结的奇才!本人表示敬佩!</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mysun</I>在2009-12-3 10:56:00的发言:</B>
.
<P>是的,谢谢您的提示。我说的“印在您的大脑中的”、“有时印象是很深的”,确实不是“视觉停留”了,是指“大脑的一般记忆”,是“印象”。谢谢您的提示,把大脑记忆与“视觉停留”明确地区分出来!</P>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1:4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