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复制链接]
201
谈笑风生 发表于 2008-3-1 01:27: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好几天没有更新了!应该这里是实时记录的!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202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3-1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二位网友。

这几天我主要精力是在博客写直播日志。

周末我会继续延续这里的日志。

这里的界面很不友好,所以,发日志的热情就打点折扣了。我在博客那边发起来就很舒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4 3:53:56编辑过]
203
宝珠 发表于 2008-3-3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坐好了等看下文~~嘉嘉爸辛苦了!

204
xyfgyxy 发表于 2008-3-3 16:04:00 | 只看该作者
羡慕!敬佩!期待!祝愿。。。。。。
205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3-4 03:5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一个陪读爸爸的日志

20071214 星期五 教堂

阴。

早餐要煮方便面,冰箱没鸡蛋了。我只好去隔壁楼底层便利店买了十个鸡蛋(36卢布)和草莓奶(58卢布)。

面条放了四个鸡蛋和葱。这样吃起来,营养和口味都好很多。

我们买来葱之后,放在塑料瓶里面养起来。这样,一把葱可以吃蛮久。

太太中午打来电话。

午饭,我煮了米饭,蒸了蛋。蒸蛋浇上油、酱油,撒点胡椒粉、葱,深得儿子喜爱。

中午,在电视上看到了动画片《成龙(Jackie Chan)历险记》。儿子很意外。因为,我们来莫斯科之后,在电视上,还从来没有见到任何与中国有关的节目,那怕是新闻。儿子看得高兴极了。

进柴院大楼时,我们被要求去挂衣间脱外套。柴院这边,有若干专门的雇员(清一色巴布什卡)收取衣服。俄国人把进室内脱外套视为基本礼节。他们不怕麻烦。同样气候,在英国,就没见到这样的事情。

下午四点半过一点,在告知的时间进到14号琴房。

进去之后,见到有人拿把小提琴让克拉夫琴科试,猜可能是推销琴之类。克拉夫琴科拿琴拉了一下老柴协奏曲片段。果然名不虚传,拉得真好听。

师姐郑惠真前面上的课。和她聊了一下。她说她租的房在学校附近,月租4万3,还是一间房(后来知道其实是一套的价格,而且也还是有点远——光地铁就要行一刻钟)。

轮到嘉嘉上课,已到5点。

课上,练了基本功和克莱采第二练习曲若干种弓法。嘉嘉的曲子记得不好。由于以前这首曲子已经拉得烂熟,他就没仔细看谱,而是凭感觉拉。结果,很多地方不准确。显示出以前功夫下得不够。昨天,嘉嘉上完课还对我说,老师拉错了。其实还是学生不自量力,呵呵。

上完课,我们爷儿俩去了教堂。这是我们来莫斯科后的第一次。这座小型礼拜堂在柴院对面,斜对着老柴塑像。

进去,正在做礼拜。牧师领着众人唱着圣歌。那和声真的美极了,直达天穹的感觉。

西方古典艺术,像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一不起源于基督教。要想深切体验西洋艺术的源泉,一定得去教堂。那里的建筑,那里的管风琴,那里的唱诗,真正荡激着你的灵魂。在英国时外出旅游,一般的城市,通常也就只有两种地方值得去看。一个是Castle(城堡),再一个,必去的,就是教堂。教堂,通常是一座城市中最美的建筑。莫斯科也不例外。这里,最美丽的建筑,还是那数不清的教堂。比如,前面日志中提到的圣瓦西里教堂。

回家,照例坐地铁。

每个城市的地铁都有自己的特色。像伦敦地铁的历史久远和规模庞大,香港地铁的现代化和人性化都给我印象深刻。而莫斯科地铁给人感触最深的,是她的快。这里的快,不仅是指地铁的运行速度。所有城市的地铁速度都不慢,因为不会堵车。莫斯科地铁的快,主要是指她的班次密集。在这里等候的时间很少超过一两分钟。地铁涵洞上的电子钟显示的,是刚刚离去的那班车的时间。它很少超过2分钟。我计算过,最快的,两班地铁之间只相隔二十多秒。这也算是奇迹了。常常,在一班车车尾下车之后,从站台的一端向另一端走,还没走到头,下一班车头,就停在你前面去了。这,才是快的精髓所在。在莫斯科,我们最喜欢坐地铁。省时省钱。

