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脑壳的主帖___音乐欣赏,学琴散记,生活点滴及其它

[复制链接]
41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7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试奏了克莱采尔第6课,首段和中间转调部分问题不大,困难出现在后面的3个八度音阶,特别是第26,27两个小节涉及到高把位.第27小节后面7个音书中标注

指法为F(1指),G,A,B(1指),C,D,E(自然泛音).那个B(1指)太困难.我根据自己的手条件稍微做了简化处理:F(1指),G(2),A(1),B(2指),C(3),D(3),E(3,自然泛

音).最后3个音都用3指. 顿弓练习,注意三连音节奏,中速稍慢,音准要高要求.

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舒曼
42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7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对颤指说几句:

在练习任何内容初期,都可以不加任何颤指动作.在逐渐熟练之后,为了发出好听的声音,可以适当加上颤指. 但一定是为了改善音质. 通常好的颤指有助于发音,

但不好的颤指反而有害.这个需要特别注意.我目前是以手腕为主的方法,问题是达不到自己心中要求的那种自由境界,即谈不上随心所欲.主要是缺少变化

速度尚可但宽度不够. 这曾经是长期的困扰,并因此缺陷放弃了练习.

今天做个约定.以后改变方法,就是手臂多参与.动力主要来自手臂(我有预感,这种方法能有助于改善手腕为主的颤指,即通过手臂参与的练习来改善手腕的动作)

这对我是个挑战.我从前没有想法.最近下了决心.晚改不如早改,早改不如现在就改.

弃用肩垫和颤指变法,这两条是我年初的约定.我要求自己不要有任何妥协余地(以往的经验),不要找任何借口. 100%践约!!!

43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28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对颤指再说几句:(对昨日的修正)

颤指动作是非常个性化的,仔细观察大师们的动作也是千差万别的( 我很想通过观察琢磨将有代表性的大师的颤指动作做了归纳,但目前没有时间),

如果能很好地表现音乐,采用的方法属于何种类型并不重要.

昨天的约定或许仓促了点.现在把思路理顺 :

1. 手臂动力为主的方法在高把位有困难, 练习时主要在低把位进行,第3把位最合适.

2.练习的目的不是彻底改变方法,而是为了改善手腕动作为主的习惯方法所作的一种努力.

3.颤指应更多地和发音联系起来,和右手弓法联系起来,应善于激发"使琴音优美动听的强烈愿望".

这样一解释,自己又解放了.呵呵.

44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30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近几天练习中有个体会,感觉相当重要,有必要记下来:

必须对左手大拇指做充分的研究.当你有换把别扭,颤指不力,持琴感觉累等问题时,很大程度都和拇指僵硬有关.

你可以试试:

1.大拇指完全放松,不用弓子,左手沿着琴颈自由大胆放任地换把移动,多做几次,完全解放拇指对琴颈的压力;

2.做颤指动作,调整拇指在琴颈(与弦垂直的横面)的位置角度,找到那种"使颤指来的自然省力"的那个位置角度,拇指也要放松.

拇指与4个手指相对关系,跟手形密切相关,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框架感,任何教条式的死搬硬套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业余拉琴,特别是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要拿出做试验写论文那种严谨治学态度来攻克难关.不要迷信音乐学院教授.

音乐很难学,但技巧是另一回事.

45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1-30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克莱采尔练习曲有几课涉及到伸张. 伸张这个玩意儿对手大的人没有任何问题. 对手小的人那真是不公平.你费很大力气练这个项目, 没有价值.

(我们永远不会追求技术的完美. 就像断弓弓法,你不会,一点问题没有,很多大师也不擅长.)

因为我总可以找到替代的办法.那就是换把.当然可能有损音乐的连贯.但你把换把练精了,问题也不大.反正没有人强迫一定什么指法.

第7,14课的练习可以跳过.第12也有伸张但可以适应.此外踢出第5课.这样克莱采尔基本练习采用第2,4,6,8,10,11,12,13.这8首练习曲技术

上基本没有太多困难,时常拿出来练练. 至于后面的练习要在掌握这些基本功之后才能考虑.

