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脑壳的主帖___音乐欣赏,学琴散记,生活点滴及其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9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换把一要大胆,二要小心.

大胆是指一个音到任何一个把位的另一个音(书上写的五花八门的换把分类法中任意的种类)要敏捷,不可丝毫犹豫.感觉要像拉帕格尼尼的协奏曲那样天马行空.

小心是指心中预先有要换的那个音的音高音色,命中率最好100%,如果不能则要在一瞬间"微调"到位,力求过程平稳可控.

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加拉米安
22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3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游玩太多,没有好好练琴.今天居然调音也没有灵感.不处于较好状态不练也无妨.抽空看了一下米尔斯坦的录影片段,感觉大师演奏的状态

很是从容淡定,表情始终轻松自如,一点没有当代年轻演奏家惯常的那种"狰狞面目".堪称典范.

23
winnersss 发表于 2008-1-14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不必模仿大师的动作,这是不好的

我也自学了一阵子 不过上了第4把位 就不能自学了

24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4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与楼上朋友探讨:

业余学习因为没有教师面对面指导,演奏姿势主要靠书本知识感悟和现场影像资料的观摩.如果大师的身材手形跟自己的有相似地方,模仿其实未尝不可.

但我的手形与大师相差甚远,根本模仿不成. 其实主要是欣偿大师的精彩演奏.收获可能偏重于音乐方面,比如米尔斯坦的恰空,那种复调声音的共鸣,听起来

像是催眠.他的勃拉姆斯也相当好,很从容,流畅.我们虽然无法演奏那种程度的乐曲,但我们应该体会并追求大师演奏上的那种自信,对音乐本意的那种纯粹和尊重.

关于自学(当然包括换把),我主张不要太机械理解有关的方法原则等.比如说换把,书上有五花把门的分类方法解说,带过渡不带过渡.,等等.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

是培养音准(听觉),不同把位大拇指的细微调整和手的整体移动感.第几把位并不重要,要淡化把位的位置概念(对1~7把一视同仁),强化音色及演奏舒适方便.

说到第4把,除了音高外,跟第3把没有本质区别,大拇指细微调一下即可.只是看你是否有用(4把)那种音色的"愿望",如果没有,你用别的把位也成(速度要求除外).

只是个人理解,谬论难免,但愿不被误导.

25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4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练习这件事有时很值得琢磨.昨天一点感觉没有(明显调不准音),今天好了很多.通常我会用德沃夏克的那首小曲(当然中段不加双音)来检验状态.能够感觉

曲子可爱的一面,通常还算可以.今天大致如此.

今天我留意了以下右手,从前很多时候集中在左手而忽略了右手,不注意时会几个手指可能完全不作为.起奏和发音离不开这些手指参与,以后可不能再忽略了.

26
zylldy 发表于 2008-1-15 01:05:00 | 只看该作者
练习的内容安排:
27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5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试奏了以下克莱采尔练习第12首(几年前练了一半就退却了).当时很大程度是由于音准的问题.中间几次转调(从a小调到E大调,A大调后回到a小调,我对

乐理一知半解全是自学的,可能有误)就转晕了.音准把握不住,再好的音质也没有价值.你可以想象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几种不同调性的协奏曲,不是每个大师

都可以轻松做到. 重要的不是今天我练习了多久,而是我在检验我近期练习的有效性如何.是否真正渴望严格的系统的练习(你知道,你如果要求不高的话,什么

练习曲都不用练,找一些旋律优美的,技术要求不太高的曲子,在有心情的时候大胆地让小提琴放声歌唱,就挺好). 还好,一切都留有余地.

28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7 00:22:00 | 只看该作者

今晚状态不错,继续试奏克莱采尔练习第12首的后半部分.困难已经基本没有了.转调频繁,不过还有一点概念.手指伸张保留(大多伸张4,保留1,3),以前没有意识,

现在要有意识做.