地铁站出来,去附近的市场买菜。在一位巴布什卡(老大妈)处买了200克凉拌腐竹,50卢布。在市场,几个卖菜的男人,看嘉嘉的琴盒,可能觉得好玩,就打开琴盒,拿出嘉嘉的琴乱拉一通。幸亏没把琴弄坏。一般行外人不知道小提琴的价值。多数人会以为钢琴比小提琴贵多了。其实,顶级的小提琴往往值几百万,还是美元。比顶级钢琴要贵上百倍。嘉嘉两个多月后换的他的第一把成人大琴,价值就有一万美元,超过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里的钢琴。

巴士我们坐多一站下,去到第一间超市(后来慢慢才知道名字叫戈比)买了550卢布的食品。

晚饭热剩饭,吃刚买的腐竹,和西红柿炒蛋。

现在真是全陪:陪上课,陪练琴,还要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既当爹又当娘。

晚上,视唱老师发来英文短信,说明天上课的时间有三种选择11点、12点、1点,问选哪个。回复1点。嘉嘉的俄语课是11点到12点40,我们没有选择。


想看最新更新和现场照片,请去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208424_0_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2 6:29:24编辑过]
206
齐天大圣 发表于 2008-3-4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在你的博客里面看过了!谢谢!!

多发几篇争取在此地也可以直播!

207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3-4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是呀。我的博客有直播和更新。

这里发东西麻烦多了。我的帖子没置顶,有时找到它都要费点时间,呵呵。

208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3-6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一个陪读爸爸的日志

20071215 星期六 崇洋媚外

今天难得的晴天,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

这是来俄国近一个月来第二次见到太阳。

起床后匆忙吃面包。11点赶到学校。上次睡过头迟到的事情一直记在心头。

视唱老师发短信,说她在柴院有考试(从而说明真的如我们先前猜测的那样——老师是柴院在读学生),不能上课了。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缺课。心里就不大舒服。要给她点压力。答复她:缺的课以后再补吧。那意思,课不能白缺。

想想三门非专业课中,只有俄语课老师本分。

上课时,看窗外,阳光明媚。

12点38上完俄语课。

去餐厅,嘉嘉喝了一盘汤(7.5卢布)和一个小面包(12.5卢布)。他说都好吃。

还是没有琴房。

我决定,在金色阳光下——去逛街。

在书上,曾看到介绍,说在莫斯科最繁华的特维尔大街上,有家北京烤鸭店和世界上最美的食品店。

特维尔大街离学校不太远。我们第一次跟安东去吃麦当劳的那间店,就在这条商业街上。根据书上的介绍,那间最漂亮的食品店在普希金广场附近。我们就往那边走。

路上,看到一间新教(Protestant)教堂。感到很亲切。在英国的时候,我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去这样的教堂。英国国教是新教。而俄国属于东正教。二者差别很大。譬如,东正教的圣诞节不在12月25号,而在来年1月。东正教的十字架也不是十字,而多了一小撇。

普希金广场的中心,是著名的普希金塑像。在广场转了一下,看不到有食品店的样子。

远远瞅见麦当劳那著名的M。美国人真聪明。

肚子饿,就过去吃。走进去一看,好大哟。突然想起,书中有介绍,九十年代在广场开了间世界上最大的麦当劳店,能同时容纳上千人用餐。想必就是这家了。

我占座,儿子去完成更艰巨的购买任务。两人共花184卢布:两个麦香鱼106,大包薯条44,大杯雪碧34。嘉嘉原本是想买薯饹,不得。见没有国内那种免费的小包番茄酱,就让儿子去找侍应生。难得的是,侍应生英语竟然讲得不错。她比划着类似黄油般的Sauce,说要10卢布。原来,不像国内,这里没有免费的蘸酱。作罢。

这时,手机响,是太太从她妹妹家打来。与太太和小姨子一家人聊了一阵。

奇怪,在俄国没见到肯德鸡。这两样美式洋快餐,是儿子的至好。

书上说,那间世上最美的食品店在特维尔大街14号。在广场转了一圈,都没找到。广场东北角,见到一座好美丽的有着洁白穹顶的教堂,就进去转了一下。

我们又转回特维尔大街。不经意间,转进一个旋转门。就这么不期然地,我们转进了所谓世界上最美的食品店。门外倒没显得多气派。俄国的建筑,常常这么不显山不露水。难怪我们找不到。

