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收益
是否走专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家长,我在以前的帖子也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是普通家庭,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今天我就再庸俗一点,完全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讨论的适用标准:任何讨论都有一个适用标准,否则就根本没法讨论。比如权贵之家,则根本没必要讨论孩子是否走专业这个问题,权贵之家的红二、权二、钱二学不学都可以,那叫探索人生,学什么都可以,那叫人生情怀。没有解决温饱的家庭也没有必要讨论,在我看来小提琴就是个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不行的。
我要说的是否走专业这个问题的适用标准是小康之家。所谓小康之家,我将之定义为能在孩子的学习上每年投入3万元以上。由于成都市的生活水平在全国来看算低的,所以,其他城市生活水平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此标准上要上浮一定比例。
一、成本投入比较分析:
1、出路成本比较:
我在以前的帖子中已经写过了,在当下的国内,学什么与以后的出路没太大关系,因为好的出路早就被权贵预订了,单凭孩子的水平和能力谋一个好出路,是小概率事件,真别太指望。没听说过,普通家庭的孩子千辛万苦考上了外交学院以后就能当外交官,考上了政治学院以后就能进国务院的。有人说学其他专业不学小提琴以后出路要宽些,如果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去工地搬砖,北大文学系毕业后上网去当五毛,就叫出路宽,按此逻辑可以脑补一个画面,一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孩子,一边拉小提琴一边擦皮鞋,也应该叫出路宽。可这画面太美,我都不敢看。我痛恨五毛,但我没有歧视搬砖工人和擦皮鞋的人的意思,我只是说学其他专业出路宽这个说法逻辑不通。
在出路成本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期望值设定。好像一说到孩子学小提琴就是要成为小提琴家,但没怎么听说孩子喜欢文学,家长期望以后成为莫言似的作家,孩子学建筑,家长期望成为贝聿铭似的建筑家。其实不管学小提琴还是学别的专业,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物都是小概率事件,而多数人都会在塔中甚至塔基,学小提琴以后除了当职业小提琴家,进乐团外,还可以当老师啊,还可以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出路一样的宽。所以,学小提琴与学其他专业在出路成本上是一致的。
2、财力投入成本比较:
有人说学小提琴要投入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一般家庭负担不起。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对,这是用学小提琴最高成本投入来与上普通中学基本投入来比较的。学小提琴也好,上普通中学也好,在家庭财力投入上都有从基本投入到最高投入的层级。以川音附中为例,学小提琴的基本投入也就是每年8000元的学费加上杂费、班费等,共计一万多元。而普通中学的基本投入,初中是义务教育基本没学费,但补习费呢?初中是学生分流阶段,是能否以后进入大学的转折阶段,仅凭学校的教育够吗?起码语数外三门主课要补吧,这三门主课的补习费一年下来一万多元应该不多吧。上高中后,为了上好大学,其他的较弱的课也要补一补吧,这个费用就不好算了。所以,无论是在附中学小提琴还是普通中学上学,在基本投入上是持平的。
我们再来看看双方的最高投入,附中学小提琴的最高投入,包括每年的学杂费,每周请教授加小课,上各种音乐会的伴奏费,寒暑两假去国外的大师班、艺术节、比赛的费用,还有就是起码十万以上的一把琴,费用不算琴的话,每年从十万元起到几十万不等。普通中学的最高投入是怎么样的呢?我一朋友的孩子在成都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每门课都是一对一的请家教补习,寒暑两假均去国外游学、旅游开眼界、见世面,一年费用下来也是二十万以上。所以,学小提琴和上普通中学在财力的最高投入上也是差不多的。
3、学习时间成本比较:
一般来讲,附中的学生除文化课外每天练琴时间大约在3、4小时,节假日要多些。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呢?一般来说,每天晚上12点前睡觉算早的,早晨6点起床算晚的,除上学外投入学习的时间也差不多4小时左右。所以,此项双方也是基本持平的。
4、家长精力投入比较:
我见过每周带孩子坐火车来川音上课的,也见过家长带孩子从外地来在川音附近租房子陪读的,但我也见过孩子一人从外地来川音附中上学的。如果家庭居住城市没有音乐学院,当然也就没有附中,孩子上附中家长的精力投入要比在本地上普通中学的家长大得多,甚至可以用牺牲来形容。
但如果都是本地家长,上附中和上普通中学,家长的精力投入应该是一样的。就算孩子在本地上普通中学,也不会有家长只负责交钱,把孩子丢给学校和补习班就不管了。每天的作业要检查吧,家长会得开吧,学习要督导吧,孩子的强弱项要分析吧,不会轻松的。而且作为家长,如果不操心孩子的学习,通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您家孩子是天才,您完全不用操心,搁哪儿都成才,学啥都成家,您就放心玩儿去吧。另一种是草包,如果您无所谓,孩子当然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怎么过都是一辈子。
二、收益分析
其实收益分析是不好比较的,因为成功的定义没有固定标准,挣大钱?出大名?当大官?平平淡淡?家庭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成功模式。那我心目中的成功是什么呢?此时,我想起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的结尾中写的一句话“以自己的方式渡过一生就是成功”,我改了一下,我心目中的成功标准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渡过一生就是成功,其他的都是扯淡”。在体制内的时候,我见过太多所谓“升官发财死老婆”式的成功,可最后呢?无不是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看他金满仓,看他输精光,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认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寻找幸福的,什么是幸福?自己内心感到安宁、平静、满足就是幸福,幸福纯粹是个人的内心体验与他人无关。
1、人格成长收益分析:
