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原创]滔弟的学琴笔记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0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bluebacopa在2011-7-9 7:47:00的发言:
看着你的笔记很感动,父母心啊 看了你的笔记,我才下决心也给女儿写个记录

好事啊!不管怎样,这个记录以后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222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0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反复犯错

       马上就要考级了,H老师上课时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了考级内容上。为了让滔弟考级顺利些,H老师让滔弟拉G大调音阶,同时去掉了半音音阶,这样要简单点。

        今天上课,H老师检查了G大调音阶和菲奥里洛练习曲第三首后,把重点放在了丰收渔歌上。H老师听完滔弟拉《丰收渔歌》后,指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在前面有个地方,也就是连续三个音由慢到快再到慢的那个地方音不准,听起来是花的;二是双音部分有个节奏不正确;三是引子部分句尾拉得过快,抒情不够;四是主题拉得有些慢,感觉无力;五是主题中的句子力度变化,特别是渐强、渐弱以及衔接没有做出来,表现力差;六是高潮部分,也就是主题重现的地方,拉得过快,没有表现出宽广的意境;七是结尾渐弱归于平静的感觉没有做出来。

         H老师每指出一个问题,先要滔弟自己用笔在谱上标注,说这样更能让滔弟记住,然后进行示范,接着让滔弟反复改正。

         H老师给滔弟纠正完《丰收渔歌》时,已到了下课时间,因为要考级了,H老师又让滔弟拉《a小调第九协奏曲第一乐章》。结果H老师不断叫停,并严厉地批评了滔弟。原因是以前多次纠正的错误,滔弟又在犯了,比如有一个重升“发”,滔弟就没有拉对,而这个问题起码讲了十节课了。

         滔弟就是这样,有时候很不用心,H老师指出的问题,这次不犯,下次就犯,有时改错后问题并没有减少,很是让人生气。

          H老师说,下周就要考级了,要求滔弟一定要用节拍器慢练。
223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0 23:49:00 | 只看该作者
                                                         好吧,就向奥数妥协

      滔弟刚放假,就提出来在假期要去上奥数班。原因是这样的,滔弟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好,但在放假的前段时间有一次课堂练习,数学老师给全班发的试题全是奥数题,结果滔弟一道题都没有做出来,不仅是面子难堪,自信心也受到了空前的打击,所以给我们家长提出来他要去上奥数班。

      对于奥数,我是极力反对的,看过奥数题后,我觉得奥数是给这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准备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去学奥数,并且学有所成的。可是,现在重点中学的小升初全考奥数题,在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所有的小学都在或明或暗地要求学生学奥数,以便为升入好中学加重砝码。

       滔弟在这个假期的数学作业是一本习题集,什么习题集呢?就是重点中学招收衔接班(五年级升六年级)和小升初的数学试卷集。我一看这本试卷集中的题,全部都是奥数题。滔弟有一大半都不会,来问我,我也只会一部分,而且我能做的一部分很多是用方程来求解的。

      如衔接班(五年级升六年级)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加起来是75,如果分子加3,这个分数可以约分为5/8,求这个分数是多少?这道题一看就应该是一个两元一次方程的题,可滔弟没学过两元一次方程,讲了多遍还是不会解。

      再举一例,一道小学三年级的奥数题:有一堆苹果,每次拿一半多一个,四次正好拿完,求苹果有多少?我也是用方程解的,答案是30个。可这个方程立起来相当复杂,根本不可能给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解释清楚。

      滔弟假期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班评出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如果把一等奖的最后两名划入二等奖,那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提高2分,二等奖的平均成绩提高1分,求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比二等奖多多少?这道题我想了很久,到现在还是做不出来。

       最后,我得出结论奥数就是坑人!一般的数学题如果是拐一个弯,那奥数起码是拐了三个弯,真的是坑人啊!不仅是坑滔弟这个学生,而且直接坑我这个爹啊!滔弟做不出来的,我也做不出来,很没有面子啊!

