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提到孩子学琴兴趣的问题,好像只要提高孩子的学琴兴趣就可以解决学琴中的很多问题,难道兴趣的作用真有这么大?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受,刚决定学琴的时候,孩子往往表现出对学琴极大的热情,但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这样兴趣往往越来越淡漠。这是因为,人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有一种要把握的愿望,这就是欲望。而欲望的情感体现就是兴趣,人会对自己不熟悉或者没有掌握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对于已经掌握的或者已经熟悉的事物就不容易产生兴趣,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很多事情上,而在学琴上欲望体现在:刚买小提琴时对于小提琴的兴趣、学新的乐曲时对乐曲的兴趣,换老师时对老师的兴趣,等等。
我们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高兴的时候学琴的效率会明显提高,而孩子心有旁骛的时候学琴效果就要差很多,这跟情绪有关系。还有当家长发怒,孩子紧张或者哭闹之后,学琴的效果也会提高,这也是情绪提高造成的。所以情绪并不分好坏,只有提高和降低之分。情绪过高人的行为就会失控,情绪过低人的行为就会麻木。我们追求孩子学琴兴趣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琴的情绪,由此增强个人的控制能力。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从小被打骂也可以成为小提琴家,兴趣并不是唯一提高孩子学琴效率的手段,只不过是比较好的手段,因为笑总比哭好。
兴趣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琴的效果,但兴趣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孩子在学琴中表现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对音乐的兴趣,有对乐器的兴趣,也有对乐曲的兴趣等等。不同的兴趣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兴趣虽然可以提高人的行为能力,但往往兴趣会随着对事物的熟悉和了解而减弱,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如果孩子完全凭借兴趣在做事情,那么这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将是浅尝即止,无法深入的。也就是说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持孩子对学琴的兴趣,结果只有一点:所有的练习都将是肤浅的,不太可能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多数孩子身上普遍的现象:喜欢拉琴,但不喜欢练琴。我想很多家长对此应该有所体验。
兴趣带来的结果不但如此,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很多孩子不愿意慢练习,只愿意快拉琴。因为只有快了才可以使乐曲有完整性,这也是兴趣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作用。长期依赖兴趣学琴的孩子往往是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就容易停滞不前,这就是兴趣带来的后果:浮躁!
凭借兴趣学琴的孩子,整体上的学琴方向只应该是娱乐性质的。那么想要进行专业训练的孩子要依靠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情绪呢? 专业的训练更多的是需要孩子对学琴的爱好。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拉琴,而不单单是兴趣。爱好和兴趣在表现上是有区分的:兴趣往往是一种对数量、表面性的追求,而爱好则是品质上、质量上的追求。兴趣的作用往往是尽快的完成一首乐曲,爱好的作用往往是尽可能的演奏好这首乐曲。
我们可以靠兴趣把孩子领进音乐艺术的大门,但后面却是要让孩子真正地发自内心地爱好音乐,将掌握演奏技能变成他的一种主观愿望,这时他才能应对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挫折,知难而上,并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谈了这么多,好像又有些不着边际,或许我们做家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管他呢,只要能有正确而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让他们即便不成才,但首先成人,那总是好的。 |
<B>以下是引用<I>十月天蓝</I>在2006-11-15 22:50:00的发言:</B>
<P>这个是个普遍问题吧,不止针对于学琴~</P>
<P>什么叫变"要我学"变"我要学"~老掉牙的理论,还是很有道理的</P>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3:55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