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伟大的小提琴教授林朝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4 1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当然不认识林朝阳,他在北京,我在乡下,一个生活在天上,一个生活在地下。我只是在一个朋友家播放的VCD上看过他。瘦瘦的,五官摆布得不是十分和谐,后脑勺有点突出,爱因斯坦就这种头型,肩膀平整,好象专为架琴而长的。讲课很逻辑,但不失浪漫。骑自行车、耍猴棍、推钢琴、毛笔写字,拖把拖地、揉面等等等等都被他非常巧妙地应用到了小提琴的教学上,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完全提琴化、音乐化的人。 我之所以说他伟大,并不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得了什么什么大奖,这些都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百年后恐怕就没有人会记得这些事。他的伟大之处是对小提琴持琴、持弓的革命,这种贡献会被镂刻在小提琴史上。 林朝阳用虎口托琴是反传统的,教课书一直告诫我们,虎口一定要留有空档,用大拇指和食指根部夹住琴。而林朝阳认为这样夹住琴会造成紧张,会给换把带来一定的障碍,放在虎口上就可以消除这种障碍。有人会说,好多伟大的小提琴家不也就是这样持琴的吗?是的,所以林朝阳没有说这样持琴是错误的,只是说会带来一定的障碍。我们应该懂得,既是障碍,有的人就克服得了,有的人就克服不了,能克服的就会上一个台阶,但是克服障碍终究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现在有许多儿童持琴就是夹得紧紧的,没有几年的功夫是释放不了这个力的。而轻松地往虎口上一放,无紧张可以克服。 林朝阳教人持弓也是反传统的,传统的教课书一直这么说:大拇指放在弓杆和马尾库上,中指放在对过,形成一个环。最后还不忘叮咛一句:千万不要用力捏着弓。而林朝阳说:捏着弓会紧张。 用大拇指在下面托着弓,中指起挡着拇指的作用,中指和拇指不是捏着弓而是含着弓。仍然有人会说:好多伟大的小提琴家不也是按传统的方法持弓的吗?是的,所以林朝阳仍然说,传统没有错,只是有障碍需要克服。因此,我仍然会说,障碍有的人能克服,有的人克服不了。有的人一辈子也克服不了,拉出来的音总是不那么优美动听。克服障碍终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捏与托虽只一字之异,但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捏着而不用力,在学琴初段,这个度是万难掌握的,这是一种功夫,没有三五年是掌握不了的。在网上常有人发帖子,说:“哪位请帮帮忙,持弓怎么才能做到不紧张。”好助人为乐的就会这样说:“怕什么,弓子又不会掉下来砸着你,干什么要死死地捏着呢?”这话说得绝对是真理,不能怀疑,但是没有用,请别忘记你当初也是这么用力捏着几年过来的,当初也有人和你这么说,要放松,甚至能和你说出一大套放松的重要性。捏着而不用力是功夫活,不到火侯解决不了。现在儿童学琴的,弓都是捏得紧紧的,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放松不了的,就是成人学琴的没有几年的时间也是克服不了用力捏的这个毛病。大拇指在下面托着,使你想捏都捏不起来,哪需要再去放松呢?一个“托”字就似马良的神来之笔轻轻在龙眼上一点就使死龙变成了活龙一样,使右手不再紧张,轻松自如起来。 如果说小提琴的道路上有81难。林朝阳现在为大家拿掉了两难。使以后学琴的不再把时间与精力消耗在这两个障碍上,把时间和精力给学琴的节省了下来,这实在是大慈大悲。这年轻人虽说生得不是佛相,但是却有一颗佛心。(说到这里我也不由得肃然起敬了,虽然我捞不到一丁点好处)。这是学琴人的福祉。如果有哪位说:81难,一难也不能少,唐僧取经最后差一难,菩萨还不是给补上了,把他们扔到水里去了吗?如果有哪位真得这么想,我老头子在此先恭喜他,此人一定是未来的大师,没有苦给自己找苦吃的人一定成大器。 现在林朝阳在小提琴上的这两个革命虽然还没有被学琴的普遍接受,但是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想象: 若干若干年后,在一个音乐学院里,一个10岁的学小提琴的学生,向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以前的人拉琴是象我们这样用虎口托着琴吗?”老师听到这个学生提问,很赞许地看着他说:“1000多年前不是象我们这样持琴的,那时候是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根部夹着琴,虎口要留有很大的空档,在当时是一个定律,”于是做了个示范,接着又说:“由于夹着,手指就会紧张,由于夹着就会给换把带来一定的障碍。