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里奇12岁演奏的是维雨当的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段,一招一式,已经显露非凡的艺术天赋,成熟后的里奇以技巧擅长帕格尼尼作品著称,演奏生涯直到晚年.
而另一些神通,则没有如此幸运.早逝的哈西德,被克莱斯勒誉为200年一遇的天才,留下几首小品录音,在发音上堪称极品绝唱(独一无二).
>>>
今天一则新闻有划时代意义: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举行正式演出.
"演出在朝鲜国歌《爱国歌》的旋律中拉开帷幕。接着,剧场内响起了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乐团全体演奏人员在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大师马泽尔的指挥下站着演奏了朝美两国国歌,全体观众也起立
聆听。 随后,乐团依次演奏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代表作歌剧《罗恩格林》序曲至第三章、19世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名作《一个美国人在巴
黎》。 正式曲目演完后,在观众持续、热烈的掌声下,乐团又加演了3个曲目。最后一个曲目《阿里郎》更是博得了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美国纽约爱乐乐团一行250余人25日下午抵达平壤,纽约爱乐乐团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年成立以后第一个来访的美国交响乐团。"
不作评论,尽管有很多感想.
举报
你对运弓有和感受?马扎思第二课,我常用来讲运弓感受.结合这种持琴法我作了延伸.冲完就松,但保持份量并连安静一起在弦上延长滑行的运弓的时间.感觉就像一个箱子在一个面上被来回推动,这个箱子的分量大小,由左手的托敏感地感受.
我手头没有马扎思,到<乐谱共享>查看奇怪似乎独缺这一本. 我用的是克莱采尔(我的程度没有到这本教材,用前面的作基本练习).
不知两本课程的第2课弓法要求有何区别.通常我会练习纯分,纯连,挑几种分连混合.
右手弓子总是在左边持琴的两个支点中间的某个位置,近乎垂直(没有看到哪个大师是垂直的)的左右运动.那个位置取决于左手那个支点的位置.大致是把位越高(即两支点间距越小),弓子触弦越向琴马;反之越向
指板.肩,臂,手,弓子共同组成发音动力系统,触弦点弓子自身的重量与弓段的变化关系是最重要的感觉.既然弓子自身有重量,那末运动中的惯性不可避免(如果没有惯性那运弓就完全是人体动作).
人体和弓子之间的接触类似一个弹簧.所有的任务就是如何调节弹簧来克服(利用)弓子的重量变化特点来到达发声的目的.
我的感觉,右手更多是推和拖,肩臂手一起动作,但大部分情况手臂是主要的,手和肩是次要的.弓和弦贴,粘在一起(特殊弓法除外).
在你的比如中,设想左边持琴就像左手掌托举着一个小平台,放上那个"箱子",右手来回推拖,左边一定会有感觉,"箱子"重量纵向的感觉,还有左右横向的牵引力.
左右两手是不可孤立的,应该彼此感觉相互照应.这可能不单是配合的问题,而是有心理学解剖学方面的内在机制.这一点以后有意琢磨一下.
我虽有一些似是而非拿捏不定的想法,但对乐器本身的掌握太有限. 前几天看的那个视频,魔鬼的乐器,连帕尔漫都说小提琴太难了.
谢谢yysfpl老师,和你一起探讨,深受启发和鼓舞!
感觉克莱采尔第11课对左手手形,特别是4指的锻炼很有帮助.很多时候拇指向3指靠拢,2,3,4指排列为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半音_全音.
该课还可以降低五度来练习,即E大调换成A调练,兼顾中低音区.
如果开始拉连弓换把吃力,可以先用分弓,把音准把位搞熟练,再按要求拉.不知这个办法是否可以提倡.反正我是这样做的.
音阶我到现在还是不太习惯练习,可能练琴时间也没多少.我有时专挑部分音区来试.很多指法,但应该固定某种基本指法将它练的非常可靠.
今天用两种指法.一种是1,4,7把,指法是1,2,3,4-2,3,4-2,3,4(-2,3,4(,4))........((4,)4,3,2-)4,3,2-4,3,2-4,3,2,1
另一种是1,3,5,7把,指法是1,2,3-2,3-2,3-2,3-2,3,4...........4,3,2-3,2-3,2-3,2,1
这种练习更多训练2,3,4指.对小指短的学者我认为可以试试.此外音阶练习我主张可从任何音开始(不必非要1或6开始).
坚持两个月了,回想起来简直就是奇迹.要是天天盼着有明显长进,随时都可能遭遇精神挫折.
我昨天翻看梅纽因谈小提琴6个辅助练习过程中,突然感觉又什么都不会了.好像被打回了原型.运弓颤指什么都不灵了,声音又死了.这真是奇怪.