       本来我是不想让滔弟去学奥数的,理由是奥数学起来太费事,要学好,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作题,通过反复强化练习达到对同一类题熟能生巧的效果,如果浅尝辄止,根本起不到作用。如果投入时间精力去学好奥数势必影响练琴,样样都想抓好,反而一无所成。可是滔弟妈妈说,滔弟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是好事,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让滔弟集中一段时间学一下也可以,不然他的假期作业都完不成,岂不成了老师不爱,同学嘲笑的“瘟得痛”。

        一想到要完成假期作业,自己又帮不上忙,唉,向奥数妥协了吧。

        昨天就给滔弟报了一个奥数冲刺班,让应试教育来得更猛烈些吧。
224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1-7-12 03:48:00 | 只看该作者
唉!看了您的帖子,感叹国内的小孩子怎么这么苦啊!
225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2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天龍八部在2011-7-12 3:48:00的发言:
唉!看了您的帖子,感叹国内的小孩子怎么这么苦啊!

真的是苦啊!不仅孩子,也包括家长。

所以我常对自己说两句话,第一句:要生存,就要适应;第二句:习惯就好了。

把吃苦当习惯,这多悲催!

226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1-7-13 02: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g09902005在2011-7-10 23:49:00的发言:
滔弟假期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班评出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如果把一等奖的最后两名划入二等奖,那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提高2分,二等奖的平均成绩提高1分,求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比二等奖多多少?这道题我想了很久,到现在还是做不出来。

一等奖比二等奖高十分是吗?对不起,我是搞理工的,看到这种题就手痒,不做心里不舒服。


这几首考级曲子对滔弟有点难度,音准方面还需要加强。孩子要这样大量的练琴,做题,很辛苦啊!滔弟自己喜欢音乐吗?想以小提琴为专业吗?还是喜欢数学?理工?文科?可悲的是在国内这个环境里,很多孩子从小就要为了攀比而不得已学奥数什么的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227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3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哈,您把题做出来了。滔弟的数学作业只有题,没有答案,这道题我做不出来,所以不知道您的答案对不对。
 
         这次滔弟去学奥数,也只想他学了以后能完成假期作业,在滔弟的学校不完成作业那可是出大事。

         滔弟的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只要老师觉得孩子有点什么问题,或是成绩下降了,马上就单独请家长到学校面谈,我和滔弟妈妈已是三次被请到学校谈问题了。
 
         每次去听着老师的碎碎念,我都有要崩溃的感觉。什么上课不专心啊,和同学说话啊,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啊,写字潦草啊,成绩下降啊,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成绩就是一切,绝不能下降,只能往上升。成绩就是学校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要围绕这个核心而转。所以才有了这幅对联: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有时想想,这不能怪学校和老师,在当下的环境,提倡什么素质教育,纯粹就是脑子有病的想法。我以为在一个高税负、无福利、无保障的社会,在一个竞争压力空前大的环境,丛林法则就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如果在丛林法则主导的社会里再没有考试这个相对公平的模式,那无权无势无钱如我辈者,还有什么活路可言。
 
         所以,考试、成绩作为相对公平的一个底线存在确有必要,不然的话,用白岩松的话来说,没有考试,你能干得过官二代和富二代吗?既然如此,围绕成绩所作的一切自然就是合理的了。

         我感觉滔弟真的很累,但也没法,大多数孩子都在过这种日子。我有时还是会责怪自己:滔弟,你怎么不是官二代或富二代,如果是那样,学什么奥数?!学什么小提琴?!你就是玩,随心所欲地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喜爱小提琴吧,别傻乎乎地苦练,就玩小提琴,玩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这多好,完全是兴趣引导人生。可你爹不争气,你也只有从小受苦,以换取将来的一点可怜的保障。
228
漠漠清寒 发表于 2011-7-13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算了下这道题,得出的答案是9,我的想法是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不变的,那么如果开始5名一等奖时的平均分是x,10名二等奖的平均分是y,那么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5x+10y,在调整后3名一等奖的总分是3(x+2),12名二等奖的总分是10(x+1),那么
5x+10y=3(x+2)+12(y+1)
5x+10y=3x+12y=18
2x-2y=18
2(x-y)=18
x-y=9
也就是说原来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比二等奖要高9分,不知道对不对。
          
