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伟大的小提琴教授林朝阳

[复制链接]
141
ccddwind 发表于 2018-8-6 14:06:08 | 只看该作者
伟大!靠!一个普普通通的提琴老师,为什么楼主如此廉价地用“伟大”来造势!俺看你就是一个托,一个蹩脚的托!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142
春华之语 发表于 2018-8-7 09:15:06 | 只看该作者
ltq0533 发表于 2006-6-16 07:08
通常的持琴方法是,拇指和食指根托住琴颈,而不是“夹住琴”,“托住琴”是处于放松状态的,而“夹”必然会 ...

“托”与“夹”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还是喜欢留出虎口托琴的持法,必竟与琴颈的接触面小,换把更方便。弹古典吉他也是这样。
143
小布丁 发表于 2019-1-1 22:33: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的讨论很有价值,林朝阳是很有想法和水平的老师!
144
18079164090 发表于 2019-1-6 10:32:59 | 只看该作者
大多数人犯的错误就是“真理只有一个”,“只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法”。
其实没有绝对的东西,只有适不适合。普通人的心理都是觉得第一次学习到的就是对的,所以大多数人普通。
只要能达到放松,然后能表达出乐曲的情感,你用脚拉都可以。
那么,对于初学者,基本的技法还没熟练,还谈不上乐曲的情感表达。那么,就建议学习被众人认可的方法,因为那是多数人认可的最接近成功的捷径。至于林教授的方法,一定会适宜某部分人,你可以尝试,觉得好,能够放松的表达曲子就很好了,不需要和别人去争论谁对谁错。
145
也奇89 发表于 2019-1-6 22:4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也奇89 于 2019-1-9 16:51 编辑

哈哈哈,居然12年前就有如此有趣的帖子,错过了,可惜!
个人看法:
一、总体而言,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二法门,楼主七旬老翁,思想并不老朽守旧,如此崇尚创新,性格直率,可爱可敬!
二、具体而言,楼主推崇的林朝阳教授持琴持弓方式,本人不敢苟同。
理由如下(以下语言如涉嫌鄙俗,皆因形象说明道理,绝非人格侮辱,先行致歉,敬请见谅):
1.摆事实。咱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就算无缘见过那些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本尊,他(她)们视频总看过不少(包括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柯岗、帕尔曼、文格洛夫及女大师郑京和、索菲穆特、珍妮杨森、朱莉娅费舍尔、希拉里哈恩、莎拉张及咱们国产的俞丽拿、文薇等,二三十位总是有的),他(她)们的持琴持弓方式尽管有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穆特的左手大拇指几乎放在琴颈下方,而帕尔曼的左手大拇指远远超出了指板,而持弓方式也有偏德式偏俄式偏法比的),但全都属于“传统主流方式”范畴。如果楼主所说的林教授提倡的持琴持弓方式是最好最合理的,为什么竟然没有任何一位大师采用?就算以前的大师们不幸生在林朝阳教授出道之前无缘接触其先进理论,那么现在中国小提琴青年新秀们,比如各届央视小提琴钢琴大赛青年组少年组的获奖选手们,这都是林教授回国执教后才崭露头角的,为什么也没一个采用“林朝阳持琴法”啊?难道这些高手们全都是傻瓜吗?
2.继续摆事实。无论中国还是国际上的著名小提琴教授不少,当年梅纽因和斯特恩都来过中国上大师课,教的也都是“虎口留有空位”的传统主流持琴方式,中国的小提琴教授,比如林耀基、俞丽拿、张志祥、丁芷诺,也都如此。他(她)们的学生中涌现出许多高手,有的已经成为世界级演奏家。而楼主所说的林教授提倡的方式,却没有培养出任何一位称得上一流高手的学生,更别说演奏家了(林朝阳拉得很好,但离一流和顶级应该还有明显差距吧)。我们恐怕不能说大师级教授培养出无数大师的教学方式是错误的落后的,而林教授没有取得成果的教学方式反而是最正确最先进的吧?
3.讲道理。虽然创新是进步的永恒动力,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任何创新都代表正确的方向。事实上恰恰相反,创新的失败,百倍千倍万倍多于成功。而在创新失败的原因中,方向性的失败,又远远多于技术层面上的失败。如果任何创新都必然取得成功,都必然战胜传统,那么永动机早就造出来了。所以楼主强调“林教授是在创新”没问题,但因此推导出“林教授提倡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就是大错特错的逻辑错误——众所周知,“真理哪怕再迈进半步,就成了谬误”。
4.继续讲道理。任何对“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逻辑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必须(也只能)限定在一个有限时间段内来讨论,哪怕这个有限时间段是一万年。离开这个前提,任何将“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推到未来的方式,不仅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在耍流氓。比如楼主以诗人般的想象力写到“一千年后.....人们称颂伟大的小提琴教授林朝阳发明了琴颈落到虎口的持琴法......”(大意如此,非原文),那按这样的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再发挥多一点想象力——1万年后,人类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到那时,最适合演奏小提琴的器官是脚趾母?甚至,1万年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可以按意念实现任何愿望,任何乐器都根本不用学,你只需要想一下“我要成为xx琴演奏家”,不到一秒钟你就已经具有超越亚沙海菲茨的小提琴技术或者霍洛维茨的钢琴技术了。如果我们用这样“展望未来”的方式来讨论现实的问题,岂不是很荒谬?
补充两点:
1.我看过林朝阳教授教学视频,没有发现他如楼主所说那样刻意强调“琴颈落到虎口”持琴法,或者我恰好漏看了这部分重要内容?
2.本论坛有一段加拿大青年演奏家用斯氏名琴演奏的视频,他的持琴方式很接近楼主介绍的林朝阳持琴法,琴颈深深落进虎口,几乎接触到虎口的肉(然而并没有接触),大拇指高高冒出指板,有时甚至从指板上方抠住指板。此人拉得很好,在很多国际大赛(似乎都不是顶级大赛)中得过奖,但他的手极大,身体条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他的持琴法不具有推广价值。
总结陈词:四川重庆一带有一句俗语,叫做“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意思是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并不重要。这话有道理,但至少有一点偏颇:古今中外,从个体农户到现代化大型养猪场,迄今杀猪都是捅颈动脉,没有捅屁股的。这充分说明手段也是分好坏的。那些严重背离主流,不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所接受的另类手段,至少在当下肯定是不好用的,是效果不好的。这个道理,完全适用于“林朝阳持琴法”问题。
综上。
146
云水琴心 发表于 2020-2-18 01:20:36 | 只看该作者
林朝阳教授的教学视频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虎口托琴,事实上他本人拉琴也并非用虎口托着,也是留有间隙的。他强调的是拉琴时左右手的合力,即右手运弓时,左手轻轻将琴托起,主动迎合右手弓子的压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认为这才是林朝阳教授方法的精髓,值得认真学习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5 05:2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