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ao668811 于 2017-3-12 09:47 编辑
我看了德国制琴师马丁·施莱斯克在庆祝德国小提琴制造者协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很有感触。他讲演的题目是《时代精神与小提琴制作》。主要讲述了意大利古琴制作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小提琴的结构形式还是音效,都深受当时科学、艺术和音乐发展的影响。列举了许多事实。我不想一一引述。我重点介绍他的结论和展望。在结论中他谈到:“我希望能清晰地描述小提琴产生的环境和不断地继续进化。人们越是了解小提琴的声学系统,就越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个系统中所体现的智慧,有些人一定想知道这是如何实现的。我相信,科学和艺术上追求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会1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前人甚至会鼓励我们对组织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提出建设性的看法。智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成长和工作中。智能系统,能够在与环境融合和互动中发展,以便将外界的刺激用于自己的创造过程。当我们庆祝德国小提琴制造者协会100周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问问自己,100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如何回顾我们。他们会看到我们的创意或狭隘,开放或封闭,创新或停滞不前。我们如何与我们视野看到的发展互动。我们创建的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战场”在哪里?我们也许应该吸收新成员到小提琴制作者协会来,他们对小提琴制作可能是新手,但在他们自己的领域中是先行者。我想建筑师、物理学家、作曲家、史学家、雕塑家、音乐家、电脑研究人员等都可吸收到小提琴制作者协会来。这对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制作者协会将是强有力的推动,把那些在音乐、艺术和科学界有代表性的,充满创新活力的人吸收进来,才能延续传统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的活力。” 最后在展望未来时,他指出:“我猜想,未来小提琴制作工作室将很大程度上与声学实验技术整合到制琴师们的日常工作环境当中。新的和新开发的测量设备将成为用于检查材料性能和声音特性的“诊断工具”。未来新开发的弓弦乐器会比以前的乐器更好的适应今天的大音乐厅的声学要求。当我们考虑到木材的自然需求,对石墨纤维声音势能的发现,应该允许创造出的乐器比以前有更广泛的动态带宽和更大的调节能力。在十八世纪上半叶木料特性达到了它的潜力极限。现在没有办法超越斯特拉第瓦里顶级乐器的材料特性。然而,我毫不怀疑,如果斯特拉第瓦里活到今天,他就会发现石墨纤维迷人的声学特性,会以创新的力量,带领我们进入小提琴制作新的黄金时代。 读后感:当今世界上制琴领域存在两大王国:一个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艺术制琴师开创的自由王国,体现的是,制琴艺术的继承性、封闭性和模仿性;另一个是以科学制琴师开创的必然王国,体现的是,制琴科学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从哲学理念上看,自由王国的未来一定向必然王国迈进,并逐渐地融合到必然王国之中。这是发展的硬道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德国制琴师马丁·施莱斯克简介: 马丁·施莱斯克(MartinSchleske),七岁开始学小提琴,十七岁开始学制琴。二十五岁考入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系,从本科读到硕士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小提琴创作中的振动本征模式。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制琴师和物理声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