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瓜琴名琴系列六 ——“Dancla" 1727 “丹克拉”原琴欣赏和讲解剖析 ... ...


2020-11-16 07:50 | 作者: 鸣轩琴社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Dancla这把琴的名字来源于它最开始的著名拥有者 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 查尔斯·丹克拉(Charles Dancla ),丹克拉于1847年从巴黎提琴制作家和交易商伯纳德处购得此琴,伯纳德·奥古斯特给琴制作了证书,后来又由柏 ...
  "Dancla"这把琴的名字来源于它最开始的著名拥有者 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 查尔斯·丹克拉(Charles Dancla ),丹克拉于1847年从巴黎提琴制作家和交易商伯纳德处购得此琴,伯纳德·奥古斯特给琴制作了证书,后来又由柏林提琴制作家欧内斯特·凯斯勒 卖给了意大利博洛尼亚的阿瑞戈·塞拉托,1956年这把琴由英国希尔兄弟卖到了美国,被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市的富翁巴内特·范尔所持有,1978年到了现在的主人美国加州洛杉矶的John Wells手里。

  尽管没有原始标签,“Dancla”无疑是德吉苏最早期的作品之一,琴内有模仿的标签写着1726年,在1994年研究机构对这把琴根据树木的年代学做了鉴定,这把琴的木材成才不会早于1724年,考虑到新鲜木材需要自然干燥,1726年是这把琴最早的制作开始日期,著名提琴交易商希尔兄弟认为制作日期应该在1726-1729年间,还有人甚至怀疑制作日期要晚到1731年,因为德吉苏特有的标号“IHS” 在1731年后才出现的。但是最权威的证据是1816年著名小提琴收藏家萨拉布艾伯爵在他的笔记中提到了德吉苏最早期的4种原始标签,特别的是 1727年的标签写着“Joseph Guarnerius Andrea  nepos fecit Cremonae”,  这个标签有别于德吉苏的父亲Giuseppe Guarnerius(朱塞佩·瓜奈利)的制作标签,标签中也叫Giuseppe (在拉丁文中对应的翻译是Joseph ),但表明他是安德烈·瓜奈利的孙子,因为拉丁文 nepos 对应意大利语的翻译是nepote, nepote在意大利语既可以被翻译成孙子也可以是侄子,据推测:在19世纪初德吉苏的大炮被帕格尼尼演奏出名后, 投机商为了急于把这把琴和德吉苏亲手制作扯上关系,伪造了制作标签, 而没有保留含义模糊的 “ 朱塞佩 安德烈亚·瓜奈利的孙子”的真实原始标签,这么做真有点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了。

  德吉苏·瓜奈利早期的作品和他晚期的作品一样都非常难以确定。其中有很多原因,德吉苏早期的制作风格延续了他父亲朱塞佩·瓜奈利和爷爷安德烈·瓜奈利的风格,爷爷安德烈·瓜奈利曾跟尼古拉·阿玛蒂(Nicola Amati)学习提琴制作,也是斯特拉迪瓦里的大师兄。从1722年以后德吉苏就离开了克雷莫纳的家庭,消失了近5年,可能这段时期他也有制作提琴的经历,但这段时期制作的琴缺乏真实的标签。从这把琴来看,琴所用的模具和轮廓比例和后面的德吉苏琴有所不同,比如:上宽更长,中腰稍小,和他父亲和爷爷的琴的尺寸相近,背板的花纹和轮廓颇像大伯父彼得罗的作品,彼得罗·瓜奈利1717年离开克雷莫纳前往威尼斯开设自己的提琴工作室。合理的推测是德吉苏1722年去了威尼斯大伯父彼得罗那里, 鉴于德吉苏具有的高超小提琴演奏技术,他可能还做了一两年的宫廷乐师。

3.jpg

4.jpg

  丹克拉这把琴在琴体的外形轮廓和F孔形状明显和1730 以前的琴非常相像,比如 像“EX Lenau” 这把琴那样具有较狭窄的腰身,非常像德吉苏父亲的作品,以及斯特拉迪瓦里的徒弟 卡罗·贝贡齐的作品。“Dancla”在某种形式上具有斯琴的影子,但还是做了部分的修改,琴体弧度呈现方形,在交叉的地方完全伸展,F孔外延的凹槽比德-吉苏后面的琴都要更深。琴所选的材料比爷爷安德烈琴的材质更好,背板的宽花纹(独板背板)似乎像是大伯父彼得罗的喜好,是德吉苏早期作品的特点;侧板和背板不是用来自同一块枫木,也是德吉苏的特点,侧板随意选择,面板注重年轮的均匀和髓线的发达,这些都是德吉苏的喜好。

1.jpg

2.jpg

9.jpg

10.jpg

  琴的F孔较大,这是典型的克雷莫纳风格,也是后来德吉苏琴的特点,陡的内部翻边,这些独特的风格,贯穿于德吉苏的一生。F孔更倾斜,面板更宽广,更结实平坦的弧面来支持琴码的压力,相同的趋势在同一时期斯特拉蒂瓦里的作品也有此特点。
  
11.jpg
   
  琴头的旋首,从正面看去旋首的螺旋圈较窄,使得中央眼尤为突出显眼,这也是卡罗·贝贡齐的琴头喜好,在弦轴箱背面可以看见生动鲜活的凿痕,这些凿痕体现了德吉苏年轻时充满激情的雕刻风格,也是他率性性格的体现,这种手法贯穿在他一生的制琴生涯。琴头雕刻的倒角部分略显笨拙,最里圈的螺旋使得中眼部分显得很小, 这正是德吉苏做琴第一阶段的特点(在1734年前),到1741年又开始回到这种风格特点。 

5.jpg

6.jpg

7.jpg

8.jpg

  其他方面可以看到如下特点:弦轴箱上部的锯痕很清晰; 琴头的螺旋有砂纸磨的痕迹,背板琴边向下倒角似乎是用了小刀和凿子这样的工具。背板的下部的镶线看上去不够顺畅。

  这把琴的油漆大部分已经退色,在侧板的大部分和背板的边缘仍能看出原色是红色,仍能看见神秘底漆的光芒 。对着光看这把琴,绝佳的油漆加上长时间的使用和抛光使得这把琴熠熠生辉,看上去那么温暖和富有活力。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濯清涟 2020-11-15 18:18
   这把琴的面板,在指板末端的左侧和码子低音侧,可以明显的看到俗称的“鸡爪纹”。
引用 鸣轩琴社 2020-11-15 23:01
濯清涟 发表于 2020-11-15 18:18
这把琴的面板,在指板末端的左侧和码子低音侧,可以明显的看到俗称的“鸡爪纹”。
...

是的,这把琴的面板的年轮不是竖直的,是弯曲的,就是俗称鸡爪纹面板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3 12:5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