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可以称之为“专业”的小提琴人,我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小提琴学习和研究经验,而且即将出国工作,这辈子恐怕都与琴结缘了,但往往与大师交流,还是能发掘自己的不足,小提琴确实是一门学无止尽的艺术。在学习小提琴阶段,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对于小提琴学习者而言,第一关却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小提琴教师的问题。说起来我利用中国小提琴网下载一些谱子和资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一直没关注论坛,偶尔进入论坛的交流版块,看了一些帖子,才发现,中国最基础的小提琴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而首当其冲就是小提琴的择师,其次是家长在小提琴学习中的角色问题,于是忍不住自己献丑,拿出一点浅薄的经验,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帮助。 我因为身体原因,有将近两年左右没有怎么拉琴(相对同学的练习时间来说),但是课还是继续上,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正处在人生上升时期的小提琴演奏者是很致命的,但所幸我也多了很多时间来做小提琴的教学和小提琴本身的研究。在日后,随着一段时间的出国学习,和在各地的一些交流学习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亚于给我人生一个重要的反思,回到前面来看,我确实好像没走过什么‘弯路’。在我最开始学琴的时候,因为一些机缘被推荐给了一个很好的老师,之后又进一步去了更好的老师那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如果不是这个正确的择路,以我的天资和性格,恐怕早就淹没在千万琴童里面了。老师既有名气,也非常严格谨慎,作风非常正派,每次给学生上课有空隙之余,都可见他自己在练琴。我读书的年代,老师非常严格,家长也完全服从老师,我的提琴老师也一样,尽管平时非常温和,但上课起来非常严厉,有被打也有被骂,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所有同学。多年后,我在学校的老师身边,经常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满怀期待地来找老师看‘前途’,但绝大多数绝大多数,老师都毫不犹豫的驳回,有的勉强给上过几节课以后,也会很直白用‘有点难听’的话把那些琴童遣回。当然,能来找老师的,还是各地里面相对很好的‘业余’琴童了,我有很多次陪同或者代替老师去担任一些比赛、考试的评委,可以说有些业余琴童不能用难听,只能用‘毁了’形容。我不由得思考,这些被‘毁了’的琴童,是毁在小提琴的难度上?还是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呢?毫无疑问,是第二种原因。 大学院的老师对于业余和专业的区分是极其严格的,实质就是指的师门问题。在论坛看了多个琴童父母的学习笔记,有所欣慰的是,绝大部分都在一开始碰壁后,马上找到了好老师,但突然发现,这些找到好老师的家长,几乎都是在国外。实际上国外虽然也是鱼龙混杂,但他们的艺术教育资源却远比中国均匀得多,而不像中国过于集中。从这几年比赛上就可以看出,除了中央上海,其他学院因为一些黑幕丑闻,或者老教授的退休去世,已经让生源变得非常糟糕了,我也认识很多非常差的,那些学院几乎只要花钱就能进。这也使得高素质的教师变得更加匮乏。前面提到过我曾经有两年左右没怎么练琴,这些时间被我利用来学习教学体系,也发现演奏系出身的人,确实缺少教学理论,拉得好绝不等于教的好的原则。大学院培养的基本是演奏方向的小提琴家,而非教学方向的。虽然有教育系一说,但是又不如高等师范教育系体系化,由于国内这些学科的不合理性,导致很多非演奏专业的小提琴专业生,如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学生,被驱使到各个大学院老师下求学。而大学院资源少,也导致附中附小的孩子不可能全扎堆进学院,再加上就业和前途的考虑,很多跟随名师学习的但资质不是最好的学生会选择就读其他院校,这类人都有一个通点,由于一开始的正确学习,他们的基础都是很扎实牢固的。这类人,如果一直坚持学习小提琴,再加上有教育理论学习的背景,基本会是很不错的,至少是对于初级中级琴童来说,非常不错的老师,因为他们的师承是非常正统的。 我在论坛最开始回了一个琴童爸爸的帖子,因为我一路看来,居然发现他最后换了一个连我都知道的‘名师’,这个老师也属于有名气,而且学生一大把了,似乎教起来也很得小孩和家长的喜欢。