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令人费解的首调和固定调的问题

[复制链接]
161
xpcht 发表于 2007-11-26 18:25: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文!!!!!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162
zlx085 发表于 2007-12-26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好!两者是相通的,也不是水火不相溶,都应当掌握。入门来说,都是业余者,让孩子们拉一些没有旋律概念的东西,不如不拉。不会首调不行。

但有致于进入专业领域的人,不会固定调不行。

163
末席小提 发表于 2007-12-26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针对小提琴来说,抹掉首调与固定调的概念,只有固定调。
164
sophie_anny 发表于 2007-12-26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会首调的人不懂固定调

没有会固定调的人不懂首调

嘿!嘿!

165
plastic 发表于 2009-10-23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反正我的老师是一上来就说小提琴是固定调的!
166
mxingsheng 发表于 2009-10-23 15:15:00 | 只看该作者

本人还是认同两种调都会,在心里唱,哪种调熟练就自然而然选用哪种。

167
mifi 发表于 2011-3-27 23:26:0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指挥卞祖善谈五线谱学习:五线谱固定唱名法及其它


作者:卞祖善

    在本届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民族唱法单项决赛过程中,一些观众认为考核歌手视唱的试题应采用简谱,监审组当场请赵季平评委就此问题予以解答。

    赵季平认为专业人员必须采用五线谱并提倡固定唱名法。毋庸置疑,这一解答是完全正确的和十分明智的。 

    众所周知,五线谱早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记谱法意大利中古时代的音乐理论家奎多·达雷佐(约990—1050)约在一千年前对记谱法进行改革,扩展了用横线来表达音高的原则。

    约1025年,他发表了《交替圣歌集》,在其序文中提倡采用三条、四条或更多的横线,并用字母(g,c,f)表示谱号,以明确音高之间的固定关系,而这些字母的花体,后来演变为现行的不同谱号,如高音谱号(G谱号),中音谱号(C谱号)和低音谱号(F谱号)。 奎多是教授视唱的鼻祖。鉴于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字母音名体系并不实用,他发明了唱名法。

    采用ut(即do)re、mi、fa、sol、la等唱名来指明音阶中各音的相对位置,从而结束了学习曲调只能依靠口头传授的历史,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13世纪,四线谱表用于素歌(西方基督教传统仪式曲调)和单声部歌曲;五线谱表用于复调音乐。而在16世纪英国键盘乐曲中,还应用过六线或七线谱表。

    至17世纪,五线谱表得以不断丰富完善。无论升降号变化音的应用,拍号小节线节奏休止符和弦琶音、各种演奏法以及附加的表情术语等符号与提示,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度。成为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理论研究的科学依据。 

    尽管如此,五线谱并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因此,它仍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在古典和近现代的乐队总谱中,各种移调乐器的记谱法,与其说是为演奏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倒不如说给演奏者带来更大的“祸害”:

    由于移调乐器实际发出的音高与谱面标记不符的现象,导致演奏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首调唱名法的门徒。

    因此,可以断言移调记谱法弊大于利。在19世纪上半叶的总谱中,为了转调方便,圆号声部常写有两个不同调性的谱表,如瓦格纳歌剧黎恩济序曲、《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和《罗恩格林前奏曲等;更有甚者,在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的场景》一段中,圆号四个声部,竟然是一个声部一个调(E、F、A、D)。可见,要谱写这样的总谱,对于作曲家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给后人留下的读谱难题就自不消说了。

    因此,普罗科菲耶夫对此进行了改革,他的总谱各声部一律谱写实际音高,而在复制分谱时再按需要分别移调。 1921年,捷克作曲家哈巴(1893—1973)提倡用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和五分之四音,甚至三分之一音写作,从而创立了微分音记谱体系。所幸的是这种体系的寿命不长。 

    传统的谱表记谱法自20世纪50年代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总体序列主义,机遇音乐等先锋派手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非常规的记谱法和各种新发明的符号层出不穷。

