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琴制作] 提琴制作是艺术还是科学?

  [复制链接]
41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19 11:22:26 | 只看该作者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7-2-18 22:09
缺少任何一面的都只能视同假币对待。

说得好,展开谈谈,大家一定喜闻乐见。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42
trewq_732579986 发表于 2017-2-19 17:32:39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指导人们的艺术、技术活动,艺术、技术活动促进科学的发展。
43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20 11:02:05 | 只看该作者
艺术跟吃饭喝水一样,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44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0 11:38:07 | 只看该作者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20 11:02
艺术跟吃饭喝水一样,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展开谈谈,定有新意。
45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0 11:42:36 | 只看该作者
trewq_732579986 发表于 2017-2-19 17:32
科学指导人们的艺术、技术活动,艺术、技术活动促进科学的发展。

结合小提琴制作和你丰富的经验谈谈,大家一定喜闻乐见
46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2 08:44:06 | 只看该作者
《优质提琴声音与制作的奥秘》中有些议论很有启发,我节录了几段供大家参考:
    提琴制作是一门非常严谨而深奥的学科,属于尖端科学的范畴,赶超名琴的声音一直是世界上的难题,早在十八世纪初斯特拉地瓦利和瓜奈利就完美的塑造了提琴的形象和音质,他们死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使这伟大的意大利秘密从此失传。
   提琴制作繁荣的今天,仿造名琴的外形和尺寸并不难,已经在人们的掌控之中,甚至工艺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仿声音却异常的艰难,因为里面隐藏着好几项不为人知的秘密(如 琴板的秘密、低音梁和音柱的秘密、 油漆的秘密、 琴码的秘密、还有空气音和调试的秘密等)。
   优质提琴的制作是一项综合艺术,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还要有正确的制作方法,每个部件都有它的振动职能,不要小看边条和黑白线与振动的关系,做得好就是锦上添花,做得不好就背道而驰。每道工序都必须紧紧的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就连使用的粘胶都有考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好办,技术秘密就隐藏在无形的东西里。几项秘密加起来就能达到世界第一流的音质,就能和名琴的声音媲美。

47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2 08:56:45 | 只看该作者
几天来,我都在思考如何将讨论引向深入。觉得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才能不断深入。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想节录一些前人对小提琴制作发表的议论。希望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48
tgpzdlx 发表于 2017-2-22 22:02:50 | 只看该作者
很仔细的把所有的发言都看了,很受教育和启发。感觉不少乐友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很高,佩服和高兴,不像在其他论坛上有些网民的发言,缺少理性。感谢楼主和乐友。
49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3 11:48: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关注,望能参与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50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3 14:1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2-23 14:36 编辑

    我转录郑荃教授在“2011年广东省提琴制作职业技能竞赛技术点评”时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对我们有启发。
    郑荃先生认为:中国提琴制作水平提升的突破口有两条:艺术和科学。首先是艺术的问题:提琴在西方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提琴文化的历史背景就有了深厚的积淀,提琴的艺术内涵已经让人们熟知。提琴不单是乐器,更是艺术品。意大利的提琴制作家协会称为“意大利艺术提琴制作家协会”,请注意这“艺术”两字把他们制作的提琴区别于工业化生产的提琴和以乐器生产为目的制造的其他类型的提琴。艺术提琴只有艺术家才能制作,所以要求制琴家具备高的艺术修养与技艺水平,要了解各种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学习音乐与艺术知识,不断增加自己的修养,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作品。使自己制作的提琴成为艺术作品,这是我们几十年,一辈子都需要努力奋斗的目标。
第二个方向是科学:提琴声音的产生、所用的材料,所采用的结构,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符合科学规律的。提琴制作是一门交叉学科,牵涉到材料学、力学、声学、化学等等。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来研究提琴制作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到目前为止,提琴制作师的作品还不能超越五百年以前大师的作品,西方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过去制作提琴的方法和奥秘。我们就老是站在前人的背后,一味去研究和模仿他们的作品吗?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我们将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提琴制作要向前看,不能老是向后看。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样才能超越前人,才能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才能在提琴制作艺术的历史河流中有自己的位置。

