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复制链接]
581
琴缘未了 发表于 2012-3-26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有个叫左贞观的中国人早年逃往前苏联,16岁才真正开始学古典音乐,如今已成音乐大家。如果留在中国,充其量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582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3-29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琴缘未了在2012-3-26 23:04:00的发言:
据说,有个叫左贞观的中国人早年逃往前苏联,16岁才真正开始学古典音乐,如今已成音乐大家。如果留在中国,充其量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為了你這個留言,我專門寫了篇日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97f680102dvf3.html

 

我們跟左先生的夫人有過接觸。

 

其實就是蘇聯,而不應按官方的說法加個‘前’。俄國人自己提蘇聯都不加前這個字。不能因為過去了就加個前字。否則就會有前中華民國、前滿清、前明朝這樣的怪異說法。

 

左先生16歲之前已經接觸了古典音樂,只是16歲之後到蘇聯才學得比較系統。他現在也只能說是作曲家,音樂大家應該稱不上。

音樂上有造詣,端看熱不熱愛,專業業餘不是鴻溝。歷史上不務正業成為音樂大家的不少,光俄國就有柴科夫斯基以及“強力集團”的若干成員鮑羅丁、穆索爾斯基、居伊等人。

583
琴缘未了 发表于 2012-3-29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韩老师关于左先生的日志已经拜读,颇受启发,致谢。我看左的经历与成就与中国的王佑贵有些相似,左是以大提琴起家,以作曲成就事业,王是以竹笛起家,以作曲成就事业;二人均是历经磨难,几经波折,终成正果。
584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3-29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音樂原本是表現人內在的精神追求和情感愉悅,屬於人類社會高級的意識形態。她容易異化到強調外在形式。 對音樂容易造成侵蝕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治,一種是名利。尤其前者,往往會讓音樂家嚴重失去風骨。
585
琴缘未了 发表于 2012-3-29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家出于政治和名利勉为其难地唱红歌、拉红曲,实在是杯具。
586
琴缘未了 发表于 2012-3-31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问韩老师一个幼稚的问题:你日常生活与嘉嘉交流,主要使用国语,还是粤语、九江方言?抑或英语,还是俄语、德语?
587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3-31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琴缘未了在2012-3-31 9:56:00的发言:
问韩老师一个幼稚的问题:你日常生活与嘉嘉交流,主要使用国语,还是粤语、九江方言?抑或英语,还是俄语、德语?

當然國語啦。一國之語嘛。

我走南闖北,在國內東南西北各個地方住過4年以上時間的城市就有5個。

我的語言學習能力不錯,除了國語和家鄉話,還能講好幾種方言。

由於太太跟我不一個地方,我們家只能說國語。這也自然成了兒子的母語。

兒子語言學得太多,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瞭解了不同的言語和文化,眼界開闊了。弊的方面是學外語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

中國學生在外語學習上無謂浪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太多。

588
琴缘未了 发表于 2012-3-31 23:08:00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我家的孩子如今只会说国语,连家乡话也不会说(2岁就离开湖南家乡),实为父之过呀!
589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4-1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琴缘未了在2012-3-29 17:55:00的发言:
音乐家出于政治和名利勉为其难地唱红歌、拉红曲,实在是杯具。

一般人缺乏獨立思考,隨波逐流沒有多少思想。也有相當多的人借音樂謀取自己好處。但也有例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97f680102dubp.html

590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5-2 02:06:00 | 只看该作者

這是嘉嘉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七屆陶里亞蒂國際青少年提琴比賽中演奏的音階:

 

詳情請看:

陶里亞蒂比賽(4)——第一輪比賽

 

 

591
auxint 发表于 2012-5-2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克拉夫琴科)老师做示范,很轻松地两指控制弓。” “老师让嘉嘉右手用两个手指:拇指和中指来握弓” 其实,拉到忘乎所以时,两指持弓经常自然出现,一旦意识到有违规范会招人笑话,小指和食指才又档上去。
592
auxint 发表于 2012-5-2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anherongjia在2012-5-2 2:06:00的发言:

