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与修琴记
MYQ
二、买 琴
1998年我花450元买的琴,过了一个黄梅天,腮托下的背板与侧板间开始脱胶,裂开十几厘米的缝。所以1999年我带上这把琴去原厂调换。调换未遇任何麻烦。我看中了一把背板是独幅的“虎纹琴”,音质与板材较其他琴好,但价格要贵些,结果再付150元,换回了这把新琴(见图)。现在它当然已不新。 你们看,背板虎纹的密度、均衡度还可以吧?面板年轮的密度接近每厘米7条,属中上等的材质。侧板的材质不理想。600元的价格值不值?
但它又出问题了。
买琴与修琴记
MYQ
三、脱胶的修理
这把新琴换回半载一年,腮托下的背板与侧板间又脱胶了,裂缝长十几厘米。我认为一切动物胶,特别是鱼鳔胶,在潮湿的环境里时间长了,难免不失效。它们很难熬过南方的黄梅天。白色的木工胶(化学胶)也有这个毛病。
于是自己动手修理。
可以使用“102多用塑料胶粘剂”(苏州产)、“AAA超能胶粘剂”(黄岩产),还有其他许多产品,名称不同,效用差不多。外形如牙膏管子,胶就装在管子里。价格不超过20元。其特点是:胶呈糊状,上胶后至少要过24小时才能固化,固化后并不坚硬。上胶时,胶要涂在需要粘合的两个接触面上,不能涂在裂缝的外表面就完事。要用小薄片(可用牙签削成)蘸上胶,伸到缝隙中,一点一点将两面全部涂到。涂好后要施压,使缝隙最小化。如何施压24小时?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你总不能用手按着它24小时吧。用大票夹去夹无济于事,因为它的夹力不够,无法使缝合拢。
所以我用的是另一种胶,标为“502”的“瞬间强力粘合剂”,是液体胶,小塑料瓶装,瓶子像眼药水瓶,两三元钱一瓶,买一瓶差不多就够了。在小五金店、出售建筑材料的小店里可以买到。它的特点是:固化时间短,3至10分钟可以搞定(量少时干得快,量多时干得慢),不必用小薄片去涂抹。缺点是:它具有流动性,容易流到不该流到的地方去。用三个办法加以控制:一、瓶嘴的开口要小。只能用包装盒内所附的尖针在瓶嘴顶上扎一小孔,不能将瓶颈剪断,目的是避免一下子流出太多的液体来。二、琴不能横着放,要竖着放,这样才能使胶液顺着裂缝走。先从裂缝的上端滴入胶液。如果胶液走不到裂缝的底端而被木材吸收完时就要补滴。动作要快。一旦胶液走到底,就要马上施压,使缝隙最小化。边压边用嘴对着胶液吹风,坚持几分钟就粘好了。胶液固化后,再重复滴涂一次,以增加牢度。这次不用手去压了。
注意:如果偶有胶液流到琴的表面,随它去,不要揩擦,否则漆膜就发花。还要注意手上不要沾上胶液。它的黏性极大。
以上是经验之谈。事实上教训不少。主要教训是琴肚里流了一些胶,暂时可以不补的地方也去补了一下,使音质稍有不如意的变化。
图1上有流下来的胶。图3,此缝裂得厉害,而我修理上也过分“巴结”了些。
买琴与修琴记
MYQ
四、调整音柱
我对这把琴的音质总是不满意。由于不满意,就常捣鼓。
音柱被我调整过几十次了!有时移动一个位置,音质变好了,可第二天又觉得变坏了。真不知国产琴的毛病出在哪里。
在“中国小提琴网”上看到了“音柱钩”的照片,开了眼界。可它的作用是使音柱立起来,并不能用它来调整音柱的位置。如果要调整位置,就要把音柱推倒,从琴肚里取出来,重新将音柱钩扎住音柱,再一次安装.而且这种音柱钩扁而宽,容易刮伤F孔。
我做的音柱钩简单极了:将一根回形针(曲别针)扳直,留最后的半圈不扳,以便手可捏稳;另一头敲扁,以便于扎入音柱。在离扁头2-3厘米处拗出一个80-90度的折角。这工具就做好了。取一段自行车的辐条来做,更好使。注意:扎入音柱的一端一定要是扁的。将扁的一头扎入音柱后,将音柱从右F孔伸进去,在一个大致合适的地方,使音柱被面板与背板卡住,音柱就算立起来了。这时不能把音柱钩从音柱上拔下来,因为音柱未被撑牢,容易倒下来。
接下来把音柱拨正、移位,要用到另外的工具。这工具就是一根薄铁条。薄铁条可用学生用的小钢尺代替,只是嫌它太宽了些。在铁条的一段的2厘米处扳出20度左右的角,这工具便做好了。一头扳弯,是便于铁条从左F孔伸入时能越过音梁(左F孔右侧粘合在面板反面的一根纵向长木条)去触及音柱的上端。这样铁条就能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触及音柱的上端与下端。左右方向调整时,是将铁条从不同的F孔伸入,以端头抵着音柱,在铁条的另一头轻轻敲击;如果是前后方向调整,则是以铁条的侧面与音柱接触,在铁条的另一头的侧面加以敲击。有这样的工具在手,调整音柱是很简单的事,何必要花钱找师傅!
