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父亲怎么教他学拉琴,他父亲每天教他一个曲目中的两小节,他每天就学会这两小节就好,他说他最高兴的是有些天的那两小节正好是重复的,他就不需要特别练习,这样学了很长时间后,他就会完整的一个曲子了,他因此也很有成就感。
我小的时候我爸爸教我学过拉小提琴,按照非常正规的教科书,从一根弦,两根弦这样一步一步枯燥地学,一两年之后我还不会一首曲子,在我大概6岁的时候我终于放弃了,那天我爸爸罚我站了半个小时,我再也没有拉过小提琴。后来我爸爸说我其实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放弃很可惜的。
很多年以后我问我爸爸他小的时候是不是这么学的,可能也因为看到马友友学习的方式,结果猜猜我爸爸的答案,他说他哪有正规学习的机会,他只是一首歌一首歌这样学会的,那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教我呢?他觉得这是科学的方法。有时候我想当教育披上了科学的外衣,是不是也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如果我小的时候学点熟悉的歌曲是不是就会让我有些成就感,至少现在也会拉些东西。枯燥而又所谓“正规”的方式留下的可能是创伤。不过往好了想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至少对于我理解教育、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还是有帮助。
说到乐器,后来上大学以后因为别的同学会弹吉它,我也跟着学了一点点,还曾经会弹过几个小曲子,特有成就感。我想学乐器也不一定非要在小的时候,只要有动机多大的年龄都可以,除非你想当音乐家。
还有学乐器的时候我觉得家长都很注意孩子的指法,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过分的追求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了领略音乐的快乐。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女生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学弹吉他的,她特别有天分,我大学的时候认识她,那个时候她弹吉他的手法还不那么正确,右手弹奏的手法是拇指要在其它四指的前面,这样拇指才不会和其它的四指打架,平时弹曲子的时候怎样摆都没问题,只有在弹轮指的时候才会出现打架的现象。后来她要学《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那是一个非常难的曲目,几乎都是轮指,她就是看谱子听磁带自学,因为必须要正确的指法才能弹奏,她几天之内就把错误的指法纠正了。这也是我对学习音乐的一个启示,也许还可以泛化到其它的领域。
马友友的学琴方式,我想可以让家长了解学习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的,我同学的经历也许可以让你知道不必太过分执着于一些细节,我的经历可以给大家做反面教材。
说到我爸爸的教育,我觉得我爸爸一直想教会我们些什么,比如他会小提琴、二胡,可是他教不会我和我弟弟,我总是在琢磨他的方法到底有什么问题。今天边写我边想,至少我不想学的时候他没有真的逼迫过我,从好的一面想我从放弃的过程中获得了部分的对生活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