建筑里面的天花很高,到顶有十多二十米,倒让偌大的商店显得不太大。墙壁上雕梁画柱,果然金碧辉煌。

食品品种很多,价格就比一般的超市贵一些。也难怪,这里是莫斯科最繁华的商业地段,租金自然不菲。

我们只挑了21卢布的“菠菜”、一小包辣椒(里面只有5颗辣椒)31、一小盒牙签20,共73.33卢布。

莫斯科的辣椒特贵,合中国币一斤要上百块。所以,超市里,辣椒常常论颗卖。在莫斯科,我们一直没见过有国内很普遍的牙签卖。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不过,就不便宜。一小盒相当6块中国元。贵是贵,但值! 后来用过才知道的。国内牙签剔牙,尖端很易折断。而这牙签,韧性足。任你用多久,它就是不会折,像是弹簧,奇了怪了。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国内的手纸。应该是不太难的工艺,却总是让人尴尬。直到几年前,一种牌子好用了,这才忽然一下全好用了。我不认为这全是技术问题。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牙签包装盒上注明,共有190根! 我真服了白人!

讲一段往事。

我这人,天生对有些数字的东西比较敏感。比如,我记历史事件、名人生卒的年份,或者地理面积等很厉害。记得一次在校园散步,遇到姨父。他刚去过欧洲考察,到过荷兰(出国考察,总会去那里)。我说这个国家不大,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姨父不赞同。你没去过,我还不比你清楚! 我天性认真,只认理,不大计较礼貌。弄得姨父不高兴。一旁妹夫说,我回去查。结果自然不必多说。我在课堂上说起历史上的数学家,随口就可道来。这一点,学生应该服我。

说正事。我喜欢数字统计。例如,喜欢把中国各个省的面积进行排序。那还是八十年代初读大学那会儿。这下遇到麻烦。比如,江浙两省。书上都语焉不详地写10万多平方公里。多多少?糊涂账。那时不像现在,没有互联网。只能查书。我在书店图书馆,只要能查,都会看看。结果,差不多二十年,一直都找不到答案。

直到99年去了英国。在学校图书馆也去查。就那么一本世界地图,呵呵,清楚地解决了缠绕在我心头近二十年的问题。地图上面的结果,精确到个位数。

一般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虽然没加“多”字,但难道就那么巧,能精确到十万平方公里?相信没几个中国人知道详情。

也是在英国大学图书馆那本世界地图上,我才知道了准确数字:959...

这个数字,比中国官方一直宣称的,少了几千平方公里! 这,除了“爱国”考虑之外,糊涂账肯定是因素之一。

崇洋媚外,当然不会无缘无故。

在嘉嘉学校旁边有一家中餐馆。橱窗里的广告很有意思。每道菜式,一概都有一个说明,就是重量。麻婆豆腐,200克。哈哈,笑死我了。中国人去餐馆,最在意的,当然是口味。即使在意菜的分量,也不会达到端出来去过秤吧?

到了白人的地盘,就得入乡随俗。

言归正传。出口处,有专门的服务生毕恭毕敬拿塑料袋帮顾客装食品。我们就那么一点蔬菜。都有些不好意思,几十戈比找的零钱就不好意思拿,想捐出去算了。一旁,崽倒是大大咧咧地把零钱收起。

往地铁走,路过一个广场,有两个姑娘照相,想帮她们合影。她们没听说过雷锋,又不懂语言,自然不领我的情。

晚饭土豆烧肉,炖的时间短了点。用买的“菠菜”打蛋汤。结果,发现根本不是国内的菠菜。只是这里特有的似菠菜的有些酸味的一种蔬菜。

崽吃得很高兴。我的厨师做得挺到位。

晚上,电视里播史泰隆的兰博(Rambo)。这一集讲的是美军在越南与苏联打。片子是美国人拍的,当然对俄国人就有些丑化。对自己国家比较负面的电影也在电视上播,不知俄国人播放和观看的心态怎么样。

有一点很清楚:史泰隆,这个过气硬汉,现在在俄国却很流行。

总之,美国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俄国的娱乐。

你说俄国人反美?那是扯淡。羡慕还来不及。

晚上儿子洗澡,搞得一地的水。被我数落一通。因为屡教不改,洗前我还一再强调。


想看最新更新和现场照片,请去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208424_0_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2 6:30:00编辑过]
209
huixin_lz 发表于 2008-3-7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参观了您们的"家",真是温馨呀!佩服您的毅力!喜爱小家伙的才气!向您学习.
210
271300312 发表于 2008-3-7 18:52:00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吧!
211
linberg 发表于 2008-3-8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不容易阿

212
huangzujin 发表于 2008-3-11 05:53:00 | 只看该作者

顶起来,方便查找.

期盼新日记刊登.

