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E弦上的咏叹调在2013-10-7 15:03:00的发言:
楼主特意在标题中加上“客观”二字,不过感觉回复中依然“主观”者占了多数。
要我说6楼的zhangmengpaga说得已经很好了,反倒是后面的一些回帖讨论者主观色彩多了些。
个人一点见解是:
对于听音乐的人,会听到一个“较深入”层次的,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音乐发烧友”,纯粹为听音乐而来,对于乐理、演奏上的一些东西,也有懂一些的,但鲜有较深入的亲身体会。
二类则是“音乐学习者”,本身就是学拉琴的,或者学音乐的。CD对他们来说更像是“楷模”或者“资料”。
对于第一类的人来说,大多数会有自己的偏好,喜欢演奏家A,不喜欢演奏家B之类的,说白了有点类似于流行音乐的粉丝团,甚至于互相“打架”也是会有的,只不过听的东西更小众,行为举止上普遍更“雅”些。
对于第二类人来说,真正学到一定深度后,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喜爱与偏好,但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他们不会轻易开口去贬低人家。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平平凡凡的一员,但凡一个懂的谦虚与上进的人,对于那些已经哪怕只是“小有名气”的演奏家来说,自己也只有学习的份儿。
拿中国的演奏家来说,音乐上比不上世界一流演奏家,但对于大多数学琴人来说,他们也是要仰望的存在,无论是中国的学琴人还是外国的学琴人。
就如许多“发烧友”认为帕尔曼的发音过于甜腻,表情处理过于夸张,演出商业化严重,乐曲研究深度不够,风格处理千篇一律。但是,就是这般他们听来这有着“种种罪行”的演奏水准,在真正的“拉琴人”看来,其实都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可以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的努力用功,都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这跟个人的天赋、努力、经历及际遇都是有关的。
而同理,在“发烧友”眼中“一无是处”的中国演奏家,放在大多数“拉琴人”眼中,也同样代表中自己要去努力达到的一个“高水准”。
其实品评音乐,跟自己的经历、所处的位置、所出发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国的演奏家是在中国这个“古筝”“琵琶”的土壤上去学习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文化,先天上就有所劣势。“技术上很好,音乐上不行”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奉上一首阿卡多演奏的“梁祝”
……
我们可以听听,如阿卡多这样的演奏家,在碰到中国乐曲时,不也是“技术上很好,音乐上不行”吗?
当然,梁祝这样的曲子在现在的“拉琴人”眼里已经算不得什么伟大著作,不过只因它是中国的,国外演奏家把握起来也就显得“不够火候”了。
基本认同楼上的说法。
只要评论,就不会客观。
平心而论,只听和会演奏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多数发烧友对演奏者都会心存敬畏。
但是,术业有专攻。同样花费人力物力,发烧友有权选择演奏者,有“好”的就不会选择去听“差”的。谁要说有本事你来演奏,那就是强盗逻辑。好比去医院看病,你能去301,就不会去社区医院。这里不存在是否爱国的问题。你爱国,国爱你吗?记得以前玩儿摄影,有人要爱国,用乐凯胶卷,结果是胶片冲出来后问题很多,数天的感情精力荡然无存。
说到帕尔曼,拿着200元去买巴赫小无,但凡有些听乐经验的,多不会去选择他。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
功夫在琴外。说13岁前要解决技术问题,那么中央院初中学生都不应该在技术上有什么问题,但是以后呢?多是拿个什么大奖,发行2张唱片,进个乐团,做个“教授”,上上大师课,带些学生赚课费,如此而已。没有谁能做到朱晓玫那样默默无闻,也没谁像郎朗那样成为成功的音乐商人。反而是欧洲,学生的基本功相对弱,但是,以后能走很远。造成这些的问题在哪里?我想和他们教育体系中重视通识教育密不可分,我们专业学院的学生,有多少是真正文化课很出色的?专业院校中,吃喝玩乐的不是少数。
就因为存在文化差异,既然学西洋乐器就要纯粹些,民族音乐西洋话,西洋音乐民族话,根本就是扯淡!
换位思考下,欧洲人学京剧,会选择哪里?不去北京,难道去广州、朝鲜?笑话了!
历史原因,中国艺术教育饱受苏俄的影响。抛开历史原因不谈,斯拉夫民族不等于日耳曼民族、也不等于拉丁民族;东正教不等于基督教、不等于天主教…… 呵呵,不说这个了。
扯远点,我们为什么学西洋音乐?什么是音乐?音乐和你有什么关系?有几个人想过呢?郎朗那样的好些人羡慕,可有谁能像施怀泽?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