      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段话,很发人深省。值得制琴界的朋友们深思,找出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51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4 17:42:10 | 只看该作者
李政道教授讲:“艺术和科学,表面上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范畴,但是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两者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而且都是跨时间、跨空间的。所以,我把艺术和科学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相通的。科学可以从艺术中寻求创新思路。”他还说:“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也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所以,艺术的修养,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有价值的。”
”人们总是把科学与艺术联系在一起,难道科学真的可以浪漫吗?二者相比拟的东西虽然不少,但毕竟有天壤之别。艺术,比如一幅画作,无论是毕加索的《梦》,还是梵高的《星空》,亦或是徐悲鸿的《奔马》,关注的是美感、形态、意境,关注的是意识流和遐想。科学关注的是那些力、粒子、对称、平衡、时频、方程、或者优美的曲线,关注的是事实和客观规律。画,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而科学是更多地为了让人理解和应用。一个直接,一个间接;一个外在,一个内在;一个无常,一个有常;一个风流,一个严谨;一个张扬,一个含蓄;一个浪漫,一个规矩;一个会让人赏心悦目,另一个则会让人痛苦不堪。但都需要立意和创作。据说,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为了完成他的成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去考察和创作才完成。科学与艺术相同之处是,无不倾注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心血。”(上面这段话引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科学研究的浪漫情怀”)

52
tgpzdlx 发表于 2017-2-24 22:38:22 | 只看该作者
粗浅说两点看法:1,小提琴是乐器,做的精致了就是艺术品,音乐是技艺,引起人们共鸣了,就是艺术,哪些优秀的演奏家用音色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好听的乐曲而使人们赞誉的就是艺术。2,后人一定能够超越前人,相信一定有更伟大的小提琴作品出现。
53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5 10:52:58 | 只看该作者
tgpzdlx 发表于 2017-2-24 22:38
粗浅说两点看法:1,小提琴是乐器,做的精致了就是艺术品,音乐是技艺,引起人们共鸣了,就是艺术,哪些优 ...

说得好,决不能固步自封,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54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2 18:2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3-2 18:22 编辑

      在讨论中我想到小提琴作品如何划分这个问题。小提琴是艺术品还是手工艺品。就国内的管理看,把小提琴分在乐器类,它们和民族弦乐器一样,同属手工艺品。
      雕刻艺术作品也是手工艺品。小提琴有的构件属于雕刻作品,如音板和琴头。小提琴制作师和雕刻工艺师的感觉是一样的。当他们制作完成了一件作品,从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有如孕育生命的诞生,会有一种成功和收获的喜悦,细细品味似乎经历一次死与生的经历,这便是创造的魅力。但要真正感受到这种无穷的创造魅力,需多雕多练,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意大利小提琴制品,有的还保留着雕刻艺术。大师的作品是艺术品还是手工艺品?我看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现在制琴大师的队伍构成有国际公认的,有轻工部命名的,还有行业和厂级命名的,对制品也没有统一标准,达到什么等级的琴叫艺术品。一时说不清楚。
      据有关数据,我国年生产小提琴六十多万只,工业产品一定要有完备的工业标准,产品要有严格的分级,便于质检管理。把好质量关,不能让不合格的制品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如果流入国际市场,会造成不良影响。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现在产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我还没有看到小提琴国标。我上面谈的内容都是科学管理上应该明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提琴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55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3-8 10:02 编辑

        威廉·弗瑞是一位农民出身的高能物理学家。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他追求解开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秘密的心路历程。他少年时的兴趣是听收音机,后来对小提琴产生兴趣,玩小提琴。被一位有心人发现他有演奏天分,推荐到业余团体去学习。大学毕业四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发现音色极佳,引发他浓厚的兴趣。后来,在他的经历中,曾经拿出数年时间专门从事改进小提琴音色的探索。除清漆外,主要从声学角度进行研究。终于发现音板的秘密。他用磁力测厚仪测量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时,发现它们的厚度分布既不均匀也不对称。取得经验后,几经实验创出“弗瑞调音法”。应用“弗瑞调音法” 成功制作出多把音色优美的小提琴,以低廉的价格满足小提琴爱好者们的需要。他说:他不图赚钱,只是出于爱好。觉得能满足小提琴爱好者们的需要,非常高兴。
         弗瑞认为,弹性,杠杆和扭矩想法是当时熟悉的概念,意大利制琴大师自己在物理方面的想法无论直觉或通过实验,都可得出相同的结果。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小提琴板具有几乎相同的特征,弗瑞已经从他的实验和推理得出了不同厚度的轮廓图。我想,轮廓图直观,也  许对制琴师们有所启发,特发两张图与大家分享。
        
                     
        威廉·弗瑞的心路历程是从一名小提琴爱好者逐渐成为演奏者和制琴者的过程。有许多科学家出于兴趣走上了制琴之路,如造船总工司徒梦岩,物理学家施安顿等。现代有许多科学家在从事揭开古琴密秘的研究,已发表许多论文,值得我们关注。



