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家长在孩子学琴中的地位


2016-10-14 10:20 | 作者: wangzhebin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许多琴童家长都把陪孩子练琴(及所有孩子的学习)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总是在孩子旁边严格地按老师的要求监督孩子练琴的每一过程,一发现问题,就立刻指出,还不免出现因急躁与生气而责骂孩子的情况。很多家 ...

许多琴童家长都把陪孩子练琴(及所有孩子的学习)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总是在孩子旁边严格地按老师的要求监督孩子练琴的每一过程,一发现问题,就立刻指出,还不免出现因急躁与生气而责骂孩子的情况。很多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小,光想玩,没有能力对自己负责,而培养孩子成材是家长的义务,因此家长如果此时不严格要求,孩子将来就会没有出息,如果不从小在一些细节上严格把关,那么就会养成坏毛病,将来等他(她)长大时,自己也会后悔,甚至可能会埋怨家长当初没尽到责任。这种普遍的观念,在琴童家长身上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学琴对孩子的精神集中、注意分配方面要求得更高。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觉而刻苦地学琴?孩子不自觉,家长能不管吗?但实践证明,家长扮演孩子学琴“督察员”的角色,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后果:


首先,它大大破坏了孩子学琴的情绪氛围。每个家长都可以由已推人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你的领导或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那么你的心情如何?家长的监督、提醒、训斥使得练琴活动成为孩子每日不断的痛苦经历。


其次,它使一些孩子产生了练琴中出现的问题要由家长负责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成人社会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凡事都听领导安排、指示,那么出现了问题你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吗?孩子从一开始学琴,注意识谱、音准、指法、动作等等要求就由家长全面“包办”了。家长帮孩子检察错误是孩子后来练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孩子从学琴之初就没有对自己的学琴活动负责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就回头看家长,然后说,“爸爸没说”、“妈妈让我这样的”。孩子不能自觉监督自己练琴的危害,在学琴初期并不明显,因为此时家长往往还有能力监督学琴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当学琴达到一定程度后,家长就表现得无能为力了。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出现了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恶性循环。


解决此类问题,形成良好学琴状态的关键在于,家长必需摆正自己在孩子学琴活动中的位置──从教师、辅导员、督察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孩子自己练琴,自己为自己的练琴结果负责。这样既能够使孩子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情绪氛围中练琴,又使他自己独立地面对教师,承担起自己学习活动的责任。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你不管,他就错误百出,甚至根本不练琴,到老师那根本通不过。完全有这种可能!很多家长就是因为怕孩子在老师那里出现难堪,而不得不帮助孩子学习的。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教师那里通不过,那么家长代孩子学习能使他(她)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孩子吗?就象有些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怕孩子完不成作业挨老师批评一样,孩子自己都不怕,家长怕什么呢?如果尊严是孩子自己的话,那么孩子自己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家长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就象黄河的大堤,越修越高,但总不能修到天上。家长监督孩子练琴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依赖总有使家长不堪重负的时候,因此尽早“忍痛”退下来,让孩子从家长陪练中“断奶”,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关键。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95%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出原因!正像前面所提到的两位家长那样,由于家长的明智使孩子从痛苦的学琴状态中解脱出来。

如果家长在家庭中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往往比教师更加严厉),家长的关心总表现为严格要求,那么孩子在家庭中就感觉不到家庭与学校有什么不同,就体验不到爱、安全、温暖的人际关系。这种家庭氛围会形成孩子性情冷漠、攻击性强、态度激烈、缺少爱心等等不良的社会心理。对父母缺少感情会使父母感到痛苦;而它对孩子一生幸福的破坏是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意识不到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相信友爱、温暖的人际关系是存在的。“严父慈母”说法表明了家庭角色的分工。而在由严父加严母构成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很难是友爱、温和的。这种家庭是不乏实例的。尤其是有些琴童家庭,形成了家长中一人负责学校学习,一人负责学琴、练琴的分工,那么它实际上构成了“严父严母”型全教育角色家庭。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家长应该不应该帮助孩子学琴,而在于家长帮办孩子的学习,既没有促进孩子的学习(从长远上看,还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动机)促使他“成材”,又使家长失去了使孩子“成人”的作用。我们希望家长在这种现实效果的权衡中,果断地与学琴教师沟通,达成默契,使家长尽快地从帮办孩子学琴的角色中退下来。家长在孩子的学琴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充满友爱与欣赏的旁观者(不管孩子学琴的成绩是否真的令人欣赏),是一个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家长可以用享受的样子来听孩子练琴,让孩子觉得他(她)的学琴活动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快乐。家长应该强调孩子学琴活动给孩子及整个家庭带来的快乐,而不要专注于孩子学琴的成绩──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也是家长无能为力的。实际上家长通过自己有效的方式促进孩子学琴动机,比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学琴活动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


