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2-16 11:41 编辑
我曾经介绍过吴昭良先生关于手工制琴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议论。吴昭良先生何许人也,简要介绍一下。吴昭良先生台灣省彰化市人 。自幼習琴, 1984年榮獲台灣地區音樂比賽小提琴組第一名。1989年取得台湾藝術學院小提琴演奏學士學位。1994年取得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碩士學位。他在议论中指出: “ 近来有些制琴师、琴商会刻意强调全手工、甚至,连 "纯" 手工这样的字眼都出现了。从更真实的角度思考,在现今AI人工智能还在萌芽阶段的时候,机器制琴根本是不可能的。纵使使用数控计算机车床制琴,其背后仍完全掌控在人的手中。"手工" 的定义如何界定,从根本就是很大的问题,甚至,大部分时候,是假议题。手工制造的定义随着时代改变而有所不同,有人至今仍坚持不用电动工具,连钻子、锯台都坚持用 "纯" 手动,我认为这种坚持者制琴时,应该要点蜡烛、油灯,才符合"传统",因为如此对琴弧度的判断方法,与先人们一致!显然,有些 "过去" 如何的,不一定是 "现在" 也要如何,不是吗?有许多工序,譬如,选用劈料,不用锯料,在实质上比后续余料去除用不用电动工具更重要、更有直接影响,有多少坚持"纯"手工的人买的到这类劈料?刀锯、圆规也是工具,计算机测量也是工具,怎么划分手工的界线?重要的是,跟声音、结构有关系的部位,自动工具无法感受木材质地细微的变化,只能依操作者给的指令动作,当然不是理想的制程模式,这些地方确实必须靠师傅巧妙、敏感的调整才能成功。问题是,有多少师傅确实具备这种 "依材质变化马上调整" 的功力?许多工序,借助电动工具,确实能增进精密度、节省工时、更对结果有益的话,何乐不为?纯手工制作,却感受不到材质、造型、结构的因果变化,纯手工又有何意义?你吃过的手工面条,都比一般面条更好吃?还是不一定?强调手工制作,就像发烧唱片强调发烧,音乐家强调比赛得奖、小提琴家强调用的是名琴一样,除了制造烟雾弹、创造神话外,实在没有真实意义。计算机器械至今,仍无法使用自动控制做出好琴。但别忘了,历史上,纯手工做不出好琴的师傅,肯定百倍于纯手工做得好的师傅,不是吗?假如手工就是好,那为何名琴至今神话未灭? 很简单,就是很多师傅 "纯手工" 做不好。做得好不好,比用不用 "纯" 手工更重要!所以,把该用多少工具、用何种器械来配合制作程序的问题,留给制作的师傅。用家真正要检视的,是 "成品",只有好的成品是我们需要的,不是神话。 不管是手动工具还是电动工具甚至是电脑控制的工具,都是受控于人的意志。要是当年斯氏能运用数控计算机车床做了同样的“弥赛亚”一千把(他当然会根据木材做些调整)、每一把都是音质出色、琴型俊美,难道会有人否认他琴的价值吗?小提琴的最高价值是用来演奏的,其他价值都是由此而衍生,我们最好不要本末倒置了。” 我理解,关键是把琴(成品)做好,可以不拘手段。制琴之道,有志者皆能为。琴史上有许多制琴师出于工匠,而成名者,斯氏即是其一。他成为今世之楷模,有志者事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