213
huixin_lz 发表于 2008-3-11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为方便更新,帮韩老师顶起来!
214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3-11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二位。这两天我会尽量整理出新的日志。

215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3-12 05:1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一个陪读爸爸的日志

20071216 星期天 莫斯科

阴。

今天休息在家。除了儿子练琴学俄语之外,下午,我们还在住的附近走走、购物。

莫斯科其实有多个概念。一般大家最熟悉的,是指俄国首都这座城市。全称是莫斯科直辖市。还有一个概念,指一个包围前者的大得多的区域,就是莫斯科州。这有点像纽约市同纽约州的关系,或者同北京市有两个概念一样。不过,莫斯科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蜿蜒穿过这座城市的一条河。一般翻译成莫斯科河。这是按中国的习惯加了个字。在俄语里是同一个名词。

附带说一下,莫斯科的俄文原文,其实是个很女性化的名字——莫斯科娃。翻译成外语,就去女性化,变成男性化的莫斯科了。俄语与我曾学过的德语蛮像,名词都有性别,是真正的拼音文字。所以,俄语德语都不需要音标。学俄文,背单词就不像英语那么重要。打个比喻:学中文,你见过有人背汉语拼音吗?而英语只能说是半拼音文字。看一个英语单词,你不一定能正确读出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英语更接近汉语。不规则太多,易学难精。

嘉嘉曾经说过,他呀,学了三门语言:一门人最多,一国地最大,再一门,世界最通行。

当初,我们对来俄国留学有些犹豫,因为不少行内人士不赞同。后来,我就这么想。就算去试一年,实在不行,再回国。花十多万,当去学门外语。也还合算。嘉嘉现在国内的身份,还是音乐学院附中休学生。

我们住的区域在莫斯科市区最边上,有点像块飞地。四周被莫斯科州包着。走十分钟,就是大片森林。那是莫斯科州的领地。

下午,我们出门。

先去了一座建筑,以前看到常有一家家的人进出。俄文不懂,但有英文:Family Club(家庭俱乐部)。

语言不通,我们也壮着胆子走进去。里面有一些健身房之类,有理发的。还有一个小型热水游泳池。价格就不便宜。想,等以后儿子语言过关了,再试也不迟。

在一家电器商场买了69卢布的电话线。不知电话公司的上网弄到什么程度。我想试试看。晨星也说,可以拿电话线接到电脑里试试。结果自然是浪费钱。

在市场的路边售货亭买了八十多卢布的胡萝卜丝拌腐竹。这是我们在俄国唯一能见到的豆制品,嘉嘉比我还喜欢吃。

市场的路边见到有大罐车牛奶散买。买了中等大的一瓶,大概有三斤奶。巴布什卡说要42卢布。回家后我们把牛奶喝光了。好喝就好喝,只是一晚上响屁不断。从没遇到过的情形。据说一般黄种人天生缺少一种酶,不太容易消化牛奶。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国内一下喝三四斤牛奶一点问题都没有。没想到在俄国遇到了新问题。

在最远也最大的第三间超市买了四百多卢布的食品。

晚上,电视照例播美国警察飞车抓飞贼的惊险录像。是美国警车上的内部录像放到公众电视台播放的美国真实警匪片。

明天要去参加柯岗纪念活动,可到现在还不得要领。晨星允诺这两天会向克拉夫琴科问清楚。他说他也想去。他明天晚上要飞回国度假。打电话问晨星具体地址,他说还没问。

我猜想应该在新圣女公墓举行。我就先在地图上大致找到新圣女公墓的位置。如果实在问不到,我们就自己去找。找路,我最在行。当年在英国,凭着地图,我游遍了大半个英国。


想看最新更新和现场照片,请去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208424_0_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2 6:30:38编辑过]
216
linberg 发表于 2008-3-14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加油!!

217
天堂 发表于 2008-4-29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感动 敬佩 期待........

218
宝珠 发表于 2008-4-29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等待更新~~~

219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7-31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一个陪读爸爸的日志

