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琴制作] 提琴制作是艺术还是科学?

  [复制链接]
21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12 23:20:24 | 只看该作者
更早的老祖宗发明火,发明弓箭,发明各种工具,其原理无一不涉及物理、化学等,但没必要硬说老祖宗懂得科学。这些伟大的先辈,不是因为懂科学才伟大,而正是不懂科学却惠及千秋万代才伟大。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22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3 11:01: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参与讨论并赐教,我仔细地阅读了每一条,受益良多。小提琴制作是艺术还是科学?我们讨论,各抒己见,最好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不求一致,保留每个人的观点和个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有活力。我作为一位入典科技人员,从事科研40年。我的看法可能保守,但我也想讲出来,请大家指正。我觉得,小提琴制作是科学,它属于轻工业或手工业的乐器制作门类,属于工程学科。小提琴制作师,既是小提琴制作工程师或小提琴制作高级工程师。小提琴制品有制作标准,分级是很严格的。这方面我在古琴鉴定联想中讲过,不多说了。再讲,小提琴制品是不是艺术品。可以这样界定,是艺术品的小提琴极少,只有阿斯瓜的琴,以及少数当代制琴大师的琴才称得上。这里,我举个例子:折扇我们都见过,能够拿到拍卖行拍卖的很少,只有像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家画的扇面折扇,才是有价值的艺术品。当然,每位制琴师多把自己制作的琴,视为珍宝,它们都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说,每一位制琴师都有成为制琴大师的潜质,也是他们奋斗终生的目标。我希望艺术品小提琴在小提琴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高。
23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13 18:58:15 | 只看该作者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3 11:01
谢谢朋友们参与讨论并赐教,我仔细地阅读了每一条,受益良多。小提琴制作是艺术还是科学?我们讨论,各抒己 ...

艺术的标准何其高也?科学的标准何其低也?
心之所至,儿童涂鸦也是艺术。
采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探索是科学,而制造产品就是技术,所以研究核反应的是科学探索,制造原子弹的单位是技术部门,其中既有科学家也有工程师。
24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4 08:25:08 | 只看该作者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13 18:58
艺术的标准何其高也?科学的标准何其低也?
心之所至,儿童涂鸦也是艺术。
采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探索是科 ...

说得对,我同意。但,艺术和艺术品,制品和制作技术不是一个概念。
25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4 11:19:4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有时将艺术等同于艺术品,或者说艺术活动产生了艺术品。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随便一个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能够称为艺术吗,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赞同的。只有当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才会称其为艺术。那么,小孩子的“信手涂鸦”的水平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称为艺术呢?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琴友们自会判断。

26
ba5rw 发表于 2017-2-14 13:0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a5rw 于 2017-2-15 00:37 编辑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13 18:58
艺术的标准何其高也?科学的标准何其低也?
心之所至,儿童涂鸦也是艺术。
采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探索是科 ...

也许当初人们依靠经验和摸索来研究小提琴制作,但是到了现代,小提琴制作研究就不能不借助科学的东风了。

STEAM有一个浅显的案例:研究一杯水为何会变凉属于科学问题,搞懂了这个问题,应用于环保节能的住宅就属于工程技术与数学艺术的问题。

小提琴的旋头应该就是按照黄金分割展开的螺旋线,这属于数学和美学。小提琴的音板、有效弦长、琴箱、琴码音柱振动激励机构又属于物理学或科学的范畴,怎么实现那才是技术手段,有许多现成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可以用来做小提琴制作的研究,像亥姆霍兹的空腔共振理论、傅里叶频谱分析、甚至于无线电领域的滤波器和电抗分析都可以应用到小提琴制作探究过程中,还有音乐心理学、音响理论,例如四零五零法则等等都可以很好的解释不同风格的小提琴为何都会有各自的粉丝团,为何不同的评委有不同的评选结果。
总之,即使十七、十八世纪的小提琴制作不愿意跟科学挂上钩,可是现代小提琴制作就不能无视科学的成果了。
27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14 13:1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悠悠爸爸 于 2017-2-14 17:39 编辑

"可是现代小提琴制作就不能不无视科学的成果了。"
28
ba5rw 发表于 2017-2-15 00:38:30 | 只看该作者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14 13:13
"可是现代小提琴制作就不能不无视科学的成果了。"

改过了,谢谢。
29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5 10:1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2-15 10:20 编辑