    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音乐记谱符号的新技术已逐步标准化了。

    1992年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霍华德·里萨蒂选编的《新音乐语汇——现代音乐记谱法指南》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了六百多部现代音乐作品总谱成果的实用手册,为我国这一学术领域填补了空白。 

    固定唱名法源于法国,不论何调性(包括所有的变化音)皆按实际音高唱出。如音名C音永远读作ut,即“固定的do”,余类推。而只有把固定唱名法作为整体指导观念,在日常的专业实践过程中——在无论唱、听、读(读谱)、默(默谱)等一切与音高、音符打交道的专业磨练过程中,一律应用固定唱名法,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比较、识别、强化固定音高的感知能力,才能最终建立牢固的、终生受益的固定唱名法观念和功力。否则,仍然无法挣脱首调唱名法的桎梏,只能一辈子当首调唱名法的俘虏。

    首调唱名法的历史并不长,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不论何调的大音阶的各级音通唱do、re、mi、fa、sol、la、si,即各调的主音均唱do,称之为“可动的do”;小音阶为la、si、do……因此,首调唱名法必然造就只具备相对听觉能力的音乐家,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建立首调唱名法观念的过程,往往是轻而易举,甚至于无师自通便可实现的。但可怕的是,一旦形成了首调唱名法的观念之后,它就变得十分牢固,甚至顽固。想要改变、推翻它,重新建立固定唱名法的观念,却是极其艰难的,特别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调唱名法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气候,是和一位大人物——卢梭(1717—1778)的发明分不开的。卢梭这位瑞士钟表匠的儿子,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天才,作为一名音乐家却鲜为人知。卢梭作有歌剧《风流才女》和田园歌剧《乡村卜者》,后者于1752年首演极受欢迎,成为屡演不衰的剧目。而莫扎特谱写的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的爱情》(1768),即《乡村卜者》的德语本。此外,他还作有歌曲集《聊慰一生伤心事》。作为一名音乐理论家,他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了全部音乐条目,由他编纂出版的《音乐辞典》(1767)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当时的音乐术语和音乐思想的宝贵资料” 。 

    1742年8月22日,卢梭在巴黎学士院宣读了他的数字记谱法(即简谱)论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被指定为审查委员的三位院士之中,一位是数学家、一位是化学家、另一位是天文学家。

    当时,只有音乐家拉莫(1683—1764)在称赞它的同时指出它的不足,但却未能击中其要害。学士院根据审查委员提交的报告,向卢梭颁发了“措辞夸奖备至”的奖状。

    翌年,卢梭将此论文改写成一部面向公众的作品,发表于《论现代音乐》。

    正如作者所指望的那样,简谱“掀起一场革命”,成为传达音乐构成信息最简便、最大众化的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成为造就众多首调唱名法门徒最有效的催化剂。

    所有采用简谱的人,一个个毫无例外地戴上了“有色眼镜”,无论大千音乐世界是多么绚丽多彩,在他们“看”来都只有一个色调:首调。

    而以固定唱名法训练成为具有绝对听觉和内心听觉的音乐家们,却能分辨不同音高形成的“五颜六色”与千变万化的差别,甚至能以内心听觉感应音乐。对于拥有绝对听觉的音乐家们来说,听音乐犹如聆听母语一样直接,其听觉能力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这本应是所有音乐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都是简谱惹的祸!让无数掉进首调陷阱的学者不能自拔。倘若卢梭生前对他发明的数字记谱法,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所醒悟的话,相信他会在其《忏悔录》中夸耀该发明的同时,向世人道歉谢罪的。

    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黄自约在1933年草拟的《初中音乐教科书纲要》中提倡采用五线谱教学视唱、乐理与初级和声。但是他这一高瞻远瞩的愿望在当时未能实现。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多次呼吁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要大力推广五线谱”(见1980年5月7日《音乐创作座谈会简报》第13期)。并“建议在编中、小学音乐教材甚至幼儿园的音乐教材及音乐课程中都用五线谱,这样对提高我们的音乐文化水平是有很大好处的。”