20071217 星期一 民族脊梁


  阴。
  今天要去参加柯岗纪念活动。时间在中午12点。麻烦的是,还不知道地点。
  晨星那边一直没有回音。我在俄文地图上查到新圣女修道院、新圣女公墓以及最靠近的地铁站体育馆站三者的俄文,让嘉嘉读出来,我用汉字标出读音。
  有点等不及了,我就早早给嘉嘉师姐郑惠真打电话,问她去不去参加这个活动,地点是否在新圣女公墓?她说她要去,但也不清楚具体地点。她说,她也是准备跟其他韩国同学一块去。他们应该会走。她说,要不她打电话问问老师。很快,阿真来电告知,老师身体不舒服,今天去不成了。又说,其实,她昨天晚上睡得晚,也觉得不太舒服。那意思我猜,老师都不去了,她也不太想去。不过,也许看着我们爷儿俩无助的样子,她犹豫了一下,说,她还是跟那些韩国同学一块去吧。约好我俩和他们十一点半在体育馆地铁站站台的中央会合。
  果然,地铁站就是体育馆站,和我猜测的一样。这下,心里更有底了。
  听她语气有些勉强,只是因为想帮助我俩才去的。没办法,我们只有靠她了。
  新圣女公墓原本是附属于莫斯科最美的修道院之一的新圣女修道院的墓地。估计,后来这里的墓地所葬的名人渐多,名气大起来,两者才分开的。
  晨星最终打来电话,说跟克拉夫琴科联系上了,地点在…我倒先于他说出了新圣女公墓的名字。我说的地铁站名也是他所想告诉的。他的信息现在只是印证我的猜测而已。当然,我还是要感谢他的帮助。晨星说,他就不去了。
  我俩大约过十点半出发。一般,去学校要花一个半钟头。体育馆地铁站要近许多,所以,我预备路上五六十分钟就够了。
  结果,公交车还是耽误了些时间。到体育馆站下车已快11点40了。我们正往站台中央赶过去,电话响,阿真的。刚接通,看到她就在旁边。
  他们一行共三个韩国人。除了阿真,还有嘉嘉的一个师兄一个师姐。他俩都参加过上次克拉夫琴科学生音乐会的演出。那个师兄,就是我觉得拉得特别好的那位。
  出地铁站要走一段。阿真说,老师血压不太好。但不知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我估计肯定是高血压。老师这么大个子,又一把年纪了。
  走了几分钟,就能远远看到新圣女修道院那5个美丽的巴洛克风格葱形穹顶。经过一个斑马线,一辆小车驶来。我们习惯性地停下等车过去。没想到,车在斑马线前停住,司机示意我们先过去。我边走,边对他竖大拇指。
  我们5个人在新圣女修道院门前等候。不一会,小师兄安东也来了。一干人等了许久,也不见其他什么人。说好是在门口集中的。我怀疑是在公墓的门口。但我只是外来人,语言又不通,自然不好管闲事。
  安东不时打电话跟人联系。似乎没有结果。6人就先进到新圣女修道院里面。这里也兼博物馆,要门票。我俩花了120卢布。6个人在里面闲逛似地转了一圈。墓,倒是见到几个,但,看来不像是那有名的公墓。眼看着12点的预定时间早过了,还不见其他人,更没见到什么纪念仪式。
  最后,安东好像和谁联系上了。众人随他转出修道院,跟在后面慢吞吞走了七八分钟。就这么绕着修道院围墙的外面转了一大圈,最后,进到一个类似公园的大门。哦,里面,才是闻名遐迩的新圣女公墓。这里,自然不要门票。
  买的门票没用上,害得我们白花了钱。阿真说,下次来还可以用。心里暗想,这帮学生也真够蠢的,还不如我这个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的外人清楚。
  公墓里面很大,没见到几个人。在门口,安东又问了守门人许久,这才领着我们慢慢往里面去。俄国人做事的效率…
   前面日志曾经讲过,这个巨大的公墓葬有俄国乃至苏联历史上众多的名人。里面座座墓碑都堪称艺术品。在里面逛,好似漫步在俄国历史长河中,没太有墓地阴森的感觉。
  东走西拐良久。十二点半,众人终于到了师爷柯岗的墓前。
  其他来到的人早不见了踪影。但有新放的花束,说明刚才确实有人来过。
  辛辛苦苦弄了半天,最终什么活动也没见着。俄国人办事真让人…
   与修道院紧挨着的围墙有个大口子通道,但被隔开了。在大口子另一面不远处,耸立着刚才我们围着瞎转悠的斯摩棱斯克教堂。
  这个被称为俄罗斯民族圣地的墓园分成两大区域,地方甚大。尽管如此,历时数百年,墓园看来已经没有什么空位了。估计安息在此的人肯定上千。
  往回走时,看到马路上新开了个蛮大的墓。想,再找不到空地,只好把柏油马路都占了。过去一看,墓的主人,原来是去世不久的——叶利钦!
  墓园里的人很少,叶利钦墓旁也只有三两个人驻足。旁边一点,同样在马路旁,有个面积小一些的新墓。阿真和我说了个名字,一下没听明白。她就说是大提琴家。我一下反应过来了——是Rostropovich(罗斯特罗波维奇)。
  我跟阿真说,知道知道,他是今年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的主席。阿真说,系呀系呀(粤语是呀是呀)。
  罗斯特罗波维奇去世前,是俄国最具传统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老柴比赛)组委会主席。组委会的副主席,是俄国的副总理。这在官本位的我们东方古国,是不大可思议的。从中,也可以看到,艺术家,以及老罗在俄国人心中的地位。对俄罗斯民族来说,政客多如牛毛,可老罗只有一个。
  在老柴比赛开幕前不久,老罗就与世长辞了,只比叶利钦晚4天。
  罗斯特洛波维奇,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琴艺。
  下面我费一些笔墨,介绍一下他老人家。
  罗斯特罗波维奇是俄国伟大的大提琴家指挥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位勇于参与社会和政治的艺术家,一位人类的斗士, “一个符合20世纪音乐艺术和社会生活最高标准的人”。