46
jsjc 发表于 2008-2-2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47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3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上月练琴小结:

基本恢复信心.中间有一两天曾想放弃,以后也不排除有这种感觉的日子.但真是奇怪,往往第二天感觉就很好,在你感觉最糟的时候很可能正在孕育着某种进步的

征兆,所以永远不要轻言放弃,一般来说,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常有此现象.

练习的内容有手形练习,J.S.Bach的Giguetta(C大调)和Allegro(e小调,基本拉下来,但速度还未要求),克莱采尔基本练习(2,4,6,8,12).

专门谈谈自编的换把颤音练习.个人认为很有效.你不妨也试试.就是在1~7把范围,随便找个调(比如,C,D,A,G,等,最好几天之内都固定这个调,几天之后再换一个

调),保持左手八度正确框架,交替进行1,3;2,4指的(1,3指在一条弦,2,4指在另一条弦)颤音练习,单数把位,再双数把位换把,类似3度分解音阶,颤音节奏要有

变化(你自己设计).这样的练习,对左手手形,音准,灵活性培养大有益处.对双音也是不错的预备练习.我以后,会进一步增加一些内容,探索一种双音音阶的练习

模式.这是后话.

要高度重视左手拇指的作用.很多时候,拇指不恰当的位置造成了整个左手的紧张.尤其是换把和颤指.你必须找到一个真正能够解放左手的那种姿势.每个人

都可以不一样.

48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3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发音的问题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持弓法,整个右手,起奏,力度变化,弓法选择,弓子分配等等.我昨晚在G弦反复试验,G弦的高把位要发出好的声音是个挑战.

第7把上的G,A,B,C,还可以,D,E勉强,F,G基本不行(应避免使用).

由此看来我的G弦活动范围最高就是到第7把位,发音区域仅限于一个半八度.D弦同G弦类似.(当然不排除个别情况适当突破一下).A和E弦可以达到两个八度.

发音区域这样确定下来,所有的问题就归结到在各个弦上,如何能够发出"现有琴的理论上的潜能"的琴音来.

在保障音准(这是基础,前提)条件下,依靠弓子,进行发音训练.这将是今后练琴过程中的一项内容.

可以结合音阶(我非常忽视音阶,我现在还有点排斥音阶练习,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公认音阶是不可或缺的练习,我有什么理由来抵制?)来训练发音.

练习时尽量不要颤指,听音准,找运弓感觉.

49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6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重新买了张柯岗的片子(原来那张声音制作有问题) .重头戏是贝多芬(华彩段同谢霖). 看上去,技巧并无炫耀之处但表现力惊人.表情硬朗,内心炙热不外露.

与梅纽因中期版本各有所长,比弗朗西丝卡的,谢霖,葛洛米欧在气质上更接近作曲家原意.

此外片中收录的巴哈萨拉邦德(D小调无伴奏组曲)也相当珍贵,发音非常宏亮. 和米而斯坦的有一比.

个人感觉柯岗的风格适合巴哈,贝多芬,不适合莫扎特,维尼亚夫斯基,甚至帕格尼尼.

50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渐弱是音乐的生命"是卡萨尔斯的名言(参考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

一个重音,要突出并保持它的音长,并不是由于它具有特别的强度,而主要是为后面的音作衬托.一个有力的重音必须有一个渐弱.这种渐弱有

双重作用:它使这个音具有明确性,还能把后面的音凸显出来---这是多么高明的辩证法.

这本书我最近才注意到.刚刚粗略翻了一下.能真正理解的地方很少.我想绝大多数业余爱好学琴的和我类似,就是脑筋都用在学琴的生理动作上,

而对音乐本身(普通意义上的美学)却很少主动研究.也许少数人靠本能天赋也能很好地领悟音乐的美.但大部分人却不能(或者有初步理解但提高很难).

因此学琴者,在研究动作之外,需要主动接触音乐表演方面的一些理论.