229
漠漠清寒 发表于 2011-7-13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有几处写错了,
我也算了下这道题,得出的答案是9,我的想法是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不变的,那么如果开始5名一等奖时的平均分是x,10名二等奖的平均分是y,那么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5x+10y,在调整后3名一等奖的总分是3(x+2),12名二等奖的总分是12(x+1),那么
5x+10y=3(x+2)+12(y+1)
5x+10y=3x+12y+18
2x-2y=18
2(x-y)=18
x-y=9
答案不变,9分
230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漠漠清寒在2011-7-13 23:02:00的发言:
不好意思,有几处写错了,
我也算了下这道题,得出的答案是9,我的想法是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不变的,那么如果开始5名一等奖时的平均分是x,10名二等奖的平均分是y,那么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5x+10y,在调整后3名一等奖的总分是3(x+2),12名二等奖的总分是12(x+1),那么
5x+10y=3(x+2)+12(y+1)
5x+10y=3x+12y+18
2x-2y=18
2(x-y)=18
x-y=9
答案不变,9分

         太好了,谢谢啊!

         我开始也是设一等奖的学生平均分为x,二等奖学生的平均分为y,也知道最后的答案是求x—y等于多少,可是跟着神经就短路了,找不到方程两边的平衡式。

         您一说调整前后15个学生的总分不变,一下就抓住了列方程关键。看了您的推导过程,我认为是正确的。再次感谢,今天下班后我就给滔弟讲这道题。

231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1-7-15 01:46:00 | 只看该作者
是9,我得出的10是已经把一等奖划入二等奖后的结果,没划入之前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差别比划入后少1分,既是9。其实那条分子分母的题也不用想得太复杂,就把5/8乘上去--10/16,15/24,20/32,等等,到30/48就刚好算到。说实在的,这道题给美国人做,肯定就是这样傻乎乎地算。

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非常重视完美这个概念,做什么都要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考试要100分,否则就是没有尽力。而美国人的观念是,如果能做到一点错都没有,那就代表这件事太容易了,而你选择做这么容易的事,代表你没有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勇气。

232
真水无香75 发表于 2011-7-15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漠漠清寒在2011-7-13 23:02:00的发言:
不好意思,有几处写错了,
我也算了下这道题,得出的答案是9,我的想法是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不变的,那么如果开始5名一等奖时的平均分是x,10名二等奖的平均分是y,那么这15名同学的总分是5x+10y,在调整后3名一等奖的总分是3(x+2),12名二等奖的总分是12(x+1),那么
5x+10y=3(x+2)+12(y+1)
5x+10y=3x+12y+18
2x-2y=18
2(x-y)=18
x-y=9
答案不变,9分

奥数题能用方程解的吗?MS不行吧,如果可以,奥数就简单多了。

学不学奥数?我也在想这个问题,自己心底的想法是,花那些时间学奥数,不如练琴来的实在。不过,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奥数是考民校的敲门砖,不学行吗?估计奥数一天不取消,我们都得向现实低头;就算取消了奥数,学校还是变着法子掐尖子生,我们也得往里钻。天龙八部说的对,中国的家长和孩子真累啊!!

233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5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天龍八部在2011-7-15 1:46:00的发言:
是9,我得出的10是已经把一等奖划入二等奖后的结果,没划入之前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差别比划入后少1分,既是9。其实那条分子分母的题也不用想得太复杂,就把5/8乘上去--10/16,15/24,20/32,等等,到30/48就刚好算到。说实在的,这道题给美国人做,肯定就是这样傻乎乎地算。

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非常重视完美这个概念,做什么都要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考试要100分,否则就是没有尽力。而美国人的观念是,如果能做到一点错都没有,那就代表这件事太容易了,而你选择做这么容易的事,代表你没有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勇气。

       哈、哈!如果按照美国人的观点,滔弟天天都在挑战和超越自己,他不仅是奋斗士,而且还是圣斗士。

       这个奥数真的是整死人,学过方程的可以列方程,但滔弟才五年级,只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很多题是不能用方程解的,解这类题必须按照分类,如鸡兔同笼问题、盈亏问题等死背解题程序和方法,而要做到能背解题方法和程序,就必须大量做题,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怎一个“苦”字了得。