  罗斯特罗波维奇早年求学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40年代,他赢得莫斯科两项音乐大赛桂冠。他获得过列宁勋章、斯大林奖章、苏联人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不到30岁,他就成为柴院大提琴教授。到了60年代,他的名声已经响彻俄罗斯大地。1962年,年仅35岁的罗斯特罗波维奇成为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首届大提琴比赛的主席评委。
  此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人生到达极盛:他已经是苏联国内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是苏联作曲家大提琴领域的台柱,国内外数不清的著名作曲家纷纷为他谱曲、题献作品。绝大部分艺术家毕生梦寐以求的目标,老罗在大约40岁就已经实现了。他有志同道合的妻子和幸福的家庭,在莫斯科市区有很好的房子,还有郊区别墅、汽车等丰厚的物质条件。人生到此,夫复何求?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许他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功成名就。
   老罗一直说自己不关心政治,他只是音乐家而已。可是,他决不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家。他是艺术自由的坚定拥护者。
  在俄国,艺术总是和政治纠缠在一起。它能考验一个音乐家的勇气、人格、良知和许许多多艺术之外的东西。这在西方世界的音乐家们是难以想象的。
  1948年,一场对形式主义的大批判把苏联最优秀的作曲家全兜了进去,受批的倒霉家伙们立刻门庭冷落。萧斯塔科维奇或许还有些铁杆拥趸,而普罗柯菲耶夫可就孤苦伶仃了。这时,罗斯特罗波维奇给老普电话:“如果有什么需要效劳的,尽管提出来。”从此,俩人成为至交。
  一次,罗斯特罗波维奇发现普罗柯菲耶夫愁眉苦脸。问怎么啦?“我连早饭钱都没了!”罗斯特罗波维奇吓了一跳。他没想到作曲家的处境这么惨。他马上找到苏联音协主席:“普罗柯菲耶夫连饭钱都没了,你能给点吗?要不然,我只能到音乐学院向学生借了。”主席给了五十卢布。老普总算能吃上早饭。
  苏联时期最著名的人权斗士、被称为“民族良心”的作家索尔仁尼琴是老罗的知己。从1969年开始,遭到政府迫害的索尔仁尼琴就被老罗隐藏在他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中。当苏联政府阻止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失败后,作为喉舌的报纸继续攻击这位闻名于世的作家。此时,罗斯特罗波维奇挺身而出,于1970年10月30日写给苏联《真理报》、《消息报》等主要报纸一封为索尔仁尼琴辩护的公开信,抗议政府对索尔任尼琴的迫害。这是拿自己的艺术前途、甚至生命开玩笑(他的学生、日后闻名西方的梅斯基就是因为在特供商店购物被抓去劳改)!可以想见,这封在国内没能发表的公开信,令他陷入到无尽的麻烦当中。
  老罗后来说,每逢他遭遇挫折心情低落的时候,就把这封信翻出来读一遍。这封信能带给他神奇的力量,百试百灵!他感谢上帝在当时给予他勇气,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正确的行动。
  从此,他坚信自己的良心是干净的。对罗斯特罗波维奇这样的艺术家,这是他艺术生命的基石!
  老罗对于索尔仁尼琴的同情自然引来政府的迫害:他们夫妇的出国演出被停止,继而,国内的演出、宣传、教学、录音等社会活动也被停止。罗斯特罗波维奇原来所拥有的令人羡慕的一切灰飞烟灭。
  1974年,他全家被迫流亡国外。离去时,只有很少几个学生到机场送行。而他的那位精神导师萧斯塔科维奇在他离去前更是不无感伤地说:“你们这一走,谁来为我收尸呢?”
   刚流亡时,他一家人没有钱、没有演出合约,因为不是政治避难,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收留。“我们到哪里演出,就住在哪里。”罗斯特罗波维奇太太说。
  随着老罗在西方声誉日隆,遭遇尴尬的苏联政府在1978年剥夺了他们的国籍。这之后,老罗对待良心的勇气更使得他成为一个精神标杆。在国外流亡的16年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加入任何国家的国籍。这使得他成为一位地道的流浪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政治上。
   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政释放出宽容的空间,苏联政局的这个变化才使得一切出现转机。苏联众艺术家联名上书戈氏,要求恢复罗斯特罗波维奇夫妇国籍。苏联政府同意,但要他俩先提申请。夫妇二人坚决不肯。
  1989年,标志着冷战结束的柏林墙倒塌那一刻,罗斯特罗波维奇赶赴柏林,即兴演奏的琴声,响彻在被推倒的柏林墙现场。
  1990年, 罗斯特罗波维奇和索尔仁尼琴都被恢复苏联国籍。老罗为此发表了耐人寻味的声明:“我们认为,恢复我们的苏联国籍,是国家对自己在过去所犯错误的直接和公开的承认。”