但实际上这个老师在我们本地出身的小提琴家眼里却是个三流货色,稍微网上查一下资料就可以发现,他跟学生家长说的很多都是编造的,一会儿是二胡名师一会儿是小提琴名师,一会儿是硕士一会儿是本科,一会儿二十多岁,一会儿三十五六,而看他的工作信条就是坑蒙拐骗来说,实在令人惋惜,更有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是学二胡的,小提琴只是在大学期间的自学而已,而这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多差,连我都小有耳闻,不得不感叹于这个巧合和世界之小。我说话向来很直也很不客气,以前老师就常说我是典型的湖南人,跟他们委婉的江南人是很有区别的,但几十年的浸淫,我也变得寡语起来,有些事似乎你说了,并不真正让人接受,甚至对你厌恶,而我作为一个小提琴人,就像木匠爱木料,农民喜粮食一样,我珍惜孩子。 回到正题,我对于小提琴琴童的择师有第一点建议就是:家长是决定性因素。同样举那位琴童爸爸为例,他的前任老师确实看起来脾气不大好,先不说他老师的水平,但我想说的是,我学了这么多年,没见过脾气好的名师,因为你们所看到的,视频里笑眯眯和蔼善良温柔的老师,前提是他上课的对象是机灵聪明专业扎实悟性高的高资质小孩,正如我老师有时候给业余的学生听课会变得勃然大怒,其实就连我们做不好他也会生气,更何况那些在专业老师眼中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学生呢?就像烂谷子和朽木,一把火烧了都不觉得可惜。我不是说老师脾气大就好,而是觉得,相对来说,老师脾气大和专业水平比较成正比,你做得好的时候,他绝不生气,做得不好还屡教不改还不生气,那就是在恭维你们了。那位琴童爸爸换的第二任老师,似乎以耐心和温和讨喜,这种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因为这个老师本身没水平,他也没了发脾气的底牌。当然,严格和凶是两回事,严格是指的老师对待错误和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凶只是纯粹的坏脾气。 第二,怎么辨别老师? 我答案只有一个,看师承,看学历。这是不变的法则,价格或许是一个风向标,但这不是我要讨论的内容,师承的重要性会在下面详说,学历是因为越好的学校,教育内容越全面完善,越严格公正,而二三流的院校,一是中国的金钱效应,而是教育内容是很匮乏的,我认识的一些学琴的,只会拉拉还行,但你要她说一点点内涵或者理论?还有就是,虽然同样是小提琴专业,但是学教育理论和学纯粹表演出身的人,教学生的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学表演的小提琴生,缺乏非常多得必要的知识,更别说教育理论,我见过一些还出色的同学教孩子,但他很难说出来理论,虽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但还是不太好,可能在老师的生涯,会通过长期教学积累经验,但对于一些出身学历不好的小提琴老师来说,那就是笑话了,有些学科几乎不懂,但这在大院校是不可能不学的,但是话说回来,这也和二三流学院的生源变差有关,即使很好的课程设定,但学生素质决定了他学不进或者不去学,你有什么办法呢?你要说口碑?业余的家长积累的口碑不算,业余的比赛积累的口碑也不算,考级更是个大笑话,我代老师当过考级评委就知道多差的小孩都能打优秀,这在专业的来说简直是笑话。至于网络,可以说是双刃剑,百度搜索和网站上的东西,既可以免费编辑,也可以花钱推广。而你说问身边琴童家长,你得先看他孩子成才否,如果是考上大学院的家长,你尽管去信,如果不是,那你等于在问一个不懂的人一门很高深的东西,因此切记从业余琴童家长嘴里获得老师的口碑,因为这是极不可信的,最好能在你知道的范围内,一个个去找老师亲自交流或者试课。小地方好老师尽管少,但也有一些回流的年轻老师。在这里,我以我的经验来说明市面上的老师有哪些层次。 1、地方乐团里的老师 地方乐团,对我们来说,就叫草台班子,里面的老师一般水平低、忙于排练,本身拉琴水平不高,教学和拉琴是两码事,更不可想象了。那位琴童爸爸的第一位老师似乎是乐团的,还推荐他乐团的票,他听了还感受高雅艺术没人欣赏,在这里,我想说,HN交响乐团,就是个草台班子,水平太差,不是太高雅没人欣赏,而是太差,真正懂的根本不会去听他们的,而不懂得更不会听了,我好几次回家都参加过本地的发烧友聚会,这些人是很有水平的,只会拿本土乐团作笑谈,我有个管乐器的朋友,曾经应邀和他们合作一次,直接气鼓鼓的大骂他们水平差。在这里,我不是有心说他们坏话,事实如此,虽然肖指挥在力撑,但有一次一个国外乐团来,我也正好去听了,座无虚席,水平很高,肖指挥自己都说,这是他指挥生涯中最酣畅淋漓一次。所以,琴童父母,想要教好孩子,先提高自身艺术审美修养,不然连基本的辨别能力都没有,又自负,怎么可能支撑孩子学琴之路呢? 2、琴行、培训学校的老师 一般是大学生或者乐团或者退休老人兼职,教出的学生几乎惨不忍睹,或许业余家长觉得很好,一般人听听也说不错,但专业的老师只会跟你说,学着玩玩或许是可以的。 3、高校里的老师 很多高校里的老师,并不是出身小提琴专业,但因为他曾经学过,也打着高校老师的旗号招学生,这种我见过太多了,还有些高校老师不思进取,学生口碑很差,自身水平也退步很多,这些就不举例了。这些是个别现象,很多高校老师还是非常优秀的大学院毕业生,但前提是你城市里有。 