按我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理解,我认为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家长最大的责任。我以前在帖子里写过,附中学生的战场在舞台,而普通中学学生的战场在试卷。附中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尽情发展其个性,对人格的自然成长是有很大好处的,因为受的束缚少。而普通中学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变成刷题熟练工,尽管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存在在当下绝对是最合理的,但尽人皆知,这对人格成长的戕害是多么惨烈。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论述过“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合理性和在普通中学搞素质教育的危害性。观点是这样的,搞素质教育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国家兜底的基本生存保障,如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温饱、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二是由司法提供的基本公平。否则,将会彻底堵死寒门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没有“一张试卷定终身”这个刚性标准,什么是素质?会弹钢琴算素质,会种田算不算素质?那就只能由权力说了算,这才是彻底完了。在“一张试卷定终身”不会改变的前提下,普通中学的学生只有拼命刷题的命。所以,在人格自然成长这个项目上,附中胜出。
2、知识面收益分析:
附中学生的文化课比重少于普通中学,而在专业上则强于普通中学。如果说到知识面的广博这个项目,则是普通中学学生胜出。有段子为证,附中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卯线就好:少一分崩溃,多一分浪费。普通中学学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外可说英语,内可赏古文,求得了数列,品得了马哲,溯源五千年历史,兼修德智体美劳。
3、家长期望值收益分析:
这个问题在成本投入分析时谈过了,这里再说一下。我们中国家长是最重视孩子教育的,也是最希望孩子成才的。可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路来走,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病态心理了。孩子读书您要管,学什么您要管,考什么大学您要管,找什么工作您要管,结婚找对象您要管、孙子您也要管。您累不累啊!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要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当孩子长大展翅高飞与我们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时候,我们送去的是祝福和关爱,给出的是经验和教训,孩子暂时失败了我们提供一个疗伤避风的港湾。而不是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就要决定他的一切,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说穿了,这是权力欲望和自私的表现。孩子长大了,学什么干什么,都是他自己的事,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家长期望值收益上,所有家长都应该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
三、家长要考虑的问题
分析了这么多,那么作为家长在考虑未成年孩子是否走专业这个问题上要考虑哪几个问题呢?
1、孩子的意愿
孩子的意愿是家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仅在于“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和“强扭的瓜不甜”这两句话,而是对孩子人格最起码的尊重。如果孩子都不喜爱,只是家长一厢情愿,那家长自己去练好了,干嘛逼孩子。您自己这辈子没飞起来,就下个蛋然后逼小鸟飞,这不有病吗?
2、孩子的天赋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95%的孩子都适合练小提琴。可如果不幸,您家孩子在那5%之列咋办?简单,您带孩子找专业老师上几节课就知道了。几节课后,老师会给出孩子的观察能力、领悟领导、模仿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意见。专业老师一般是指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您想啊,您孩子要上附中找音乐学院的老师给看看,把握不是大得多嘛。本地没有音乐学院的,假期里带上孩子去,如果这事您都不想干,那就算了吧。
3、家庭财力
前面已经说过了,上附中每年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投入应以3万元为起点,这里不包括生活费用。除了附中应交的一万多元费用外,音乐会得时不时上一场吧,寒暑两假里起码得去一次国内的夏令营或大师班吧,每年国内的比赛得去一次吧。否则,就和在普通中学里只是课堂学习,任何补习班不参加一样。
4、家长的决心
孩子未成年,喜爱小提琴是一回事,日复一日地苦练能否坚持是另一回事。家里的家长一定要下定决心,统一思想,长期坚持督导。一是家里别出来看孩子苦就扯后腿的人。苦?读书不苦?刷题不苦?锻炼不苦?把什么学到一定高度都苦,快乐学习绝对扯淡。二是家长偷懒。每天听着杀鸡杀鸭的不成调特烦,时间一长家长自己坚持不了督导,家长松一寸孩子绝对松一丈。
5、老师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用多说,要走专业之路,必须找专业的老师,差的老师基础打歪了,后面麻烦就大了,最好是音乐学院或附中的老师。但有个误区要弄清,不是名气越大收费越贵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是要适合孩子的才是好老师,在走专业之前能打好基础的才是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要有专业水平,要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教学解决孩子的问题提升孩子的水平。我和一些家长交流中都谈到这个问题,个别老师自己就是小提琴家,水平高,但教学中是从头批评到尾,学生在老师眼中全都是问题和错误,孩子自尊心受到打击。心理素质好的孩子还好,差一点的就恼火了。但这种老师严格,对提升孩子的水平很有好处,但严厉过分则事得其反,这有个度的把握。怎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好老师?那就是多听多看多与其他家长交流。当然,还有一定运气成分。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代替不了。以上是我当琴童家长十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并且是就普遍情况来讨论的(不针对个别极端的情况),完全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