可能有消化不良反应,借机休整一下.
这几天重点突击E大调音阶,在E和A弦上,1~7把位,做到音准好尽量快.突破左手下行换把的毛病,狠狠练.
卡萨尔斯,这位弓弦之王,受小提琴大师伊萨伊,克莱斯勒崇敬的大提琴巨匠,艺术造诣,人格魅力,看了他的传记,深受震撼!
他在12岁时,已能自己探索演奏的自然法则,而不盲从当时的老师守旧的教学.
他对萨拉萨蒂的评价很有保留.当然他不否任萨的天才,但萨拉萨蒂的演奏打动不了卡萨尔斯.
两天没见你了.练下行换把时,注意放松.在不用肩垫的情况下练下把,我常常是在"空"中求"有".在"安静"中体会"动"即:托好了琴,放松了双肩,找空无的状态,然后像是有外来之力运行弓子.记住这个状态,应用于练琴当中.
多谢yysfpl老师的鼓励.
在下行换把的一瞬间,下颚和肩部下意识的紧张,在初期几乎不可避免.如果拇指先行的动作恰到好处,则会好一些.在中把位(4~6把),可以尝试"潜入式换把".
在熟悉的音阶上,单弦上,上下来回练习.这个练习没有终结.应该每次都练.熟能生巧.
"在"空"中求"有".在"安静"中体会"动"即:托好了琴,放松了双肩,找空无的状态".辩证法运用在演奏的各个环节.
这个状态我偶尔也有体会.通常是精力心思在声音上,或"走神"了,或"不在意"身体姿势情况下.这应是理想的状态.也就是练习应追求的效果.
"像是有外来之力运行弓子",这真是很妙.由左右手对应原则,"感觉不到右手用力运弓",则左手就"空",换把滑行就无障碍.
好像颤指这个动作的理想状态也是如此.
此外,换把换弓和指法三者要综合来考虑.指法的选择除了乐句进行的艺术要求外,还依赖于手的条件(4根手指之间的相对长短关系).
当鲁宾斯坦,海菲兹,皮耶第戈斯基在家排练时,园艺工站在窗外鼓起掌来,音乐家们于是起立鞠躬致意.
这个镜头或许是导演有意安排,但传递的信息也是显明的.在美好的音乐面前,欣赏者和演奏家没有等级之分.
"重点突击E大调音阶,在E和A弦上,1~7把位,做到音准好尽量快.突破左手下行换把的毛病,狠狠练."
太慢了起不到效果,快了可能音准不好.怎么办? 抓主要矛盾.即换把动作本身.此时音准不必太苛刻,不停练习上下快速移动的动作.在这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如果换把动作
很自如了,自然就会矛盾转移到音准.
1\"在下行换把的一瞬间,下颚和肩部下意识的紧张在初期几乎不可避免.如果拇指先行的动作恰到好处,则会好一些".这似乎也是一种本能,就好象走在夜晚的路上,总想象鬼神的出没而恐惧.是要靠时间和方法克服的.事实上此时下颚和肩部下意识的紧张耸肩并没带来安全.凡是紧张的地方,在下行的两个点之间放慢练,特别是在出发时的那个点开始,托琴到琴弦水平位置,先找出安静状态,慢慢下行,体会左手与琴的关系和手感.这个过程要有右边的分量,也可不运弓,用右手在琴上略施分量,相当于右边运弓时的分量.这里面是有个骨肉适应和协调的问题.对这种下颚和肩部下意识的紧张,我常常是用"既用手(托),则不用肩(托)"来提醒.
2\支持主次矛盾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音准是要运送的货物,能使之流动的就是桥梁或道路.先看音准,再建桥路,再运送音准.1\所体会的就是建桥和路的关键部位或叫细部、另及技术分析了哈.
yysfpl老师的比喻总是这么形象贴切.我上小学时在家乡经常需要夜行,每当路过一个黑黑的无门的磨房,"总想象鬼神的出没而恐惧".呵呵.
1\"先找出安静状态,慢慢下行,体会左手与琴的关系和手感".我想这个"安静状态"或许是克服一些典型毛病的关键.这些毛病的表现如,手臂急剧的滑动,跳跃式动作,不必要的重音等等.
"慢慢下行"强调"不要过早的想使换把不留痕迹."这点跟林朝阳老师的观点(在他的换把课件中,有意强化两点中间的过程,训练就是由慢到逐渐感觉不到这个过程)相仿.
我感觉要用连弓练习换把.分弓或顿弓容易使左手按弦过多用力从而使换把增加多余的阻力.但如果换把和换弓同时进行反而又能使换把更加容易(没有结合具体的乐句来分析可能没有多少意义).
