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考级日程已经定下来了,8月13日南京艺术学院考级,8月15日江苏音协考级(老师说双保险,以免不得通过,但老师又说,小女的水平很有把握会得到八级“优”)。由于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听老师的话的习惯,因此就让小女报了两个单位的考级。
其实静下心来一想,当初让女儿学琴,根本就不是为了考级,也不是为了将来能进入艺术院校深造,只是希望独身女能够有个忠实的“朋友”,听她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是一旦进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地盘,一切都变了。老师向家长灌输着自己手上的哪个哪个,高考时因有小提琴的特长,减了多少多少分,进入了复旦大学,又有哪个哪个经过他的悉心教导,考入了“XX音乐学院”。怎么说呢,不能不说那是一种诱惑,可我们又真实地感觉到那已经有违初衷。
想当初女儿是完全能被山东鲁能队召为小乒乓球队员的,因为我们不希望她凭借着所谓的特长过早地脱离系统的教育,只是希望她能有个业余爱好,和其他孩子一样。我们甚至于给她转型改学小提琴,宁可重头再来。不曾想,从一个教育模式进入另一个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的功利心还是强了些,他们希望从自己手上走出去的孩子都能通过社会业余考级的测试来证明他们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没有埋没孩子的天赋,也对得起家长的报酬。可是我真切地感觉到,一年就围绕着那几首考级的曲子反复练,真的提高了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天知道。我们也跟在后面变得盲目,一样的为孩子通过了几级考试而沾沾自喜,一样的鼓励低级别的琴童家长向前冲,一样的给孩子许诺通过了考级会有什么样的小恩小惠…… 说实在的,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确实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反复揣摩和实践来实现。我自我感觉对小提琴是充满兴趣和挚爱的,可学起琴来,还是困难重重,自己认真研究各个演奏家和理论家的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地践行各个要点,细心体会,用心良苦,总能感觉到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那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不需要任何人的叮嘱,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可一旦变成了女儿的考级,我分明地意识到那已经变味了,那其实并不是她的追求(虽然女儿幼小时尚不能形成完整的理想体系),也不是我们的。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她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去掌握技巧和音乐作品的精髓,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精神快餐。有时看她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复习已经考过级的曲目,以至于通过七级时,六级的拿手曲目竟生疏了,不能完整的演奏了,于是就很怅然。这其实不能怪孩子,记忆总是有时效的,当学琴变成‘为了考级而考级’时,学琴生活不是已经变成了她的心理负担了吗,除非她将那把小提琴想成是肯德基或麦当劳里的鸡大腿。 如果没有考级,或许孩子为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失去方向,会变得拖沓,学琴的进度会变慢;或许她会有更为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艺术,少一些急功近利;或许有一天她会在对艺术的顿悟中,投身艺术……可是,不能,她已经成为一个总装车间的“零件”,一切都不能由她说了算,她已经被那些未卜先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规划了“未来”,就连我们这些个家长也觉得不按照老师的路子走都有些过意不去。可是,我们在音乐教育中真正收获到了什么呢?
考级,让我欢喜让我忧。 |
<B>以下是引用<I>wxaxt</I>在2006-8-21 10:40:00的发言:</B>
我孩子的老师就不是太热中于考级,也许是对我的孩子尤其是这样吧,孩子从学琴到现在就考了两次,四级和七级,成绩都是优,老师和我都没把考级太当回事,我们学得也很好,孩子也是这样,考级一点都不紧张,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老师和家长看得那么重。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1:4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