4、工作室、专门教师 这类老师大多是专业出身,然后以教琴为职业,他们一般年纪不大而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但缺点是,基本都在大城市,小城市有的几率不大。 5、名师 这是个很泛滥的词,别人推荐的口碑大的就是名师?不,要看他的业内口碑。由于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很多有名的小提琴老师都是中途或者很晚才学习小提琴,更有甚者,大批民乐团的二胡手转学小提琴的,这些人在早期分配到各个地方歌舞团、文化部门、学校机构,但这批人的特点是非常认真、比较务实的教了很久,其中有成绩斐然,例如前面有人问过的黄忠老师,但他年纪太大,早就不收学生了,他女儿倒是是一个不错的青年教师。也有纯粹吃年纪饭的,然而就我所接触到的事实是,这些老师由于年纪偏大,又背着名师的称号,往往力不从心,还有些老老师喜欢‘藏学’不太愿意分享经验,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琴童,逐渐没了教学的热情,基本是任其自然,所以我不建议去投靠一个年纪很大的‘名师’。 6、专门院校的老师 就小提琴来说,很不幸,除了北上,各个地方的专业老师似乎后继乏人,老教授们离职或者去世后,加上一些黑幕,生源质量已经降到了新低,招生几乎明码标价,而且这类老师大多没有教基础和儿童的经验,对于这些二三流专门院校的学生,除了几个顶尖的,其余质量几乎可以不用提,演奏不行,因为小提琴的训练绝不仅仅是纯技术,在综合能力上,可能要花不少于练琴的时间,而这些院校似乎在这方面比较缺乏,更别说他们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教学训练。 7、附中的老师 附中附小的老师,恐怕是一些有专业院校地方最好的选择,他们兢兢业业,而且对基础和孩童经验丰富,富有热情,当然,这里也是优先推荐北上。
第三,学院派是什么? 学院派就是指的专业院校,尤其是几个大院校或者世界级别的大院校出身的教师,这个词不仅仅用在小提琴界,学院派不等于专业,学院派比专业一次定义更窄一点,是有固定的理论体系和大音乐院校出身以及有明确师承的才叫学院派。学院派和业余教师的区别是云泥之别,学院派几乎不以‘名气’论事,一般埋头研究,用成绩说话,这类老师一般严格地甚至有些古板,但可以说是演奏和教学结合最好的教师。
第四,各种培训机构? 早年流行的铃木、快乐小提琴、集体小提琴之类的,几乎很受社会学琴者的追捧,但这些机构出来的,就不被认证,国内不乏打着这些名号的机构,而且有些人总喜欢拿美国的轻松随意的学习情况举例,但实际上我去美国一年学习期间,发现他那里社会分化太严重,少部分的精英和大部分的平庸者,精英往往请的很好的教师付给很高的薪酬给他们孩子上课,这是我在美国所看到的事实,在美国几乎每个小孩都有很多种兴趣,大部分培训机构也只是唬着他们玩,我自认为水平并不算太高,但有一次和他们的老师一起排练,居然被说是惊为天人,当然,跟随教授学习又让我认识到什么叫天外有天,而在精英或者中层家庭,还是以古典主义教学为主,就是严格打基础,杜威派只在中下层教育流行,中上层家庭只会选择几样让小孩很扎实的掌握,即使是艺术这类,精英家庭会把他们看得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很有可能是他们孩子长大以后的社交资本和自身优势。如果你也想要你的孩子成才,而不是庸碌一生,还美名其曰他自己的人生,那你以后一定会后悔,或者被你孩子埋怨的。 最后再总结一句,好老师和正确的道路决定了孩子学琴的路线,而这个路线还不是交叉线,几乎是平行线,一条极好,一条穷途末路。
给琴童家长的辅导意见: 1、让孩子坚持学的不是兴趣不是孩子自己而是家长。我和我身边的绝大部分甚至‘天才’都基本面临过极端厌恶小提琴的时期,如果不是老师严厉父母打骂,基本没可能坚持。 2、要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修养,而不是盲目在网络上跟风,这点我推荐订阅企鹅唱片和库克音乐指南等一些国内有权威的音乐杂志,如果你英文好,那么一些外国的音乐评论和唱片点评杂志是最好的。 3、对孩子学琴,一定要严格听从老师的话,也就是说,一旦你认定了这个老师,一定不能自作主张或者跟老师比聪明,最好做到,老师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4、别自作聪明地指导孩子练琴,这是我的几个老师都特别讨厌的家长的通病,在家自作主张指导孩子练琴,在老师面前插手孩子的情况。 5、别把眼光放得那么浅,坚持学小提琴并不只是‘投资’和‘求回报’,各中原由,等你孩子长大以后你自然会知道。
结语: 我本来只想写几句,但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也算是我对有可能成才和热爱小提琴的孩子们以及执着有远见的家长们一个小小的贡献吧。本文的内容无实名指人,所提到的机构和个人页仅供参考,本文仅针对孩子学琴有一定思考的家长参考。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0:4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