当时一个叫林朝阳的人,想出了这种方法,把琴放在虎口里,托着琴,这样手指就不紧张了,换把也没有障碍了”。那个学生又灵机一动地问到:“象我们这样的持弓是不是又是他发明的?”:“是啊,就是他发明的,你真聪明,”老师很兴奋地回答说:“那时的人持弓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捏着弓,”他又做了个示范,接着又说:“捏着就会紧张,所以那时学琴的小孩子都说大拇指很疼。往往用几年的功夫才能将弓子运用自如。于是林朝阳发明了用大拇指托着弓,持弓就不用再紧张了。很快地就能够运弓自如了。”那个学生听到这里,用拇指和中指捏着弓在琴上拉了几下说到:“拉出的音实在难听,还是现在的持弓方法好,林朝阳真伟大。”老师答到:“确实伟大!如果不是林朝阳在持琴、持弓上的革命,为我们扫清了持琴、持弓的障碍,在技艺上我们就不会达到现在这么高的水平。那时的孩子,拉琴的进度相当缓慢,拉了三五年的,听起来也很难听。我不是夸你们,你们才学了四年,就是你们之中最差的一个也比林朝阳拉得好。”学生们听了都不相信,喊了起来:“不会这么差吧。”老师说:“他不差,在当时他是一个很不错的提琴家了,时代在进步,提琴的技艺飞速发展,1000年前的人能和我们相比吗?但是同学们千万别忘记了,要不是林朝阳,你们今天学琴不会这么容易的,也不会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也许林朝阳持琴、持弓的革命的伟大意义到那时才能真正地彰显出来。 至于一万年后是不是用虎口托琴,恐怕就不见得了。也许那时会有人想出更为方便的方法来托琴;再也许那时人们根本就没有虎口了,长着一双象鸭子脚一样的手型也很难说,又也许那时的人又变成爬行动物了,人既然是从猴子变来的,很有可能就会再变成猴子,回到树上去。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圆。上面提问题的那个小学生是林朝阳的转世也不是不可能,现在的林朝阳是帕格尼尼的转世也不是不可能。至于猴子怎么拉琴,让猴子设计去吧,我老头子就不费这个心了,还是睡觉去吧。
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加拉米安
2
超酸柠檬 发表于 2006-6-15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3
skbao 发表于 2006-6-15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林朝阳教授的照片,我只收集到一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12:39:22编辑过]
4
skbao 发表于 2006-6-15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林朝阳演奏的录音、录象,我从未听到或看到过。楼主能否上传一点给大家呢?
5
skbao 发表于 2006-6-15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文章中关于林朝阳持琴和持弓的理论,倒令我感到犹豫迷茫,无所适从了。到底怎么为好呢?
6
brokenbreeze 发表于 2006-6-15 19:44:00 | 只看该作者
他教的铃木视频论坛的FTP里面有的,大家可以下来看,学西下
7
xmwyh 发表于 2006-6-15 20:14:0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异议:"教课书一直告诫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根部夹住琴。"这本身就不是现代主流的正确持琴姿势啊,不知道是什么权威的教科书,还有伟大来形容林朝阳是不是也有点过分,象帕格尼尼才有这种公认的资格,学术上的异议本身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是世界上公认的准则才是最重要的啊!
8
ltq0533 发表于 2006-6-16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通常的持琴方法是,拇指和食指根托住琴颈,而不是“夹住琴”,“托住琴”是处于放松状态的,而“夹”必然会紧张,更不利于换把和揉弦。把琴颈放在虎口里,看似少了一个“障碍”,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又多了至少一个障碍,那就是手指按弦困难了,因为琴颈下落了,手掌相对升高了,手指再弯下来按弦,整个手掌都处于紧张状态,每个人都可以试试:把琴颈落在虎口里,再用1指按E弦的F,同时用4指按E弦上的B,你的感觉如何?当然不排除个别特殊手型的人可能感觉好点,但尚无例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也有类似持琴方法的,但不是落在虎口里,而是偏向拇指根位置,实际上是用拇指根托住琴,这和用虎口是不同的,况且也是用艰苦的努力才克服了“障碍”的。

