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调音的关键是听”中指出听是调音的前提,所以要求每一个调音者都要会听.在听的基础上吃准了再动手。同样,提琴的发音一定要自己拉奏,哪怕是拉空弦才会有第一手的感觉.靠别人的拉奏来传递发音的感觉会使后期的调整变得很复杂,时间也会很长。如同别人喝咖啡对你讲味道,你无从体会一样.如果自己尝一口,那就什么都知道了。 多年来许多制琴师在调音方面都有建树。网上也有文章发表我都加以吸取,配以分析和实践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不必用过多的说不清楚的理论,回归到经验和实用之中。 提琴调音有三个过程.1,发音 2,平衡 3,音色.任何老琴或新琴,首先要解决的是发音.如果发音不好,四弦很难平衡,演奏者会感到很不舒服,拉奏时会很累,很小心.就是音色再好也会失色,当然更无法顺畅地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来。是不受喜爱的。那么何为发音?简单的讲,有两条.一,振动自如.二,声在琴外。 琴在拉奏时,左手指会感觉到提琴在振动,一般讲震动越强烈”发音”会越好。当拉G,D双空弦时,手感震动达到最高点,这是其一。其二,对每根弦上的每一音阶发音都要轻松自如,无论轻弓,重弓,长短弓,快速运弓,跳弓,都能细腻,清晰集中的表现,无麻木感,或发紧。其三,泛音丰富,灵敏,但无狼音。对老琴来讲其四,音色要纯净。这方面有文提到金属音.我认为金属音在古琴,老琴中出现是好事.如能略带”沙沙”声或”咝咝”声的高频泛音会使音色更美,更丰富,更传远。但对新琴来讲,就不一样了。应该降低金属音,使之更干净,更混厚,更深沉.总的来讲,演奏时手感好,听感好,基本上发音也就没有问题了.这是调音第一步必须要解决的。 有相当一部份小提琴尽管发音也不错,但总感到声音在琴箱里打转,犹如中提琴的音色,低音往往不错,但缺少明亮的清晰的高音,有时会发出”翁嗡”的共鸣声,这种琴在国内较多.展会上国外制琴师的琴很少发现.这可能与国内的制作家和调音师有关.用的材料较差或太软.琴板过薄或调整不合理所致。握这种琴的人前来调音时,往往还很迷恋这种”古琴”的音色,但细听就会发现有几个特点。1,室内较响,室外或在吸音室中就显得无力。2,高把位时音量会在某一点突然降下来,变小,发不出。3,拉双和弦时没有颗粒度,音色混,不清晰。 4,泛音不丰富。 小提琴的音色优美重在于中,高音,不能刻意地追求低音浑厚,要顺其自然.调音是做减法的,修过头也就贴不回去了。一旦琴声”发空”情况出现,靠换码,柱,弦是救不回来的。但有些古琴,琴板很薄也不”发空”,这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不必花精力去研究,模仿。如一定要去追求”古琴”效果,最好在音樑上,指板上动脑筋。瘦一点,薄一些,都会有帮助,修过头大不了换一根,而面板,底板修到一定数据就要慎重了。 ”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可不足,不要过头”。这十六字是“真言”,切记。 四弦平衡一定要在发音完好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效。反过来是调不出来的,所谓的四弦平衡就是指各弦音色的统一和音量的统一。对高级琴演奏琴来讲是一定要做到的。在拉和弦时表现最为明显。调平衡比调发音要容易,关键是要听得出来,如有一个水平较高的演奏者配合、调整会很顺利,简单的做法可以修整码的“心”“眼”“脚”“厚度”。与音柱粗细长短和相对位置也有关。必要时也可换弦来求平衡,严重的不平衡则要动面板了。 调音色是放在最后进行的,道理很简单,提琴音色是建立在“发音”的基础上的,一旦发音好了,四弦平衡了,其音色也会不错。只不过对琴有更高的要求时,作进一步的发挥挖潜。这个工作不是一天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经常有人对一把琴每天调希望能出现奇迹,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因一把琴每调一次时有一个稳定期。有时受天气温度,尤其湿度影响,音色变化会很大,今晚调好了,到了明早要重调,这出现在新琴上是很正常的,调琴说到底是靠时间“悟”出来的。比如古琴,我们无法知道出生时的原始状态。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今天在舞台上演奏的名琴都与几百年中后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古人能复活,一定会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演奏家、收藏家、调音师,正因为有了他们,名琴才会有今天的成绩。据说一把提琴现在即使调好,但要达到最佳状态,可能也要几十年,这对制琴师来讲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有一朋友就是这样,他的琴无论选材、模板、制作及工艺都是一流的,连老外见后都自叹不如,但音色目前还是无法达到最佳,他打算让孙子们来评定。但在商品社会的今天,更多的人是 短、平、快、出手为上,这也是提琴制作界的现状,很悲哀。 提琴的发音、平衡较好讨论,音色就无标准可言了,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标准,甲认为好的音色在乙耳朵里认为不好。为评论一把琴经常会发生争论。有一个故事,不知真假,但有道理。德国钢琴家带了一台“斯坦威”钢琴到日本演出,请日本调音师帮忙,结果调了一半就叫停了,因为此时“斯坦威”的音色没了,变成“雅马哈”“卡瓦伊”了,这叫德国钢琴师接受不了。最后再请德国调律师来才把“雅马哈”“卡瓦伊”回到“斯坦威”。同理,“意大利”的提琴到这里来,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中国特色,叫意大利人听不懂,很正常,这就是文化。调音师要多听真正意大利的声音,道理就在于此,我们不能改变“意大利”,我们要朝“意大利”的音色去努力。但古筝、二胡,中国是老大。 张立 插图由『瑞麟提琴工作室』(上海)友情提供,下本文观点无关。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0 00:4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