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首新曲子,只要注意下面的几个过程,可能就会少走或者不走弯路. 首先,老师会先给学生演奏示范,或者学生回家听听"示范带",对新课乐曲的性质,风格,技术类型和特点有个初步的印象,也就是"大概指代怎么回事了 " 老师在给学生上新课时,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与必要的解释,为学生预见他可能出现的错误,指出重点和难点,交给他怎么样才能克服技术的具体方法.对于乐谱上标记不清,标记错误或者需要改动调整的地方给与订正标清.必要时,还需要学生当场视奏,以便真正的懂得要领.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学生口头明白的事情,并不等于在演奏中就明白了. 实践证明,这个开始阶段的过程及其关键.业余学生独立处理有关问题的能力往往较弱,所以学生要高度重视,细心记取教师开始的一系列指导.不少学生耳朵听了,心里却没有记住多少,回家象当然的练习,一旦有错误又察觉不到,他就不断的重复这个错误.开始阶段先入为主的错误,最容易巩固,最容易变成"错误顽固症",此后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力气,还改正的不彻底. 学生回家练习时,要格外注意一下几点: 1:牢记乐谱的调号标记,几个升号,几个降号?中间有没有改变?有没有临时变化音?总之,不要出错音 2节拍,要准确.看好是什么拍号.每小节几拍要明明白白,不能那个拉了半天,一问几拍却说不出来 3注意指法.该拉下一个音时.一定要检查一下用的是不是改用的指法.至少在每个乐句的开始处,大跳处,旋律的转折处,要看看.千万不要不加思索的使用袭击觉得"最听话"的手指 4分清乐句.不能不管乐句,就象朗读文章不管标点符号一样. |
<B>以下是引用<I>zhsovi</I>在2007-2-3 0:06:00的发言:</B>
<P>说到学新课的问题,补充一下自己的看法吧~</P>
<P>我自己觉得,不管初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必须永远养成看谱,识谱的良好习惯,在拿到一个新曲子的时候,应该首先通过自己的乐理知识来分析,观察这个谱子,节奏,音高,变化音,这些写在纸上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印在大脑里,然后反映在琴上。</P>
<P>通过看谱来联系新曲子的习惯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这可以培养严谨,忠实原作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这拍子究竟是怎么个打法,这一串音究竟怎么长的,这个能力非常重要。</P>
<P>严谨,不是模仿来的,是自己心理根本上明白和通透,也就是说,你想把这个节奏拉准,不是听别人的听熟了就能拉准的,而是必须明白清楚他们的长相是什么排列是什么,从心里彻底的明白,这才能有严谨。</P>
<P>到以后识谱熟练了,就进入视谱阶段,这时,就能开始尝试视谱演奏了。</P>
<P>所谓视谱演奏不光是看着谱子能大概把音拉下来,而是通过极其敏锐的反应,经验和“胆量”在一到两遍的时候完整地,有音乐性的演奏出来。这中能力在排演重奏和乐队的时候就相当有用了,重奏曲目极多,几个人在一起是没有时间那样无止境地练习的,必须讲效率。乐队更是这样,好的乐团其实演出的曲目可能就排三次,甚至有的直接在台上视谱演奏了,这些都是很宝贵的能力。</P>
<P>即使在独奏曲目中这种让人振奋的能力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现在可以拉10级,你就找几个6级左右的曲子,认真地视几遍[谱,就能很规范地拉给朋友亲戚听,这是多有趣的事情,可以极大的扩张曲目量。</P>
<P>要少走弯路,就是要知道以后的路,以后这个琴该怎么用。</P>
<P>很多小孩由于受到家长功利心的影响,就玩儿命考级,一个学期也就那一套曲子,有些老师也为了让孩子早见成效,就从头到尾使劲让孩子听录音,来模仿,来跟着拉,更有冒险家叫孩子买个复读机回去反复听,像学流行歌一样听熟唱熟,对谱子几乎视而不见,或者只是仅供参考~最后考到了10级,也上了高中,就再也没有兴趣了。叫他拉个什么听听也实在忘了,拿谱子来也是半个小时不见动静。</P>
<P>这简直是个残忍的,不人道的经历,这些孩子从小剥夺了这么多玩耍的时间,家长花费这么多精力,最后也就换来与音乐,与艺术的擦间而过,真是太痛苦了(他们自己当然不会觉得)要是把这些时间拿来学德语,学计算机,那多有用啊!</P>
<P>就是能拉协奏曲,能拉帕格尼尼又能代表什么,那些都是不扎实,没有严格基础的东西,没有质量可言。</P>
<P>识谱练琴对初学是很难的,特别是小孩,见效不快,很多家长抱怨怎么开始上那么多课了,连响声都没怎么听到。</P>
<P>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比拿个几级证书有用多了,一个孩子学到了规范严谨的识谱能力,等于真正学到了小提琴,这把琴真正有用了,他如果永远停留在6级水平,但也是一种幸福,他可以看到能拉的,就能拉,敢拉,看到想拉的也敢拉,这就是一种自学能力了,即使以后工作了,在其他行业了,这个琴也是个很有用的东西,它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发出好听的音乐。</P>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08:3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