    贺老同时指出:“简谱是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但日本老早就不用了,我们却反而把它当宝贝。现在全世界都用五线谱,唯独我们用简谱,这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也是有严重障碍的。”(见1980年7月《文汇增刊》第6期) 

    1981年5月,教育部召集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的代表,开会讨论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并于同年12月31日向全国发出“通知”,明确提出“乐理知识和视唱应用五线谱进行教学,条件不够的地区和学校可暂用简谱进行教学,但应创造条件逐步使用五线谱教学。”并对“五线谱分年级教学要求”作出若干具体的规定。 

    20多年过去了,上述带有战略性的部署,其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一方面,在一些大城市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中、小学拥有管弦乐团约20个,管乐团约200多个。而且有些团队的水准不凡,五线谱的实用水平已大大超过了“分年级教学要求”的规定;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小学的学生乐团亦颇活跃,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中小学“使用五线谱教学”收效甚微。问题的症结在于“通知”实际上是官僚主义的一纸空文,因为它只是一般号召:“应用五线谱教学”,“应创造条件逐步使用五线谱教学”,并无相应的有力举措来“创造条件”,保证使其得以实现。 关键在于培养师资。

    据教育部有关方面的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为13953.8万人;初中63940所,在校生为5363.3万人。这就表明当年全国至少要拥有673540名音乐教师,才可能向近2亿名学生实施五线谱教学。

    如此宏伟的教育工程,仅有一般号召岂不是纸上谈兵?反之,我国近2亿人在一个时期内,如能学会五线谱,那对提高整个国民音乐文化素质,肯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中国音协考级办公室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省参加中国音协考级的钢琴琴童有66000多名,小提琴琴童有18000多名,加上参加音乐院校、艺术团体和当地考级的琴童,其人员总数就更为可观了——这是一支未来的音乐家和音乐会忠实听众的后备军。

    笔者有感于1994年“全国少年脑力奥林匹克音乐能力比赛”,曾撰文建议面对琴童“从事音乐教学的人员,把视唱练耳教程带到寻常百姓的家庭中去” 。(《把视唱练耳从课堂里解放出来》)现在看来,这也只不过是空谈而已。而要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五线谱教学的同时,对社会上的琴童推广固定唱名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需有关部门组织学术会议,并采取可行的措施方能逐步奏效。

2004年8月9日于北京

http://bbs.myscore.org/viewthread.php?tid=3238

168
musichot 发表于 2011-3-28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了??学院派比海派的差么???固定调吧  只是 可以用收掉的耳朵去听和声
169
kiroro59 发表于 2011-3-28 16:06: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小就学习固定调,很庆幸我不会首调,有人拿简谱给我看我就会说,对不起我不看简谱,如果你想让我拉出来你就唱出来给我听一次就够了
170
12345677654321 发表于 2011-3-28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这才是明白人。说的是14页的135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8 22:14:55编辑过]
171
一刺 发表于 2011-3-28 22:46:00 | 只看该作者

固定唱名法——反音乐的机械手法

作者/一刺


固定唱名法是一种反
音乐的机械手法。

首调在手,任何升
降号都只是旋律的基本调性所扬弃的东西——只有调性本身才能说明旋律,而固定唱名是把本来应该理解的东西变成一堆僵死的符号。固定调是一种训兽式的机械手法,是违反音乐本质的,是企图用声音的物理现象来塑造人的生理反应。这不是艺术,不是音乐,而是将 音符 变成 物理意义上的声音 来训练人的条件反射。