家长是孩子学琴状态的关键,而教师才是孩子学琴成绩的主导。及时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与方式,不仅仅会促进孩子厌学心理的转变,还会改善整个家庭生活的气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仅意味着吃好、穿好、教育好,还在于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而学琴本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最根本的任务。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周海宏的一篇讲话  

2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6 11:02
首先,它大大破坏了孩子学琴的情绪氛围。每个家长都可以由已推人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你的领导或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那么你的心情如何?家长的监督、提醒、训斥使得练琴活动成为孩子每日不断的痛苦经历。其次,它使一些孩子产生了练琴中出现的问题要由家长负责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成人社会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凡事都听领导安排、指示,那么出现了问题你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吗?孩子从一开始学琴,注意识谱、音准、指法、动作等等要求就由家长全面“包办”了。家长帮孩子检察错误是孩子后来练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孩子从学琴之初就没有对自己的学琴活动负责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就回头看家长,然后说,“爸爸没说”、“妈妈让我这样的”。孩子不能自觉监督自己练琴的危害,在学琴初期并不明显,因为此时家长往往还有能力监督学琴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当学琴达到一定程度后,家长就表现得无能为力了。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出现了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恶性循环。
   解决此类问题,形成良好学琴状态的关键在于,家长必需摆正自己在孩子学琴活动中的位置──从教师、辅导员、督察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孩子自己练琴,自己为自己的练琴结果负责。这样既能够使孩子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情绪氛围中练琴,又使他自己独立地面对教师,承担起自己学习活动的责任。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你不管,他就错误百出,甚至根本不练琴,到老师那根本通不过。完全有这种可能!很多家长就是因为怕孩子在老师那里出现难堪,而不得不帮助孩子学习的。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教师那里通不过,那么家长代孩子学习能使他(她)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孩子吗?就象有些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怕孩子完不成作业挨老师批评一样,孩子自己都不怕,家长怕什么呢?如果尊严是孩子自己的话,那么孩子自己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家长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就象黄河的大堤,越修越高,但总不能修到天上。家长监督孩子练琴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依赖总有使家长不堪重负的时候,因此尽早“忍痛”退下来,让孩子从家长陪练中“断奶”,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关键。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95%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出原因!正像前面所提到的两位家长那样,由于家长的明智使孩子从痛苦的学琴状态中解脱出来。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6 11:04
如果家长在家庭中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往往比教师更加严厉),家长的关心总表现为严格要求,那么孩子在家庭中就感觉不到家庭与学校有什么不同,就体验不到爱、安全、温暖的人际关系。这种家庭氛围会形成孩子性情冷漠、攻击性强、态度激烈、缺少爱心等等不良的社会心理。对父母缺少感情会使父母感到痛苦;而它对孩子一生幸福的破坏是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意识不到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相信友爱、温暖的人际关系是存在的。“严父慈母”说法表明了家庭角色的分工。而在由严父加严母构成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很难是友爱、温和的。这种家庭是不乏实例的。尤其是有些琴童家庭,形成了家长中一人负责学校学习,一人负责学琴、练琴的分工,那么它实际上构成了“严父严母”型全教育角色家庭。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家长应该不应该帮助孩子学琴,而在于家长帮办孩子的学习,既没有促进孩子的学习(从长远上看,还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动机)促使他“成材”,又使家长失去了使孩子“成人”的作用。我们希望家长在这种现实效果的权衡中,果断地与学琴教师沟通,达成默契,使家长尽快地从帮办孩子学琴的角色中退下来。家长在孩子的学琴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充满友爱与欣赏的旁观者(不管孩子学琴的成绩是否真的令人欣赏),是一个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家长可以用享受的样子来听孩子练琴,让孩子觉得他(她)的学琴活动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快乐。家长应该强调孩子学琴活动给孩子及整个家庭带来的快乐,而不要专注于孩子学琴的成绩──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也是家长无能为力的。实际上家长通过自己有效的方式促进孩子学琴动机,比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学琴活动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
    家长是孩子学琴状态的关键,而教师才是孩子学琴成绩的主导。及时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与方式,不仅仅会促进孩子厌学心理的转变,还会改善整个家庭生活的气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仅意味着吃好、穿好、教育好,还在于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而学琴本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最根本的任务。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周海宏的一篇讲话   
引用 小懿爸爸 2012-2-16 14:56
说得太好了!
引用 zynbb 2012-2-16 20:43
这不叫学琴,这叫玩琴!
引用 bigyonglei 2012-2-17 09:14
<p>陪练很容易让家长有一种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陪着你,如果你不好好练,就是浪费我的时间,生命,金钱。家长最好有自己的世界,不要把眼睛总盯在孩子身上。多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在孩子的学琴上就会平静很多。 </p>
<p>&nbsp;</p>
<p>家长为什么要那么急切呢,早点晚点反正99。9%的孩子都出不了名,成不了家。如果只是提高修养,培养爱好,又何必摆出一副只争朝夕的架式,那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心疼银子和时间,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找一个便宜的爱好。</p>
引用 蚂蚁雄兵 2012-2-17 09:47
唉,陪孩子练真不容易啊,有时候真的很急噪,尤其是同样的错误反复很多次,虽然已经极力克制,但真的很难完全压制住那种恼火。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7 11:09
尽量克制。换位思考,孩子真的不容易。我们及时发现她的闪光点,哪怕她只有一点点改动,都要马上表扬。她才会有信心练下去。我们有一家长说,明明心里知道孩子孩子还差一点,但是嘴上要表扬她做到了,孩子的手马上改了,而且还喜欢练琴。只有有兴趣了,练琴的效率才能高。所以,我们家长的态度、表扬的艺术很关键。
引用 小提琴爱好者 2012-2-17 11:28
在大城市,初学琴的小课费用已经至少在100元以上了,程度越高费用越高,家长能不认真对待吗? 让孩子认真学琴的家长绝大多数是工薪层,花那么多的钱学琴能像楼主说的那样学琴吗?真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如果你的孩子几次上课都换不了课,几百元的上课费就白扔了,家长会不着急? 我一位同事的儿子已经学到拉《梁祝》,学费水平已是200元/课,拉了两个月还没过关,同事跟我说花了1000多元了还没学好《梁祝》,这个《梁祝》的学费真贵呀。。。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7 11:40
不是梁祝的学费贵,关键在于是不是找到了好老师。好老师教的是拉琴的方法。敷衍的、图省事的、老想着挣钱的老师多半是只教考级的东西。基础差,拉梁祝自然费劲。你去问问你的同事,老师都教孩子什么?怎么教的?我们家长要多问、多思考,尽可能找懂行的问问,才能下结论。
引用 lauretta 2012-2-17 11:57
学琴费用高是根本原因,投资总是想图回报的。一年学费5000不算多,好几万扔下去只为了提高一点儿修养确实让工薪阶层很难接受。除非孩子很有天赋或者家里很有钱。谁不想让孩子进步快些啊!
引用 y1788867 2012-2-17 13:51
陪练啊,真不容易。现在好歹孩子可以自己练会了。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7 14:05
是啊!我们学琴五年,最初在幼儿园学了三个月,学坏了,全是毛病。我怎么看都别扭,赶紧出来了。找到一老师,直至考完音协七级,又换老师,返回来拉开塞、赫利美利。曲折啊!终于明白了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
引用 小提琴爱好者 2012-2-17 14: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angzhebin</i>在2012-2-17 11:40:00的发言:</b><br/>不是梁祝的学费贵,关键在于是不是找到了好老师。好老师教的是拉琴的方法。敷衍的、图省事的、老想着挣钱的老师多半是只教考级的东西。基础差,拉梁祝自然费劲。你去问问你的同事,老师都教孩子什么?怎么教的?我们家长要多问、多思考,尽可能找懂行的问问,才能下结论。 </div><p></p>