看了大家的讨论,受到很大的启发。关于科学和艺术这个话题确实不小,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非常关注。我觉得,我们讨论这个话题,可以加强我们的沟通,特别是在感情上的沟通。科学和技术本身是不分家的。科学侧重在物质方面,艺术侧重在精神方面。有人说科学侧重在发现,而艺术侧重在创造。但是创造本身,如果没有发现怎么创造?科学有了发现才会去创造。因此科学和创造是分不开的。李政道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硬币的两面。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很有艺术感染力,广受大家喜爱。反映出了艺术家的激情。没有激情就很难有创造力。有了激情就有动力。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也可以说是创作的原动力。科学和技术也是不可分的,技术的积累源于经验。经验经过总结,上升到理论就是科学。小提琴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科学家们对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有规律可循的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是科学和实践的结合。科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比较晚。是在牛顿万有引力学说提出以后建立的。因此,在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发展史中指出,在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中国古代如此,意大利古代同样如此。只有技术,没有科学。为什么?古代的技术是经验的积累,没有理论研究。当然!没有理论,谈什么科学?以前我们在讨论学派、流派的时候。就谈过这个问题,没有理论做支撑的学派,只能说是流派。就比如说绘画艺术中海派、北派,都是流派。当代小提琴制作要创学派,必须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创造出新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才是名副其实的学派,否则只能说是流派。我今天的发言,只当做抛砖引玉吧!希望我们在探讨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大家的友谊。

30
wenzhousx 发表于 2017-2-15 10:4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enzhousx 于 2017-2-15 10:49 编辑

郑老师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小提琴制作就好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科学,一面是艺术。
31
sunshunoo8 发表于 2017-2-15 15:03:52 | 只看该作者
   难解的命题。不识芦山真面貌,只缘身处此山中。登顶吧!
32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6 10:5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2-16 11:41 编辑

我曾经介绍过吴昭良先生关于手工制琴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议论。吴昭良先生何许人也,简要介绍一下。吴昭良先生台灣省彰化市人 。自幼習琴, 1984年榮獲台灣地區音樂比賽小提琴組第一名。1989年取得台湾藝術學院小提琴演奏學士學位。1994年取得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碩士學位。他在议论中指出:
近来有些制琴师、琴商会刻意强调全手工、甚至,连 "" 手工这样的字眼都出现了。从更真实的角度思考,在现今AI人工智能还在萌芽阶段的时候,机器制琴根本是不可能的。纵使使用数控计算机车床制琴,其背后仍完全掌控在人的手中。"手工" 的定义如何界定,从根本就是很大的问题,甚至,大部分时候,是假议题。手工制造的定义随着时代改变而有所不同,有人至今仍坚持不用电动工具,连钻子、锯台都坚持用 "" 手动,我认为这种坚持者制琴时,应该要点蜡烛、油灯,才符合"传统",因为如此对琴弧度的判断方法,与先人们一致!显然,有些 "过去" 如何的,不一定是 "现在" 也要如何,不是吗?有许多工序,譬如,选用劈料,不用锯料,在实质上比后续余料去除用不用电动工具更重要、更有直接影响,有多少坚持""手工的人买的到这类劈料?刀锯、圆规也是工具,计算机测量也是工具,怎么划分手工的界线?重要的是,跟声音、结构有关系的部位,自动工具无法感受木材质地细微的变化,只能依操作者给的指令动作,当然不是理想的制程模式,这些地方确实必须靠师傅巧妙、敏感的调整才能成功。问题是,有多少师傅确实具备这种 "依材质变化马上调整" 的功力?许多工序,借助电动工具,确实能增进精密度、节省工时、更对结果有益的话,何乐不为?纯手工制作,却感受不到材质、造型、结构的因果变化,纯手工又有何意义?你吃过的手工面条,都比一般面条更好吃?还是不一定?强调手工制作,就像发烧唱片强调发烧,音乐家强调比赛得奖、小提琴家强调用的是名琴一样,除了制造烟雾弹、创造神话外,实在没有真实意义。计算机器械至今,仍无法使用自动控制做出好琴。但别忘了,历史上,纯手工做不出好琴的师傅,肯定百倍于纯手工做得好的师傅,不是吗?假如手工就是好,那为何名琴至今神话未灭?
很简单,就是很多师傅 "纯手工" 做不好。做得好不好,比用不用 "纯" 手工更重要!所以,把该用多少工具、用何种器械来配合制作程序的问题,留给制作的师傅。用家真正要检视的,是 "成品",只有好的成品是我们需要的,不是神话。
不管是手动工具还是电动工具甚至是电脑控制的工具,都是受控于人的意志。要是当年斯氏能运用数控计算机车床做了同样的“弥赛亚”一千把(他当然会根据木材做些调整)、每一把都是音质出色、琴型俊美,难道会有人否认他琴的价值吗?小提琴的最高价值是用来演奏的,其他价值都是由此而衍生,我们最好不要本末倒置了。”
我理解,关键是把琴(成品)做好,可以不拘手段。制琴之道,有志者皆能为。琴史上有许多制琴师出于工匠,而成名者,斯氏即是其一。他成为今世之楷模,有志者事竟成。