中间休息观赏了弗朗西丝卡的演奏的精灵之舞,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不是乐队伴奏少了一些效果,钢琴搭档鼻子长得特别出众). 弗朗西丝卡的手相当大,在一些

连续半音的音节可以看到手指的细微调整以适应音准. 大师级的水平,但比梅纽因稍微欠了一点,后者有自己独特的发音.

后半场练习是手指,在4,5把上试奏. 比3把稍感容易一些. 3,4,5把位应该作为最重要的区域加以重点练习.

29
winnersss 发表于 2008-1-17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满佩服你的毅力 这里我想没几个能这么研究透晰

LZ我建议你把你的手形图片 发一些出来看看好吗?

这样有错误 大家也能帮助你纠正

30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8 23:19: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winnersss的鼓励.我的手,主要是小指稍短一点.在低把位拉2,4指的小3度很费力.当然双音奏法我从来就没有正经练过,跟这个困难有很大关系.

这一次我重新拣起来,主要想在手形框架,抬落动作等从前被忽视轻视的基本功上入手.探索适合个人的左手技巧.

今天再做个决定,放弃肩垫的使用.本来这不是问题,当代名家如美岛莉,沙汉姆等都使用.但我发现,所有20世纪的演奏大师没有一个人使用.

这的确耐人寻味.还有爵士乐大师格拉佩莉也不用,他的持琴动作非常自然,可作为典范.

刘民衡还写了一段手指抬落的练习,用G调练(其它调一样),我觉得对我也需要,需要刻苦练习,不可忽视更不能因为别扭(开始练会觉得)有困难而放弃.

今天在书店看到了winnersss提到的那本梅纽因论小提琴的书.我仔细翻了一下但没有买.我觉得学术价值当然无可质疑,但就我等业余自学者,这本书

并不适合.甚至我丢失的那本著名的加拉米安的书也不适合.具体不多舒.

31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9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提到说决定放弃肩垫.我这样说多少有些风险,什么风险?就是自打嘴巴.从前常有这种事,比如把琴放进天花板上

面,发誓再也不碰了.但通常过不了几天,就踩着梯子取下来.

所以刚才我郑重试了一下,基本可以.慢慢即会适应.可能在心理上觉得从高把位到低把位有些不变.但这不应成为问题.

我认为不用肩垫对掌握正确持琴法更好.

我把肩垫放在另一把不用的琴上,一起就挂在书桌的左上方.我打字时头稍微一抬,即可看见.很亲切的感觉,尽管正在成

为历史.

32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9 01:31: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J.S.Bach,Allegro(e小调)中有地方需要用1指按两根弦(纯5度),有点别扭.如果慢奏1指稍微调整一下也行,但按要求速度要上去.如果1指触弦部位尺寸足够大,那不是问题.但我的不行.1指同时按A弦的e和E弦的b不太方便.

刘民衡的书(P36~37)针对此问题对指尖较细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权宜之计:手指按两弦中间,但略偏前面的那个音,待奏后面那个音时,手指按弦位置不动,不抬起,只需把手指向将要奏的音的位置扭动一下奏出该音,手指再扭回原来按弦的样子.

33
winnersss 发表于 2008-1-19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那本书说的非常之详细啊。。。。关于动作这些的 业余也要向专业看嘛

34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19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winnersss不要受我的误导呀.如果你能接受书中的内容并对你的练习有指导意义.那这本书对你无疑就是一本实用有益的书.

刚才练了一会手指抬落,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东西还是很别扭.如果是单音,就"感觉不到"有问题.但要求4指参与并且保持8度手形(4指不离弦,抬落1,2,3指)

就感到吃力,我目前就是这种状态.这是从前从未意识到的需要专门练习的地方.很关键的,我感觉小指已经显示一些不错的迹象.特别注意小指触弦,要弯曲

不能伸直.有毅力,要坚持.为了美的音乐,吃点苦不算什么.