51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7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黄滨谈小提琴演奏(转贴的转贴的转贴)*2*2 持琴要点:眼睛正对琴头、在1-3把位,左手手指能垂直按A弦时,左臂应该在琴背的下面,小提琴是放在肩上并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第1指)的指根关节处托住的,既不要将琴压在肩上,也不要将肩耸起来夹琴。一般应该将琴举高一点,至少应该达到水平位置。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应该用左肩和左下颚将小提琴稳定地夹住,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左臂完全自由和和放松,为了实现这一点,很多人都认为需要肩垫帮助。但也有持相反意见的人,他们认为,使用肩垫反而会引起左臂和左肩紧张,因而会影响小提琴的发音,使音质变差。奥厄(Leopold Auer)也是这样的观点。奥厄是小提琴大师顿特和约阿希姆的学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教师之一。他的学生包括米夏·艾尔曼(Mischa Elman)和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知道,要使左手指有力地将弦按到指板上(这对发音十分重要),左手必须将琴托住,所以,演奏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并不需要演奏者将琴牢牢夹住,而是将琴放在左锁骨上,用左下颚轻轻夹住它。至于用肩垫还是不用肩垫,并不是关键,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左手手形:拉小提琴左手正确手形可以用下述办法判断:想想自己是怎样松松地握拳的,一般,大拇指将对着2、3指之间。再练习下面两种方法,同时用1、2、3、4指在一把位分别按一根弦。方法一:1指按E弦的F音、2指按A弦的C音、3指按D弦的G音、4指按G弦的D音,此时,大拇指应该对着2、3指之间的位置。方法二:1指按G弦的降A音、2指按D弦的F音、3指按A弦的D音、4指按E弦的B音,此时,大拇指应该对着2、3指之间稍靠近3指的位置。每个手指只按一根弦,而不碰到其它弦,按弦的手指都应该差不多与指板垂直。这两种方法练习左手手形时,左臂保持在琴背下面,方法二比方法一,左臂应该更向内(向右)一些。 手指按弦的压力:将弦按到指板上需要有一定的、足够的力度,为了获得美的发音,按下去要果断、结实,抬起来要干脆利索,富有弹性。对绝大多数人,要做到这一点,都很不容易,需要经过长期专门练习,特别在高把位和使用较弱的第4指。因为各人条件不同,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老师一起制定练习计划。每天都应该对此进行专门训练,开始时,一次时间不能太长(不超过10分钟),像体育锻炼一样,要有计划耐心地、科学地增加运动量,完全不感到累就停止,将达不到锻炼效果,一次太累,又可能受伤,后果可能是肌肉劳损而不能继续拉琴。这一点,需要特别用心和小心。 握弓:轻松地握弓,逐步练习到好像弓子自己在运动,演奏者只是稍许扶住它,练到这样的程度,弓子就像是自己右手的一部分。过分地用弓子压琴弦,不可能获取大音量,相反,只会将发音变坏。弓子走向要尽可能与琴码平行,可以先用弓子的中部练习,逐步增加长度,直至全弓。 放松:拉琴时,只有自己感到完全舒服,没有任何别扭,才可能发出美的声音,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演奏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放松。无论左手还是右手,用力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要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自己在演奏进行中,能够抓住很短的乐句中的间隙,放松刚才还在因为发力而紧张的那一小部分肌肉,因而可以有很好的耐力,这一点,也和体育运动很相似。通过这样的练习,即使一次完整地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仍然可以做到轻松自如。不要以为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技术问题的练习曲,仅从技术上看,它并不是最难的。其实,它的每一首都是十分优美的音乐,要将里面的音乐表现的很优美,演奏时能做到轻松自如是必须的。 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技术上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但更重要的还是必须形成一种自己内在的对一种美的声音的感受和追求,然后,你才有可能按照这些基本原则,仔细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判断,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奏技术,摸索、寻找和找到那种你认为是美的发音。
52
没事拉几下 发表于 2008-2-7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就是胜利
53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7 19:27:00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在上帖前):黄滨谈小提琴演奏