33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6 11:14:26 | 只看该作者
sunshunoo8 发表于 2017-2-15 15:03
难解的命题。不识芦山真面貌,只缘身处此山中。登顶吧!

好得很,登顶远望,一览众山小。
34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17-2-16 23:39:16 | 只看该作者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理论知识,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所以,小提琴是我心中声学,工艺美学的颠覆级产物!当然,美学也是一种科学。就好比指板,琴头、琴身、等等等等...都是非常巧妙的运用黄金分割点、圆、点、线、面、表达力量、柔美、质感。这个话题太大了。
35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7 09:01:48 | 只看该作者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17-2-16 23:39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理论知识,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所以,小提琴是我心中声学,工艺美学的颠覆级产物!当 ...

谢谢火车版主的参与。话题大,才好讨论。300年来,可能无人问津。100年前,讨论这个是不现实的。今天,讨论这个话题,我看正当时。如果我们深入的探讨,能对小提琴事业的发展做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36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7 13:5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2-17 13:56 编辑

今天谈一谈关于制作小提琴材料的选择。制作小提琴的材料选择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期间有人曾经用不锈钢、金属铝制作过小提琴。但是经过对比,发出的声音都不如木材制作的小提琴。面板用云杉,背板用枫木经过几代人的经验实践确定下来了。对斯氏小提琴音板年轮学的研究表明,斯氏选用的云杉来源于意大利小冰河时期。树的年轮密实,材料密度好,弹性极佳。有人把斯式琴音色优美归于材料的选择。公元1645–1715被称为蒙德极小期(小冰河时期),这期间太阳黑子活动减少,温度降低,从而导致树木生长率降低。均匀生长产生的木材,有理想的性能,适于制作高质量小提琴音板。Stradivari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所用云杉木,主要生长在小冰河时期。斯氏小提琴音板年轮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斯氏小提琴的鉴定。我在古琴鉴定联想中介绍过,就不多谈论了。
   为什么说现在讨论小提琴制作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正当时呢?因为当今是科学和艺术大发展的时代,是科技和艺术创新的时代。自1993年李政道博士首倡并和著名国画大师黄胄联袂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以来,201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2015年11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了“2015年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国际科学研讨会暨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作品展”。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和科学家的28件艺术作品亮相本次科学与艺术作品展,向观众演绎了一个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的神秘世界。这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中华文化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提出了小提琴制作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讨论,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小提琴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小提琴的制作和欣赏开辟出更广阔的视野。五天来得到琴友们的热情参与,不仅我受益,我相信大家都会受到不同的教益。我多么希望大家敞开自己思想,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起走向创新的彼岸。

37
xuxianzhou 发表于 2017-2-17 15:41:57 | 只看该作者
我读书很少,对科学概念很谈漠,翻了下辞海科学两字,讲什么生产到阶级斗爭也没看懂。我认为对事物的发现和发展及经验就萛是科学吧。从人类钻木取火到今天一支火箭能把104颗卫星同时送上天,都应是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回到小提琴上,赵老师在上面提到斯氏在制琴上对木质年轮的研究,对琴声的优美发展就是经验和科学。
38
ba5rw 发表于 2017-2-17 22:1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a5rw 于 2017-2-17 22:21 编辑

用小提琴做科学与艺术的讨论载体的确是非常适合的。毕竟全球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小提琴的研究中来,这里边不仅是小提琴自身的科学和艺术,如何无损探究古琴或好的提琴,界定和再现美的音色,这些活动的本身都具有很强的科学重现的挑战性和艺术再创作的趣味性。
39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8 11:33: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的参与。不必查定义,有啥说啥。吴昭良先生一番颇有见地的议论,没有从定义出发,但议论的内容深入浅出。于版主和ba5rw的议论都很有见地,值得我学习。
40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7-2-18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wenzhousx 发表于 2017-2-15 10:47
郑老师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小提琴制作就好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科学,一面是艺术。 ...

缺少任何一面的都只能视同假币对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0 15:11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