我看过帕尔曼年轻时的一张片子(与祖克曼,杜普雷等舒伯特鳟鱼五重奏),那时他也有耸肩的动作,感觉是为夹琴.看他鼎盛期以后他就没有这个动作了.像在莫斯科的那场就很好.
当代名家中肯尼迪的姿势最有争议.他现在的情况不了解.以他我看到的夹琴动作,其艺术生命难以持久.
2\音阶练习有人主张慢练,音要绝对准.但奇怪,慢练音反而不容易"准"(感觉就像前后左右参照物距离变远了把握不定了)..如果快练,音准的听觉影响相对小.但如果真有不准又不经意这不是也有害吗?
但如何快和慢都应该要求音准这是基本的要求.所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程度来以相应的速度练习.也就是先看清"要运送的货物".再经过"桥梁和路"将其运往目的地.日常的换把训练即是"桥梁和路"的搭建过程.
至于要以什么速度运,取决于货主要求(作曲家的标注),而能不能完成则有赖于"这些关键部位或叫细部"是否能听使唤.
在<人类的音乐>中,梅纽因讲过其导师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师徒两人正在上课,拉威尔带着一部小提琴奏鸣曲新作敲门进来.
在得知因出版商执意要试奏效果作曲家才不得已不速来访后,艾奈斯库试奏了这部作品,拉威尔听后很满意道谢正想告辞,艾奈斯库说整曲过一遍并定稿.于是作曲家又
回到钢琴前,此时艾奈斯库仅凭记忆就准确奏出了拉威尔的曲子.一旁的梅纽因父子看的彻底傻了,而作曲家本人也目瞪口呆!艾奈斯库的惊人记忆力是无法用常理解释的.
在梅纽因眼里,艾奈斯库是真正天赋罕见品格高贵的男子汉.
奇怪的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最喜欢作曲的艾奈斯库在这个领域的影响似乎不及其它作曲大师.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
对克莱斯勒,梅纽因也推崇备至,认为他是极少数不需过多练琴的最自然的演奏家.克曾告诫梅纽因不要过分练习.孩童时期梅纽因就开始接触克莱斯勒的唱片,当真的见到克本人时,
一点也没有偶像幻灭那种通常的感觉.和艾奈斯库一样克大师也擅长作曲.维也纳风格的小品和贝多芬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也使梅纽因着迷.他坦诚这方面不及两位大师.
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超越他们.但他也认可自己的莫扎特协奏曲的华彩片段.
今天重新看了林朝阳老师的换把课件."铁路运输","子弹射击","跳楼",这些例子也都用来阐述换把的正确训练方法.在还没有掌握要领之前就想省掉中间的过程
是常见的错误方法.再慢慢体会"yysfpl老师安静状态,慢慢下行"的启发.
林朝阳老师在换把课件中还强调了一点是"匀速",准点发车--->匀速行驶--->按时到达.这样才有助于动作的安全稳妥(准点到即可,为什么要提前?)
本来三月不打算接触新的练习曲,但今天就忍不住迫不及待地试试克莱采尔第13首.这首练习曲右手频繁换弦换弓,左手和弦手指手形,多年前知难而返(主要原因左手形不过关).
而今天尝试居然觉得"不是不可以".仔细想象可能最近的手指练习有了效果,自己编的那种简单的类似手指体操的东西(变节奏颤音)似乎也没白练.
此外我在练习克莱采尔的第2首时,左手尽可能有意识保留手指,对手型的整固也很有益处.
一鼓作气,攻下第13曲!
"准点到即可,为什么要提前?"是你的疑问,还是你看到的课件当中提到的?
换把的时间问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换把的时间问题在练习时用理论时间分析清楚,但一旦进入正常演奏时,理论显得没有了力量,解释不清楚,往往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很难确定.关于换把练习,有另一个做法,就是不考虑时间,采取级进式的做法,只考虑两点不考虑过程.练习的过程有撞把现象,有断而不连贯现象.这是目前一个比较有实力的传授方法。从练习到演奏有什么跨越方式搞不清楚,但从一系列的演奏过程中没发现撞把现象,乐句连贯,滑音痕迹不明显.