35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0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J.S.Bach,Allegro(e小调)这首小曲,看起来简单,但奏起来并非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手形框架,甚至在第2把的连续换弦(结合空弦)也很吃力.在乐曲中间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这说明我的手形还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这首小曲对音准换把换弦小指锻炼是个不错的教材.我深信这一点,所以要继续刻苦练习直到自己满意.
36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1 23:40:00 | 只看该作者

1.有时调弦介于准与稍微不准之间很奇怪.可能跟运弓有关.弓平面与上下弓力度不同导致音准稍微变化.值得注意哦.

2.各种弓法可以同期或交替练习.不必等到一种弓法完全掌握之后再去开练其它.比如断弓,可以和连弓换弦同期练习.每次专注几行感觉有效果即可.

3.颤指(即柔弦)我主张不必单独练习.或者说练琴3~5年的都不必急于练习.重点在音准,弓法和音乐的初步表现上.如果你的手形基本正确,对曲子很熟练并且有强

烈愿望要表达某种情感可以自然适度地加上颤指.当你加了颤指后音准节奏有影响感觉似有顾此失彼之苗头后,立即停止. 我深信颤指跟本能有关联,机械练习是

浪费时间.

37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2 22:04:00 | 只看该作者

卸下肩垫后初有不适,左手容易疲劳.还是跟心理及持琴方法有关.声音下行时担心琴离身.需要慢慢克服.

此外,发音比带肩垫要纯正一些.看来肩垫对发音是有影响的(尽管微小,但终归是负面的). 发音跟按弦有关,但主要

是弓法问题.声音纯正安定富表现性,这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谈其他(比如加颤指等).每次练习不必贪多,只要

能少而精,感觉有效果(没人指导监督只能靠感觉,可以尝试录音)有进步即可.

38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2 22:30:00 | 只看该作者

从前对李传韵有误解.对他一无所知但却有误解何从谈起? 身边朋友说他长得有点那个,我只是觉得有点憨而已.

最近看到他从前录的节目,对他的印象有180度转折.几只曲子相当好,流浪者之歌,丰收渔歌,深情望北京等,你明显感觉

他想如众不同,但效果比你想象的要好. 但奇怪的是,他对琴有超凡控制力可是拉琴的表情有些懈怠.很奇妙.

我觉得他比同样出自青岛的吕思清更有灵性.(上个世纪的大师,谭舒真同样出自青岛)

39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6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练琴仔细体会不带肩垫的持琴法.我发现(1)将琴向左肩方向稍微比带肩垫时倾斜一下,(2)在需要下行换把乐段时将琴头略微抬高.

这样可以轻松持琴. 可能还要进一步检验.我同时还感觉,这种持琴法对颤指也有帮助.(我一直纳闷,把琴抱在怀里,或弹吉他,手在指板上颤指的感觉很正,但在正常

演奏姿势下颤指的那种"很正"的感觉没有了,变得费劲.我想是某个角度的问题).

通常阴雨天琴发音会有些变化(音量小,音色偏暗,带肩垫也会使音量变小).这样的日子应该在不练的时候把琴放进盒里.

40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6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在练习J.S.Bach,Allegro(e小调)时,尝试琴头尽量左倾,眼睛不像往常盯着指板而是向着前方偏右的乐谱架.完全用听力来把握音准(加上空弦音).

这种感觉不错.另外我还在小心翼翼地加上颤指,看看究竟那种角度(指持琴)对颤指来的轻松方便(我确信这种探索有意义).

对克莱采尔42首的基本部分,我挑选了2,4,5,6,7,8,10,11,12,13,14共11课.目前还没有决定是否真的下决心来练习.但我有个大致的想法,假若在本年度

内基本掌握这些内容,信心可以极大恢复.但问题是能否坚持下来,是否还像往常那样半途而费. 我最近就在这些练习曲中抽出片段,试奏了一些.

感觉有点信心.但经验告诉我,要把困难估计的多一些.这样可以老实一点,踏实一点.或许不管这麽多,先练练再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8:5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