要理解音乐,要顺利地记住音乐,必须回到旋律本身,回到调性。而
首调唱名法就是音乐最本质的语言。所以,音乐的源头——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都要用首调唱名法,指挥家更要用首调的概念在宏观上理解音乐,歌唱家也用首调唱名法。而乐器演奏成为一种技术手法之后,一种服务于手上功夫的操作系统便产生了——这就是固定唱名法。这种操作系统在于,让音符在乐器上形成某种机械的对应。

但即使从技术手段上说,固定唱名法的害处也是很明显。很多学琴者根本不会看谱
视唱,心中没有旋律,只有让手指依葫芦画瓢地在乐器上找到音符的固定位置时,才能感觉到乐曲的音调。更多小孩在学琴时,苦于记住升降号多的调性音符而几乎崩溃,天份梢好的人也在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后才以低效率的付出记住乐谱。你只要问一问那些只会用固定调的人,他们就会说:遇到升降号多的调号,就反过来记没有升降的音符。——这就说明,他们是依赖死记的办法来记住音符的固定唱名的。

因此,各位学琴者最好是以首调唱名为主,以固定调作为辅助手段。然而,
中国音乐界的器乐教育都一边倒地只认固定调为正统,这是典型的学院主义,完全不符合世界各地的做法。也难怪中国的创新精神是最差的,音乐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8 22:58:01编辑过]
172
一刺 发表于 2011-3-28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iroro59在2011-3-28 16:06:00的发言:
我从小就学习固定调,很庆幸我不会首调,有人拿简谱给我看我就会说,对不起我不看简谱,如果你想让我拉出来你就唱出来给我听一次就够了

你发明的逻辑很搞笑:首调=简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8 22:51:48编辑过]
173
mifi 发表于 2011-3-29 03:50:00 | 只看该作者

不可否认,首调唱名法的调式感易于把握,但这只是针对简单旋律而言的,由于很多乐曲并没有明显的调性、或有调性的却老是转调、或即使采用首调仍然有许多调式变音,等等,在这些并非简单旋律的情况下,即使采用首调唱名法还是难以把握调式感。


关键是首调唱名法有两大缺陷:一是对于固定调的乐器,每个不同的调要准备不同的指法,一转调指法就要变,给演奏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容易伤害绝对音高的听觉训练,这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似乎不显得重要,但对于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是一大损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 14:12:50编辑过]
174
mifi 发表于 2011-3-30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固定唱名法尽管侧重于物理音高,但如果在唱名命名上作出适当的改进,也是能够象首调唱名法那样增进调式感的,较好的唱名改进方法可以叫做“半音磁性唱名法”,mi-fi唱名法就是一个这样的半音磁性唱名法,其特点是把音阶中的全音,比如1、2,采用辅音和元音都不相同的唱名do、re,而把音阶当中的半音,比如3、4,采用辅音不同但元音相同的唱名mi、fi,也就是说,全音唱名没有相似性,但半音唱名由于元音相同而具有相似性,即所谓的“半音磁性”。


mi-fi唱名法用于C大调的音阶唱名是do、re、mi、fi、su、la、to、do',不难发现,其中的两组半音唱名mi、fi和to、do'是元音相同,唱起来的时候结束口型就相同,在唱名本身就反映了半音磁性,容易唱出半音“靠拢”的音高,而所有全音唱名没有元音相同,就容易唱成全音“分开”的音高。单就C大调音阶而言,mi-fi唱名法就比传统圭多唱名法do、re、mi、fa、sol、la、si、do'更具半音磁性,因而也更易把握调式音准


