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瓜琴名琴系列: “Lord Wilton”


2016-3-17 11:28 | 作者: 鸣轩琴社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瓜琴名琴系列一 “Lord Wilton" 1742 原琴欣赏和讲解剖析: 今天首先介绍这把瓜式名琴“Lord Wilton”,它的最早的记录是"威尔顿" 勋爵(Lord Wilton)在巴黎购得此琴,一直到19世纪末期。之后伦敦的Edgar Speyer先生 ...

瓜琴名琴系列一 “Lord Wilton" 1742 原琴欣赏和讲解剖析:


今天首先介绍这把瓜式名琴“Lord Wilton”,它的最早的记录是"威尔顿" 勋爵(Lord Wilton)在巴黎购得此琴,一直到19世纪末期。之后伦敦的Edgar Speyer先生通过希尔兄弟公司购买这把琴作为送给小提琴演奏家妻子的礼物,这把琴后来又先后被Brandt和Richard Bennett收藏,该收藏包括16把斯琴和5把瓜琴原琴,在1920代后期该琴又被希尔兄弟公司购回,直到1952年琴到了Zlatko Balokovic手里, 他当时同时还拥有瓜琴1735(King)。1965年这把琴又到了Jack Marlin手里,1978年上世纪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纽因勋爵(Lord Yehudi Menuhin)从Jack Marlin购得了此琴,梅纽因用这把琴在世界各地参加了许多很成功的大型演奏会,所以也有人说正是这把琴贡献了梅纽因小提琴演奏家的历史成就,不管怎么说,这把琴是当今世界上最名贵的几把琴之一。

 

 4b90f603738da9774a292213b351f8198618e380--1.jpg

小提琴演奏家 耶胡迪·梅纽因

 

Lord Wilton 1742这把琴的原始标签保存完好,清晰写着制作日期是1742年。在有记载的琴里面,德吉苏·瓜奈利在1742年做琴13把,他的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到了高产的1735年的16把琴。他用最漂亮的独板枫木做这把琴的背板,背板的花纹鲜活灵动,对着光看去,像阳光下荡漾的波光照耀整个无瑕的琴体背板表面,真是绝顶美丽。这把琴的侧板和琴头都是用同一原木的相匹配的枫木制作,这样的精心选择侧板和琴头,这在德吉苏的琴里面并不多见。琴的面板由两块径切相配的松木拼接,它和1743年的“Carrodus"属于同一颗原木的松木。


 dsc_0001---1ff.jpg
 

Lord Wilton 1742

 

这把琴的整体轮廓比他之前所做的琴都要宽,这也是同一时期 “Alard" 1742 和 "Cannon“ 1743的共同特点。这种琴型模式似乎在横向的方向上显得更自由和活力,寻求一种宽广的存在;在高音侧的C腰侧板上半部有点偏离模具,似乎德吉苏在弯侧板时有些匆忙。上侧板和下侧板接近球形的轮廓线在接近琴角时使得该琴短尖的琴角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短尖的琴角和很深的琴边与宽广的外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恰恰是这个时期德吉苏所做琴的特点。

 c1-1.jpg
c2-1.jpg
c3-1.jpg
c4-4.jpg
Lord Wilton 1742面板琴角

 

琴的弧度非常合理而精准,和1741“Vieuxtemps" 维厄当完全不同,纵向弧上升缓慢,横弧非常饱满,使得整个面板的弧形非常均匀而平坦。


琴两边的F孔不对称,高音侧的F孔就像1730年的F孔,但是F孔上翅犹如斧头形,低音端F孔的轮廓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这种奇突的空间推移(哥特式的基本风格)风格是德吉苏生命最后两年寻求一种夸张风格的体现。


f-1.jpg

 

琴头螺旋和“Cannon”1743一样,螺旋不圆且线条显得不够流畅,比例也显得不一致,螺旋“眼”两边不对称,高音侧的螺旋“眼”显得狭长,低音侧的螺旋“眼”显得稍圆一些, 旋首背面刻的凹槽显得匆忙草率拐进。琴头留有很多凿痕,看上去显得比较拙劣。仔细品味琴头,又觉得琴头显得古朴而极富有活力,和琴整体奇突的空间推移的风格相符,其实极具名家风范。

 琴头侧面2----1.jpg
琴头侧面---1.jpg
琴头正面---1.jpg
琴头背面---1.jpg


 琴的油漆是金黄橘色,富有一种迷人的磨薄抛光才有的色彩。

1742威尔顿.jpg
1742威尔顿正面--1.jpg
1742威尔顿背面---1.jpg
1742威尔顿侧面1---1.jpg
1742威尔顿侧面2----1.jpg

3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hao668811 2015-2-17 09:57
&nbsp;<b><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宋体;">明轩版主贴的这把琴是Giuseppe Antonio Guarneri(1698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  Rom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宋体;"> 1744) 制造的非常有价值的古琴,值得好好欣赏。它的收藏史非常清晰。Zlatko
Balokovic 是1952 到 1961的拥有者,驰名的小提琴演奏者 Yehudi Menuhin 是1978 到 1999 的拥有者。在 1999 年
Menuhin's 去世后,为众所周知的收藏家 David &nbsp;L. Fulton 以六百万美元购得。2013年清理
Fulton's 遗物时就有这把古琴。&nbsp;</span></b>
引用 荷锄晚归 2015-2-17 13:10
瓜琴本来不多,幸好在音乐商城里还不时看到鸣轩有瓜琴出售,只可惜没几把是高仿的。
引用 鸣轩琴社 2015-2-17 14:0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荷锄晚归</i>在2015-2-17 13:10:00的发言:</b><br/>瓜琴本来不多,幸好在音乐商城里还不时看到鸣轩有瓜琴出售,只可惜没几把是高仿的。 </div>
<p></p>无论是油漆还是做工,实际上我们师傅完全有能力按照瓜琴原琴做到高仿。问题是工艺如果完全按原琴来做,有人会以为是琴的工艺做工或者材料有问题;而按仿古油漆来做的话,又有人觉得仿古油漆是在“作假”,所以我们贴出原琴欣赏是想让大家能多了解瓜琴。


引用 zjljl 2015-2-17 15:22
手工真不敢恭维
引用 珮璍 2015-2-17 18:34
琴的做工还真的不如音乐商城里琴做得好。

引用 西丽湖图 2015-2-17 23:22
很有意义的古名琴展示及介绍。希望能持续下去。得益非浅。
引用 minggeg 2015-7-27 06:36
请问这琴的各部位尺寸(琴头,琴颈长,琴体长,上宽,中宽,下宽。侧板上,中,下高度)是多少?
引用 鸣轩琴社 2019-5-11 01:46

Lord Wilton 1742 提琴录音视频

查看全部评论(8)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0:2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