56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12 09:3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3-12 09:47 编辑

      我看了德国制琴师马丁·施莱斯克在庆祝德国小提琴制造者协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很有感触。他讲演的题目是《时代精神与小提琴制作》。主要讲述了意大利古琴制作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小提琴的结构形式还是音效,都深受当时科学、艺术和音乐发展的影响。列举了许多事实。我不想一一引述。我重点介绍他的结论和展望。在结论中他谈到:我希望能清晰地描述小提琴产生的环境和不断地继续进化。人们越是了解小提琴的声学系统,就越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个系统中所体现的智慧,有些人一定想知道这是如何实现的。我相信,科学和艺术上追求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会1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前人甚至会鼓励我们对组织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提出建设性的看法。智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成长和工作中。智能系统,能够在与环境融合和互动中发展,以便将外界的刺激用于自己的创造过程。当我们庆祝德国小提琴制造者协会100周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问问自己,100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如何回顾我们。他们会看到我们的创意或狭隘,开放或封闭,创新或停滞不前。我们如何与我们视野看到的发展互动。我们创建的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战场”在哪里?我们也许应该吸收新成员到小提琴制作者协会来,他们对小提琴制作可能是新手,但在他们自己的领域中是先行者。我想建筑师、物理学家、作曲家、史学家、雕塑家、音乐家、电脑研究人员等都可吸收到小提琴制作者协会来。这对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制作者协会将是强有力的推动,把那些在音乐、艺术和科学界有代表性的,充满创新活力的人吸收进来,才能延续传统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的活力。”
       最后在展望未来时,他指出:“我猜想,未来小提琴制作工作室将很大程度上与声学实验技术整合到制琴师们的日常工作环境当中。新的和新开发的测量设备将成为用于检查材料性能和声音特性的“诊断工具”。未来新开发的弓弦乐器会比以前的乐器更好的适应今天的大音乐厅的声学要求。当我们考虑到木材的自然需求,对石墨纤维声音势能的发现,应该允许创造出的乐器比以前有更广泛的动态带宽和更大的调节能力。在十八世纪上半叶木料特性达到了它的潜力极限。现在没有办法超越斯特拉第瓦里顶级乐器的材料特性。然而,我毫不怀疑,如果斯特拉第瓦里活到今天,他就会发现石墨纤维迷人的声学特性,会以创新的力量,带领我们进入小提琴制作新的黄金时代。
       读后感:当今世界上制琴领域存在两大王国:一个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艺术制琴师开创的自由王国,体现的是,制琴艺术的继承性、封闭性和模仿性;另一个是以科学制琴师开创的必然王国,体现的是,制琴科学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从哲学理念上看,自由王国的未来一定向必然王国迈进,并逐渐地融合到必然王国之中。这是发展的硬道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德国制琴师马丁·施莱斯克简介:
       马丁·施莱斯克(MartinSchleske),七岁开始学小提琴,十七岁开始学制琴。二十五岁考入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系,从本科读到硕士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小提琴创作中的振动本征模式。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制琴师和物理声学家。
57
湘韵提琴坊 发表于 2017-3-12 10:25:4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们好,看到标题我点进来,看了各位老师的对本帖的意见,受益良多。
就小提琴制造是科学还是艺术,我个人认为,小提琴的发音离不开振动,怎样才能让面板和背板达到和谐的共振发出美好的声音?每块板的材质都有本身的特点,如何在现有的板材上加工达到所需,这定然离不开科学。
艺术这话题,每把琴都有她自己的特点,一个制琴师也无法做到一模一样的声音和工艺,每个制琴师相信对自己的作品都有抱这样的心态,下一个作品会比这现在的这个好,所谓永无止境,追求完美,这也离不开艺术。
58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12 10:50: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湘韵版主的关注。我很同意你的看法。
59
 楼主|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17 10:41:33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制造是科学还是艺术”发帖讨论以来,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和积极的讨论,收到较好的效果。讨论高潮已经过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不想唱独角戏,希望大家参与,可是好像激情不再。我想借施莱斯克在庆祝德国小提琴制造者协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演的结语和展望结束这次讨论,但为了呼应他对碳纤维小提琴的倡导,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碳纤维小提琴的发展情况。为此,今后我将对这方面的进展情况做些说明。希望大家支持。
60
ba5rw 发表于 2017-3-17 17:28:3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0 15:0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