同事孩子的老师是音乐学院的资深老教授,不是那种只知道挣钱的无名鼠辈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7 14:49
教授200元/课算便宜的。庆幸吧!我们不是教授也这价!再说按照专业水平严格要求是对的。
引用 zynbb 2012-2-17 14:5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angzhebin</i>在2012-2-17 11:40:00的发言:</b><br/>我们家长要多问、多思考,尽可能找懂行的问问,才能下结论。 </div>
<p>&nbsp;&nbsp;&nbsp;&nbsp; 所以兄台你就要多问问才会明白其中道理,不要以为什么专业院校专家,校长说的就是圣旨,同是央院教授,去看看林耀基教授如何要求小提琴的练习,远的不说,郎郎、李云迪、李传韵、陈曦~~~哪一个不是陪出来的?呵呵!当然,你说他们都是搞专业的,要求很高,我只是业余玩玩,用不着这样,只要快乐练琴就好!是的,无可后非,不过这种方法几乎都是半途而废呀?要不就是拉了10几年音准都过不了关,有意思吗???小提琴爱好者老师说的好哇!让孩子认真学琴的家长绝大多数是工薪层,100元一节课,那是钱啊,又不是纸~~~!</p>
<p>&nbsp;&nbsp;&nbsp;&nbsp; 唉!这就好比学习成绩,有人管的小孩和没人管的小孩,他们的成绩一对比不就明白了么!</p>
引用 wangzhebin 2012-2-17 15:45
虽说我们是业余,但我们既然花了银子、时间、精力,就得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至于学到什么程度,就看我们了,需要和老师协商。最起码拿到谱子,我们知道该怎么拉。就像学开车,我们去驾校学习的是开车方法,不能总依赖教练。
引用 richardwu2000 2012-3-4 23:33
起步阶段家长很重要!后面还是要慢慢放手。
引用 qujohn88 2012-3-5 05:24
楼上说得完全正确

查看全部评论(18)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6 14:0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