這是嘉嘉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七屆陶里亞蒂國際青少年提琴比賽中演奏的音階:

拉得很有天分,很扎实。 一孔之见,进学院,当老师,以林耀基教授为楷模比较适合。 即使拉得比张莎拉好很多,也不可能有那样的魅力,魅力可能也是要天分的。请原谅直言多有冲撞。
593
musicren 发表于 2012-5-2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嘉嘉取得好成绩,。
594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5-3 05: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usicren在2012-5-2 22:48:00的发言:
希望嘉嘉取得好成绩

謝謝你的支持。你也是廣東的?

595
musicren 发表于 2012-5-3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anherongjia在2012-5-3 5:32:00的发言:

謝謝你的支持。你也是廣東的?

不是,是浙江的,小孩子学提琴刚1年,向前辈取取经
596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5-3 14: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usicren在2012-5-3 11:53:00的发言:

不是,是浙江的,小孩子学提琴刚1年,向前辈取取经

不客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597
小芬 发表于 2012-5-10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韓先生:你好! 我讀了你大部分的帖文和部分博客,我家小孩也是在學小提琴,獲益良多。 有一問題想深入一點向你請教,就是關於perfect pitch 。兒子今年8嵗半,五嵗開始鋼琴學習,六嵗半才開始小提琴學習,到去年老師才發現他有perfect pitch。 但我日常的觀察,這能力在小提琴的練習中,他好像用不上,想請教具體的操作方法,讓這能力可以輔助他日常的練習。謝謝!
598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12-5-11 01: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小芬在2012-5-10 13:58:00的发言:
韓先生:你好! 我讀了你大部分的帖文和部分博客,我家小孩也是在學小提琴,獲益良多。 有一問題想深入一點向你請教,就是關於perfect pitch 。兒子今年8嵗半,五嵗開始鋼琴學習,六嵗半才開始小提琴學習,到去年老師才發現他有perfect pitch。 但我日常的觀察,這能力在小提琴的練習中,他好像用不上,想請教具體的操作方法,讓這能力可以輔助他日常的練習。謝謝!
 

關於絕對音高,首先要認識到一個誤區:絕對音高對音樂有利。

其實,比較而言,西方“輕重音”語言壞境里長大的白人絕對音高的比例遠比我們說東方聲調語言(如漢語、越南語等)為低。西方有絕對聽力的著名音樂家也很少(據說得到確認的只有莫紮特、貝多芬、聖桑等)。

這說明,絕對音高與西洋音樂關係不大。

再舉一個例子。嘉嘉的音樂史課老師瑪琳娜學鋼琴出身,課上常常逮著一段旋律就彈(不看譜)。這常讓嘉嘉困惑:你確信彈的調是原譜上的嗎?(因為兒子聽出調有問題)

沒想到瑪琳娜說:我不知道原譜什麼調哦,我只隨便按感覺到的旋律來彈,根本沒管甚麼調。

這說明:一、瑪琳娜鋼琴功夫好,配置的和聲隨手就可拈來;二、瑪琳娜只有相對音高,記不住原調。

事實上,有绝对音高的嘉嘉常常因為他的這個能力而引起不必要的困擾。譬如,有些鋼琴音調得稍高一點,就會讓他很不舒服。他只習慣440標準音高的鋼琴。

                                                                                      

總體上,絕對音高對音樂家而言可能弊還多於利。


具體到小提琴上面,絕對音高的唯一好處就是調弦方便。嘉嘉憑耳朵就可以直接調弦。這比根據鋼琴或定音哨甚麼的調要準,且方便得多。


當初我訓練兒子絕對音高,就是想他出門在外調弦方便這個簡單動機引發的。

599
小芬 发表于 2012-5-11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謝謝你的回復,小兒現在也只是在調音上得到方便,高把位的音階還是不太理想,對練習的幫助不大。另外,我想可能對記譜和指揮工作有好處。
600
musicren 发表于 2012-5-15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顶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1 19:1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