只有一个降号的F大调或d小调,比如乐曲《好人一生平安》,如果采用首调唱名法也是一种浪费,因为只有一个降音,其他音都是和C大调一模一样,不升不降,这个时候把唱名、指法完全换掉,是很不划算的事情。F大调固定唱名用mi-fi唱名法的音阶唱名是fi、su、la、ta、do'、re'、mi'、fi',其中两组半音la、ta和mi'、fi'由于元音相同而具有半音磁性,而所有全音唱名辅音和元音都不相同。


mi-fi唱名法就是这样的特点,增一度唱名采用相同辅音,小二度唱名采用相同元音,这样的唱名命名方法,就使得所有主要的调式音阶在唱名本身就反映了半音磁性,因而即便是采用固定唱名,也有较好的调式感,使老式唱名法纯粹机械物理音高,转化为情感音高,便于理解音乐和记谱,又可保证固定调乐器的演奏只需一套指法,还不破坏绝对听觉的训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 14:13:21编辑过]
175
mifi 发表于 2011-3-30 00:50:00 | 只看该作者
《很久很久以前》

铃木教材  固定调简谱形式(黑色)  采用mi-fi唱名法红色)  撇号表示升高八度

6    6 7    #1’  #1’2’  |  3’    #4’3’   #1’  - |  3’    2’#1’    7  -  |  2’    #1’7     6  - |
la    lato    de’de’re’ |  mi’  fu’mi’  de’  -  |  mi’   re’de’to  -  |  re’  de’to    la - |


6    6 7    #1’   #1’2’ |  3’    #4’3’    #1’  - |  3’    2’#1’    7  #1’7   |  6    -   0    0  |
la    lato    de’ de’re’|  mi’   fu’mi’  de’  -  |  mi’   re’de’to  de’to  |  la   -   0    0  |


3’   2’#1’  7     3  3   |  2’   #1’ 7     6  -  |  3’    2’#1’   7     3  3   |  2’   #1’ 7    6  -  |
mi’  re’de’to   mimi  |  re’  de’to    la  - |  mi’  re’de’ to    mimi  |  re’  de’to   la  -  |


6    6 7     #1’   #1’2’  |  3’    #4’3’    #1’  - |  3’    2’#1’    7  #1’7   |   6  -    0  0  |
la    lato    de’  de’re’ |  mi’  fu’mi’   de’  -  |  mi’   re’de’to  de’to  |  la   -   0   0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30 1:16:47编辑过]
176
mifi 发表于 2011-3-30 01:31:00 | 只看该作者
A大调音阶

6    7     #1'     2'    3'    #4'     #5'    6'

la    to    de'    re'    mi'    fu'      sa'    la'

音阶当中两组半音的唱名元音相同(绿色表示),半音唱名的本身就带有半音磁性,直接暗示了半音之间的音高倾向性,而全音唱名没有相似性。
177
sunshunoo8 发表于 2011-3-30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搞声乐的戴玉祥,廖永昌等,唱外国歌剧,读谱是首调,还是固定唱名法;专业院校,及外国呢?作曲呢 ?,他们是否先有旋律调式 ,后定音高。  mi fi 唱法对唱准升降半音对首调读谱很适用。                                                                                                                                                                                                                                                                                                                                                                                                                                                                                                                                                                                                                                           
178
mifi 发表于 2011-4-1 03:10:00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用首调,那是因为传统圭多唱名法用于固定调时容易跑调,不易唱准。
179
mifi 发表于 2011-4-1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首调唱名法不难学,因而花本钱只是去学首调唱名法就不划算。

简谱其实也可以作为固定调的记谱法,只不过出版的书籍上的简谱,都是采用了首调记谱。
180
mifi 发表于 2011-4-1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首调唱名法,其实可叫“随调唱名法”,意思是唱名随着调性调式的改变而改变。

注意调式有大调式和小调式两类,那么,在使用随掉唱名法时,大调的第一个音级要唱成do,而小调的第一个音级却要唱成la,所以,采用随掉唱名法时,不但要分析调性,还要分析调式,否则就不知唱名怎么随着调性和调式的变化而作出正确的变化。

固定唱名法唱起来就没有这个麻烦,看见C就唱成do,看见A就唱成la,唱名不会随着调性和调式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能够唱准,识谱和视奏是很快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6 14:1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