   罗斯特罗波维奇与现代俄罗斯之父叶利钦是好友。1991年8月,苏联发生反对戈氏改革的政变。在祖国的命运危在旦夕的时刻,他当即放下在巴黎的一切,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飞回祖国,投身于捍卫白宫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声援叶利钦对苏联军人政权的反抗。老罗在直面克格勃总部的广场举办声援音乐会。在一张背景是杜马大厦的著名照片上,老罗与民主的支持者们走在一起,手里握的不是大提琴,而是一杆来复枪。
  数月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轰然倒塌。
  拥有老罗这样率直的性格的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要么“死”得很惨,要么成就一番大事业。作为艺术家,老罗是超凡入圣的;作为一个人,他的人格魅力是伟大的。他被公认为继另一位伟大的大提琴家、西班牙反独裁斗士卡萨尔斯之后最伟大的大提琴家。
  老罗去世前两个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他“总统奖”,表彰其“在效力祖国以及多年艺术生涯中为世界音乐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而去世前一个月被电视转播的老罗80大寿庆典,是普京总统等众多高官在克里姆林宫为他举行的。
  罗斯特罗波维奇去世后,普京表示:“对我们而言,像是失去最诚挚亲近的朋友;对全世界而言,则是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及人道主义者。”曾受过老罗全力相挺的索尔仁尼琴发表声明称,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去世是“对我们文化的一次沉重的打击”,“我目睹了他的经历。他让俄罗斯文化在整个世界散发光芒。再见了,我的老友。”
   法国总统希拉克称赞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一生就像是件“艺术品”,“照亮了俄罗斯、全世界及自由的历史。”
   在现场,看着挨得不远的老罗和好友叶利钦的长眠之地,我心情不能平静。
  我想到了我的祖国。
  在80年代最后一年,我们的民族也有一次站起来的机会。可是,我们失去了这个上一世纪下半叶唯一出现的机遇。我们缺乏高素质民众的同时,更缺乏振臂高呼挺身而出的像叶利钦罗斯特罗波维奇那样的民族脊梁。
  同样是泰斗级音乐家,林耀基在当时给学生顾文蕾上课时却比喻拉琴要象“邓小平下令部队进城”那样…
   中国知识分子在1958年被集体打断脊梁。他们那一代人,习惯了趴着,这也可以谅解。但,至少,沉默是你的最低底线!
  同样是政府器重的权威,同样是位居高位的音乐界泰斗,境界相差真有天地之别!
  中国小提琴出不了真正的大师,绝不仅仅是技巧原因。
  往外走时,我们遇到了嘉嘉师姐田部绚子(还有位看起来眼熟的女士,好像是钢琴伴奏老师维拉)等其他一干人。估计他们先来的,已经搞了纪念活动吧。最终,我还不清楚究竟是怎么纪念的,来了哪些人。
  到了门口,突然发现,嘉嘉的琴没了。应该是在柯岗墓那里拍照时放在地上,走时忘记拿了。我赶紧往回跑。里面真大,跑了半天才到嘉嘉师爷那里。还好,琴盒静静地躺在地上。要是真丢了那就麻烦。
  待返回门口,田部等其他人早走了。只有三个韩国人和嘉嘉在门外等着我。
  来回这一路上,我俩和阿真白话夹杂英语聊了不少。嘉嘉说,莫斯科没见到有KFC(肯德基)。阿真说有,下次带你去。她问嘉嘉的琴是买谁的,我说是广州一个大师的牌子。她说是不是Scott Cao(曹树堃)?答正是。她说她以前帮表妹买过一把曹的琴。阿真说,他们这几个韩国同窗自小就在一起学小提琴,都来自汉城的同一所艺术学校。那所学校除了有学音乐的,还有学舞蹈等其它的。她26岁,在这几位中最大。她师弟小1岁25,师妹再小1岁24。另外,和她同租一套房的,也是他们这一拨学小提的,25,但就不是克拉夫琴科学生。
  三个韩国佬坐了两站地铁就和我俩拜拜先下了。我们回学校。
  在学校1楼餐厅,崽吃了蔬菜色拉、土豆泥、汤、两种面包。他照例赞汤好好吃。我吃了个面包。一杯茶2卢布没找零钱。应该不是嘉嘉说的1卢布80戈比。
  三点半上钢琴课。前面上课的,是个韩国学生。
  课后要不到琴房,我们就在走廊休息、练琴。我们等到五点半,我们去柴院那边的318上专业课。路过学校的学生宿舍门口,看到准备回国的晨星一行人在等出租。晨星曾告知,他们三人合租一辆车去机场也只要1200卢布。远远和他们挥挥手道别。等到五点半,我们去柴院那边的318上专业课。路过学校的学生宿舍门口,看到准备回国的晨星一行人在等出租。晨星曾告知,他们三人合租一辆车去机场也只要1200卢布。远远和他们挥挥手道别。
  我们在琴房门口等课。上午听阿真说老师身体欠佳,就预感到今天的课可能不会上了。可老师没打电话告知,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过了时间没见老师人。还有师姐也在等。她打电话去问,果然课取消。要是早点知道,就不用多等这一个多钟头。
  回家一路上还比较顺。
  晚饭吃剩饭剩菜加腐竹。
  晚上,估摸着晨星应该到了机场正在候机,就给他打了电话,祝他一路平安。顺便我还问一下他国内家里的电话。打算等他回国后,打个电话给他父母,谢谢他们家儿子给予我们的诸多帮助。晨星说家里换电话了,要查一下再告诉我。后来,他却再也没来电话。
  这一别,到下次再见到他,已经是两个多月之后的来年2月的最后一天了。
  以后上专业课,再没翻译,就只能完全靠我们自己了。