当然上述后者在大幅度换把时适用于用肩垫的持琴,但它可以帮助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换把的时间问题。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一个换把过程。理论依据是不管把位移动大小,均依据同把位落指时间原则。无论是把位的移动,还是手指的落指,都遵循两个时间点:一是启动点,二是到达点。在同一个把位内手指的从启动到落下手指于弦上的时刻,恰恰就是从一个把位启动(与手指的启动同时),在相当于同一把位内手指的落点时刻,把位到达并伴随手指的相当于同把位的落点时刻的落指。简言之,即落指时间等于换把时间。无论把位移动大小,这个时间都是依据同把位落指时间。
换把动作有个理论叫“等速原则”。一般很难理解,和谁等速?等什么速度?如果按照同把位落指原则,就好理解这一“等速原则”了。所谓速度,应该是行进的音的节奏(或节奏赋予音的时间)。在不同大小的把位移动产生的时间应该服从于节奏,即等速。这个速度应该用圆周运动的等角速度来理解,不必在考虑把位移动时的“线”速度。此时,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会获得如同圆周运动一样的圆顺和流畅。
"准点到即可,为什么要提前?"是你的疑问,还是你看到的课件当中提到的?--->是我的反省.
换把的问题我以前也轻视了.没有想到这么多细节要探讨.
杨凯列维奇的书中有对奥伊斯特拉赫等做的换把历时测量研究.我没细看,基本无了解.也许应该琢磨一番.但我怀疑我是否能琢磨出什么结果.
所以暂时无法区分领会你提到的“等速原则”和林朝阳老师的"匀速行驶"是否同一个概念.
换把的历时和"节奏自由处理"(rubato)之间有何牵连? 看来我我又开始消化不良了.
希望周末时能理出个头绪来.
"换把的历时和"节奏自由处理"(rubato)之间有何牵连?"换把的历时属于物理问题或技术性问题,节奏自由处理属于音乐处理或表现问题,直接意义上应该没有牵连.但换把的历时与节奏有直接感关系.我始终认为"匀速行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等速原则我在最初接触这一理论时能够感受,但没有量的概念.基于近期考虑的同把位落指原则,借助了等角速度的概念.好象等速原则能够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历行.
我想换把还不仅仅是一个历时问题,启动点是非常重要的.
不必为此问题头疼.在遵循节奏的情况下,要相信人的本能.当然搞清楚更好.有时在不经意当中也许会作的非常好,然而,又不好讲清楚.此时会往往是因涉及了音乐表现的东西,或是特定的节奏,所以我说"换把的历时和"节奏自由处理"直接意义上应该没有牵连,但间接上会受到牵连.
克莱采尔第13首,我的难点在左手不在右手.
第45小节的EBDB一把位4指伸张五度基本不行很遗憾,此外个别地方4指感觉吃力,总体上基本可以接触全曲(我猜想,对那些小指比较长的人来说练习此曲如同儿戏).
目前小指有点疼,要适可而止.每次不要过多.
仔细分析,可以找到一些窍门.比如通常可以用2,3指的保留来协助4指(具体乐句具体分析).总是一些地方动点脑筋说不定就简单了.
无论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在块的移动中,那个手指就好象是介绍人,即媒介音引领块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但同时,他又想军人一样,不脱离块的队伍。说到底,换把不是手指的移动或交替,而是块的移动。
关于换把过程中拇指的作用,上、下行时拇指的预先动作必不可少,非是多余动作。
关于换把和换弓的关系,换把和换弓均服从于乐句要求。但有时可根据需要,在大阶跃换把时,利用换弓的瞬间,偷换掉滑音,haifeizi演奏xibeiliusi华彩的第一句就是用了换弓,就像歌唱当中的偷换气一样,避免了一个很大的上滑音,使得音乐有了天斧铿锵之势。
滑音,滑指概念区分,换把的艺术性考虑 ,滑音是派生物,在换把过程中是多余的东西,应以媒介手指轻轻的滑动尽可能减弱。滑指是属技巧,产生目的性的滑音,在中国音乐当中出现频率极高,典型的以《梁祝》为例。古典小提琴音乐当中,以优雅闲适风格也较多出现。
关于下行时适度“用力”夹琴,下巴和腮托一般情况下已经护住了琴,所以下行时,没有再夹琴动作,但不排除下意识动作。
关于换把过程究竟是等速,加速还是减速过程。换把本身是不得已而为之,应该简单到本能之行为。
启动和结束两个绝对时刻和节拍节奏的关系(究竟何时启动,到达,换把过程占用了谁的时间) 。启动应该是在即将演奏音的预备拍子,观察指挥可以感觉这个时刻。每一个手指的起落都本能地感受着预备拍。换把的启动应该是手指的启动。结束时刻就是即将演奏音的正拍时刻。
换把过程占用了谁的时间?由于音乐的需要,换把有时站用前一个音的时间,有时站用后一个音的时间。比如沙汉昆《牧歌》开始两个音,站用前音和站用后音,效果截然不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8: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