不过有一事要嘱咐:调音柱时,那个薄铁片容易把F孔的边缘(特别是外缘)的漆刮掉,所以要小心些。如果铁条有锐角,最好用纸裹几圈再使用。
买琴与修琴记
MYQ
五、更换音柱
由于面板、底板变形,或由于音柱要向G弦移动,就发觉原来的音柱短了,这样就不得不换音柱。
网上有一篇《小提琴的音柱》的文章说:“一根音柱上至少要六条年轮线。”这样的材料不好找。我换用的是一段木筷子,换上后并未发现音质变坏,看来对它的材质不必过分讲究。我曾用天竺筷做过音柱,也一样好用。竹子不能做音柱,因为它太硬,音柱钩扎不进去。有人担心音柱上扎出小眼后对音质有影响,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所有音柱上都有被音柱钩扎出的小眼。
新音柱应该比原音柱长0.5至1毫米(取后者吧)。过长的话,立起来有困难,在琴肚里撑得也太紧,造成人为的变形。
如果你对音柱的材质很在乎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物,建议在原音柱的一端滴上一些“502”快干胶(要避免向下流),待固化后再滴,多次反复。让它积累到一定厚度,把端面磨平就可使用了。这种胶水既有较强的粘合牢度,又有相当的硬度,用它修复的音柱可以放心使用。顺便说一句:如果弓子断了,不妨试试用此胶粘接。
网上那篇关于音柱的文章谈到音柱粗和细的不同作用,可资参考。但不能太粗。如果粗到勉强从F孔放进去,但要把它从F孔里取出来就困难了。
那篇文章还讲到音柱的位置是“在码(应写成‘马’)脚外边缘里侧1.5毫米,在码脚后方2到2.5毫米”。我被他说得糊里糊涂的。记得从前有书介绍说:音柱在A、E弦之间,在马的靠扣弦板一侧,离马5毫米左右。我一直是按后一种说法确定音柱大体位置的。最近偶然发现“中国小提琴网”,在读到那篇文章后,才将音柱进一步向马靠拢,同时把马磨薄,两者结合,效果果然是好。
买琴与修琴记
MYQ
六、马的加工
我最近动的一次“手术”是将马身与马脚磨薄。
磨马脚时将一小张砂纸放在两F孔中间,再将马脚紧贴砂纸平稳地打磨,以保证磨好的马与面板有良好的接触。将马身与马脚磨薄后,音色亮了不少,灵敏度也大有改善,音质虽薄了些,但所得比所失大得多。我对这次“手术”是满意的。
网上谈到对马的加工都用“削”字。但是,一只马那么小而薄,手很难抓住它;它的木质很坚硬,你只能削出一些痕迹来。相对而言,马脚容易削,但也容易削坏。所以我建议不要用削的办法,而用砂纸打磨的办法。砂纸要买粒子粗些的,粗砂纸吃木,容易打磨。待打磨得差不多了,再改用细砂纸打磨,以提高光洁度。与削相比,用砂纸打磨不见得费工夫,而且加工出来的琴马平整、光洁、美观,加工时更不会伤了手!
我去过的常熟的提琴厂,从老板到工人没有一个会操琴,所以产品出来后他们不可能去磨马、调音柱。一般说来,新的商品琴,马子都是粗坯,音柱只是安放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因此你去厂里或店里买琴,通过试拉,只能对琴的音质作一大致的判断。它的真实效果,只有通过对琴马的加工和音柱的调整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如果它有潜力,也只有用上述办法来加以挖掘。学琴新手不一定会自己动手修理、调整,但有关道理应该懂得。(全文完)
附:换 弦
琴弦属于耗材,断了就得换。金属弦的中部为钢丝,钢丝外面是用另一种金属丝一圈圈绕起来的。如果不把弦放松而移动琴马,可能会把外层的包皮刮破。如果有这种情况,最好换弦。如果不断不破,琴弦可以一直使用。
我手头有3种品牌的小提琴弦,其中“上海牌琴弦”为我所最爱,价廉物美,从E弦到G弦,价格分别为1.0元、2.0元、2.5元、3.0元。第二种是上海提琴厂产的“百灵”牌琴弦。它的每根弦要比上海牌粗些,因此这两种弦不能混用,要换一起换——换成同一品牌。第三种弦,浙江产,纸袋上印有“音色优美”一类优美词语,E弦为4元,G弦为6元(以上均为南京价),比上海牌至少翻一番,换上去一试,真是“惨不忍闻”!想不到它能使琴声败坏到如此地步!恰恰是两年前的今天,我记下了“此品牌不可买”6个字。哪个品牌?不说了吧,免得引起麻烦。(全文完)
2004年12月6日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1 15:2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