234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5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75在2011-7-15 9:13:00的发言:

       您说得对,取不取消奥数,我们也得往里钻。

         为什么要进好学校呢?我以为成绩提高还是其次的,主要是校风好,学校管得严,老师负责,孩子不容易学坏,这个要求真的不高。

        想要进好学校,现在的情况是必须得考奥数,奥数只会愈演愈烈。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拼奥数总比拼爹好吧,拼奥数总比拼爹强吧,所以我认为拼奥数是合理和公平的。如果没有了奥数,我们只剩下拼爹和拼钱了,那穷孩子不管成绩多好,进好学校就真的没指望了。

         今年刚听到一个消息,成都的义务教育阶段只能就近上学,各学校不能以奥数、艺体等名目跨区招生,不知道执行情况会是怎么样。滔弟学不学奥数,学到什么程度都在纠结中。


         对于奥数的矛盾和纠结真的是很无奈,不过人生不就是如此么。
       

235
漠漠清寒 发表于 2011-7-15 22:52: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是啊,拼奥数总还有条路走,拼爹的话如我之类的工薪阶层只能是死路一条。还好我在的城市小,也没有什么名校,孩子所在学校虽然也开了业余的奥数班,但是老师们也没有很要求这块,比起涛弟,我的孩子要好多了,每天能保质保量的练好琴,完成学校课本要求,我感觉就可以了,就这样,他也没什么多余的时间,中国的孩子真累!

236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6 16:5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漠漠清寒在2011-7-15 22:52:00的发言:

    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是啊,拼奥数总还有条路走,拼爹的话如我之类的工薪阶层只能是死路一条。还好我在的城市小,也没有什么名校,孩子所在学校虽然也开了业余的奥数班,但是老师们也没有很要求这块,比起涛弟,我的孩子要好多了,每天能保质保量的练好琴,完成学校课本要求,我感觉就可以了,就这样,他也没什么多余的时间,中国的孩子真累!

       您的孩子真是很幸运,有一个相对轻松的童年。

       为什么我想滔弟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呢?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外,对于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区别,我是有切身的体会。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比较差的学校读的,我们班里没几个学生愿意读书,大多数学生都在混。那个时候刚开始流行香港的武打片,我和同学经常逃课去看武打片,还有就是踢足球,其他同学有谈恋爱的,有想做生意的,大家根本不想读书,也没有想以后怎么办,就一个劲地疯玩。

       我没有考上大学,没办法,只能去复读。家里给我联系了一所县中学的补习班,我去了以后发现,这个学校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的孩子,学习的刻苦程度只能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这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学习。学校管理也很严,全部住校,从早晨起床出操开始,一天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直到晚上统一熄灯睡觉。

       开始去的时候,我还是老样子想玩,结果一是这个县很小,很落后,没什么玩的;二是没同学跟我玩,别人都在学习。时间稍长,我自己也无趣了,只能和同学一起学习。

       有两个同学的例子,让我终生难忘。刚去时对同学不熟悉,一次上晚自习,见前两排的一男生,书也不打开(这里所有的学生书都是放在课桌上,堆得很高。),眼睛也闭着,口里在默念着什么,我有些奇怪,便问同桌,前排这男生在干什么,同桌对我说,那个男生成绩很好,一心想上北大,去年高考志愿只填了北大,结果差了几分,所以来补习班复读。他是在背书,他可以把高中的外语、历史、地理书,包括书下面的注解全背下来。同桌的一席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惊,还有这么刻苦的学生,真是以前闻所未闻的。

        另外,班上还有一个同学,已经考了六年了,每次都差一点,据说老师上课讲的例题,他都能背了,可就是一考就懵。这个学生家里很穷,为了不再当农民,为了改变命运,他对我说不惜“八年抗战”,一定要考上大学,这个同学的经历的确让我动容。