点评

“托”与“夹”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还是喜欢留出虎口托琴的持法,必竟与琴颈的接触面小,换把更方便。弹古典吉他也是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7 09:15
9
wcying 发表于 2006-6-16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覺得"把琴頸放在虎口上",應該是林教授教小朋友的一種"權宜之計"吧. 我照樣把琴頸放在虎口上,哈,手指根本按不到指板上了.大概小朋友手小,才是剛剛好. 而且向高把位換把時又多了一個障礙,虎口處多了摩擦力,不利於換把.
10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6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cying在2006-6-16 11:22:00的发言: 我覺得"把琴頸放在虎口上",應該是林教授教小朋友的一種"權宜之計"吧. 我照樣把琴頸放在虎口上,哈,手指根本按不到指板上了.大概小朋友手小,才是剛剛好. 而且向高把位換把時又多了一個障礙,虎口處多了摩擦力,不利於換把.
不可能是权宜之计,如果是的话,林朝阳就会说:小朋友们,我现在教你们用虎口托琴是暂时的,等你们大了之后,你们就不能这样持琴,就要改成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琴了。林朝阳没有这样说。可见不是权宜之计。ftp上铃木视频教材上说得很清楚。
11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6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xmwyh在2006-6-15 20:14:00的发言: 有点异议:"教课书一直告诫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根部夹住琴。"这本身就不是现代主流的正确持琴姿势啊,不知道是什么权威的教科书,还有伟大来形容林朝阳是不是也有点过分,象帕格尼尼才有这种公认的资格,学术上的异议本身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是世界上公认的准则才是最重要的啊!
请问,现代主流的正确持琴姿势是什么,国内出版的提琴家写的教材为什么不介绍。这不是害人吗?不介绍主流正确的,而介绍的不是主流的。有这事吗?
12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6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tq0533在2006-6-16 7:08:00的发言: 通常的持琴方法是,拇指和食指根托住琴颈,而不是“夹住琴”,“托住琴”是处于放松状态的,而“夹”必然会紧张,更不利于换把和揉弦。把琴颈放在虎口里,看似少了一个“障碍”,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又多了至少一个障碍,那就是手指按弦困难了,因为琴颈下落了,手掌相对升高了,手指再弯下来按弦,整个手掌都处于紧张状态,每个人都可以试试:把琴颈落在虎口里,再用1指按E弦的F,同时用4指按E弦上的B,你的感觉如何?当然不排除个别特殊手型的人可能感觉好点,但尚无例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也有类似持琴方法的,但不是落在虎口里,而是偏向拇指根位置,实际上是用拇指根托住琴,这和用虎口是不同的,况且也是用艰苦的努力才克服了“障碍”的。
从一种已经定型的持琴状态换成另一种肯定是不适应的。但是如果从开始就用虎口托琴,你所说的困难就不会存在了。我不怀疑林朝阳已经实践过许多人了。
13
stradivaris 发表于 2006-6-17 01:27: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你对林的过份赞颂及虎口托琴是这个帖子的二大错误,不应把某些人演奏上的个人特点误解成放之四海皆准真理。当然学术之爭还是允许,是否伟大而会被刻在小提琴历史上只有待时间去判断了。我想这个时间不用太长的。
14
ltq0533 发表于 2006-6-17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转发一下俾托维茨基的《小提琴演奏法》的有关片段,请网友们参阅。全书可能在FTP里有。

15
simon_simon_sim 发表于 2006-6-17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好貼

16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7 16:4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tradivaris在2006-6-17 1:27:00的发言: 我觉得你对林的过份赞颂及虎口托琴是这个帖子的二大错误,不应把某些人演奏上的个人特点误解成放之四海皆准真理。当然学术之爭还是允许,是否伟大而会被刻在小提琴历史上只有待时间去判断了。我想这个时间不用太长的。

我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他已经在教学上实践了,不再是演奏上的个人特点了

17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7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14楼的先生请注意,一、我一再说林朝阳的方法是反传统的。你也知道如果总是固守传统,人类大概还在茹毛饮血,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的传统,为什么小提琴上就不能突破传统了呢?二、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路有远近之分,成人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要永远明智地认识到,我们所走的路绝不是一条最近的路。不能因为自己走在一条离罗马远的路上就否定别人是在近的路上,要永远明智地认识,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法绝不可能是最先进的,不能因为自己采用了一种方法就否认别种方法的先进。我们可以不必改变我们已经选定的的道路,因为要改变那就得从头走起,那就又走远路了,我们可以不必改变我们那固有的方法,因为我们已经花了大量的精力才掌握住那种方法,但是我们应该明智的认识到,突破传统方法的先进性。这才是一个不断完善我们自己的思想方法。
18
ltq0533 发表于 2006-6-18 01: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老老提琴在2006-6-17 17:34:00的发言: 14楼的先生请注意,一、我一再说林朝阳的方法是反传统的。
如果他的方法是“反传统”“突破传统”的,那么应该是前人未曾用过的方法、创新的方法。而这种虎口持琴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人用过了,而经过几百年的实践证明了是不可取的方法,所以很多教育家才特别强调这种方法是不可用的。当然,明明被前人证明了的“远路”他非走不可,那有什么办法呢?那就看看他有几个学生比别人先到达“罗马”再说吧。
19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8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tq0533在2006-6-18 1:13:00的发言: 。如果他的方法是“反传统”“突破传统”的,那么应该是前人未曾用过的方法、创新的方法。而这种虎口持琴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人用过了,而经过几百年的实践证明了是不可取的方法,所以很多教育家才特别强调这种方法是不可用的。当然,明明被前人证明了的“远路”他非走不可,那有什么办法呢?那就看看他有几个学生比别人先到达“罗马”再说吧。

在任何领域,把以前革命不成功的再拿出来研究、革命不是什么新鲜事。他走的是远路?你认为传统是永远不能突破,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我老头子就不能再说什么了。

20
 楼主| 老老提琴 发表于 2006-6-18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tq0533在2006-6-18 1:13:00的发言: 。如果他的方法是“反传统”“突破传统”的,那么应该是前人未曾用过的方法、创新的方法。而这种虎口持琴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人用过了,而经过几百年的实践证明了是不可取的方法,所以很多教育家才特别强调这种方法是不可用的。当然,明明被前人证明了的“远路”他非走不可,那有什么办法呢?那就看看他有几个学生比别人先到达“罗马”再说吧。
反传统只是反当前的这个传统。这就不叫反传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8:4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