想看最新更新和现场照片,请去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208424_0_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2 6:31:17编辑过]
220
 楼主| hanherongjia 发表于 2008-7-31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琴童在莫斯科
——一个陪读爸爸的日志
     
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羽毛球
  
  阴。
  今天不用去学校。
  早餐我果酱抹面包,嘉嘉吃火腿肠。不过,火腿肠在冰箱放了多日,都有些酸味了。
  我冰箱温度开得不太低。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房间里面依然如春,室温二十度以上。冰箱的电,还是省不了。
  儿子在家练琴、做作业。此外,在房间里,我还教他练了一会儿羽毛球的网前短球。当然是没有网的网前短球。
  冬天的俄国,球类项目只能室内,但却极少运动场馆。羽毛球,就没地方打。连学校都看不到运动场馆。我们带来的羽毛球拍,自然无用武之地。我就只好在房间里陪儿子玩玩近网短球。好在我们房间还算比较大。网没有不怕,练练手法也好,还可以活动一下筋骨。还别说,嘉嘉羽毛球的网前技术,还真有提高。
  下午,照例去住的附近转转、购物。去了市场和超市。语言不通还是很伤脑筋。在超市,我们常常找不到商品的价格卡。有时去问问超市工作人员,常常他们也搞不清楚。不过,他们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对条形码。后来,我们多数情况下都是用这种对条形码的方法去试图看懂价格。不过这也仍然比较麻烦,还常常找不到。况且,也有超市的价格卡上不打条形码。老毛子做生意真让人没辙。
  晚上,因为学俄语的事情对崽发了火。按常人的眼光,我是位不太称职的父亲。对儿子有时会控制不住火气。在我这个做父亲的底下,他受过不少委屈。
  晚饭,我做了洋葱辣椒炒鸡肉,还有凉拌菜。崽照例说好吃。
  晚上,我俩还看了电视上播的成龙电影。这里的电视上,难得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偶尔能看到的,是成龙的搞笑打斗片。成龙在俄国蛮受欢迎。

想看最新更新和现场照片,请去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208424_0_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2 6:31:5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7:1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