        在县中学补习的一年,虽然短暂,但在我记忆里却留下了极深的映象。如果以我以前在差学校的目光来看,县中学补习班的同学很多都可以看作传奇人物。

        想上北大的同学考上了北大,那个考了六年的同学,以超过大专线1分的成绩上了一所师范学院的大专。他们是得偿所愿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家里穷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考上大学,回家务农了。
237
西风古道瘦马 发表于 2011-7-16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认为奥数对于大多数儿童是没有什么学习意义的,只不过在这样的一个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不学奥数想上个比较好的学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奥数之类的正是重点中学招考的内容,一些好的小学也把奥数的内容纳入了正常的教学范围之内。这种情形下,广大的家长只能无奈地被裹挟着前行,是很难独善其身了。说实在话,帮助超超走上专业道路也是我们逃避这种变态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相信在这种体制之下去应付考试超超也会是一把好手,但把时间浪费在那么多不值得的事情上绝对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想对于奥数之类的东西,既然我们决定要学,就尽量把用心地把它们学好一些吧,关于奥数我建议滔爸把它当做思维的体操,重要的是通过解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获得。而滔爸所说的大量背题背解题方法和程序的学习方式我是不赞同的,关键还是要理解方法和程序背后的思维方式!自己小时候上学时是没有什么奥数班的,但自己很喜欢买些课外的趣味题集去演算,这些课外习题基本等同于现在的奥数,倒也觉得并非一无所获!
238
西风古道瘦马 发表于 2011-7-16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滔爸列举的奥数题,不禁勾起了自己的解题欲望,也就不揣冒昧,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写下来供滔爸参考:
 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加起来是75,如果分子加3,这个分数可以约分为5/8,求这个分数是多少?这道题一看就应该是一个两元一次方程的题,可滔弟没学过两元一次方程,讲了多遍还是不会解。这道题的确应该如天龙妈妈所说采取试的方法,主要是要明白分子分母的大致比例,从4/5/6的公约数依次试过去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再举一例,一道小学三年级的奥数题:有一堆苹果,每次拿一半多一个,四次正好拿完,求苹果有多少?我也是用方程解的,答案是30个。可这个方程立起来相当复杂,根本不可能给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解释清楚。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最后刚好拿完,那么最后一次拿肯定是剩下了2个(1+1=2),才能顺利完成;沿此思路,倒数第二次拿时的苹果数自然是(2+1)x2=6;倒数第二次取时就是(6+1)x2=14;原始的苹果数自然就是(14+1)x2=30

      滔弟假期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班评出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如果把一等奖的最后两名划入二等奖,那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提高2分,二等奖的平均成绩提高1分,求一等奖的平均成绩比二等奖多多少?这道题如按照楼上朋友那样用二元一次方程求解自然是非常简洁的方法,但对于没有学过这个方程的孩子就比较困难了,可以考虑以下思路:一等奖最后的两个孩子划入二等奖而一等奖的孩子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那么三个孩子平均一共提高了3x2=6分,就是说这三个孩子给后面的那两个一等奖孩子贴补了6分,而这6分平均到那两个孩子身上就是每人3分,由此可知这两个孩子跟平均分数差距是3分。沿用同样的思路,这两个一等奖孩子划入二等奖使二等奖的平均分数提高了1分,可以知道那些二等奖孩子共提高了10x1=10分,就是说新划入那两个孩子每人贴补了二等奖5分(10/2=5),可知新划入孩子比二等奖孩子平均分高了6分(5+1=6);最后一步就很简单了,二等奖孩子比新划入孩子少6分,而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孩子多3分,那么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差距就等于二者之和9(6+3=9)。呵呵,不知道是否说清楚了,从这道题可以看出是比较考验逻辑思维能力的。其中每一步的推导都要求非常严密,所以面对复杂的应用题,让孩子分步去求解是很好的方法,经常做这样的思维训练,不知不觉间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239
真水无香75 发表于 2011-7-16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滔弟为什么非要学奥数不可呢?以滔弟的水平,考个小提琴特长生不是更好吗?难道没有学校招小提琴特长生么?
240
 楼主| lg09902005 发表于 2011-7-17 21:36:00 | 只看该作者

瘦马兄:你解奥数题真是一把好手啊!思路很清晰,没有用方程就解决了。

看来我也得买一本奥数书来认真学一下了,在此向瘦马兄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7 02:2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