演奏小提琴怎样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是几乎每一个学习小提琴的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反复想过怎样回答,后来发现,这可能是小提琴演奏中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一位演奏家在演奏一个乐曲时,发音好不好,虽然需要从很多方面来评判,但基本还是:声音的穿透力、力度的掌握、音色是否符合乐曲的要求。而这些,都必须掌握在演奏者手中。 其实,小提琴是最有灵气的乐器,如果你掌握得好,它就像有生命一样,能发出你真正需要的声音。一般以为,只有好琴才能发出好的声音,但是如果只有那些价值连城的名琴才算好琴的话,那么,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小提琴家能自己拥有一把那样的琴。其实,只要不是太差的琴,所用方法正确,也可以发出很不错的声音。用不正确的方法拉琴,很好的琴,也只能发出难听的声音。而且,一个好的小提琴家,经过较长时间,可以将一把一般的小提琴"拉成"一把很不错的琴,而一把很好的小提琴,被不对的方法长期乱拉,可能会变成一把不怎么样的琴,所以,对那些特别好的琴,总要说明它曾经由哪位(些)小提琴家使用。所以,我们说小提琴通人性。 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发出那样的声音的?"其实,我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小提琴的发音很奇怪,你得自己先搞清楚,你到底需要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你不能只满足于音量、音准和节奏。如果没有好的音色,即使音量很大,它也没有穿透力,声音会显得"混浊","涩"和"不透明"。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自己想要的声音是不是小提琴应该发出的优美的声音呢?我想,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的声音有不同的感受,小提琴家也是一样。如同音准问题,有些人天生有很好的音准判断能力,而有些人不幸没有这种天生的判断力,他们误以为自己发出的音是准的,但实际上却是不准的,他们要经过专门训练,才可能解决音准问题。类似的,可能有些人对音色的判断也会有问题,因此,他们拉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别人听来不美,但他们自己以为是美的。对音色的判断能力,或者更准确一些说,对音色的感受,比音准更难训练,因为,不像音高可以用多少赫兹来定量判断,没有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判断音色美不美的标准。那么,解决判断音色问题的唯一办法可能是多听那些公认发音特别好的演奏家的演奏,仔细感受和体会,逐步形成自己内在的一种品质。这样,你会逐步形成一种自己内在的对一种美的声音的感受和追求,然后,你才有可能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奏技术,去摸索、寻找和找到那种声音。这个过程,有些人很快就可以完成,有些人会慢一些,可能还有一些人永远也体会不到。 一般而言,对优美的声音的描述总是用"有穿透力"、"清澈透明"等形容词,要发出这样的声音,小提琴演奏有一些基本的技术要点,这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例如手指按弦,一定要有一定的力度将按弦到指板上(泛音除外),抬起来要干脆利索,要有弹性,弓子的接触点应该根据左手手指的位置进行调整。如果做不到这些,则肯定发不出有穿透力的声音。我们以后再逐步谈这些基本方法。但更多的是必须通过自己摸索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如果老师对学生说,这个声音不好听,要什么什么样的声音才对,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每一个学生其实都在尽可能发出自己认为好听的声音,而且,一般都认为自己发音的方法是正确的。可能最好的办法是给学生示范,让学生感受应该发出什么样的音,同时说明应该用什么方法拉出那样的声音。 基本技术要点 请参考本网站基础知识栏目中关于持琴、握弓、左手等姿势的图片说明。 从基本技术角度看,演奏小提琴怎样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首先,从初学开始,就要牢牢记住,拉小提琴时,身体任何部位,不能有别扭的感觉。所有常见乐器中,只有拉小提琴和中提琴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它与人的基本自然姿势很不一样,所以,拉小提琴很容易感到别扭,如果不通过长期专门练习和锻炼,身体总会有某个部位紧张。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不可能拉出优美的声音。

54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7 19:31:00 | 只看该作者
找一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科学练琴事半功倍

中央音乐学院 宗柏教授

要使自已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优秀乐手,在学习拉琴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练琴,做到事半功倍。 因为每个星期老师给你上课只一、二次甚至还有二周一、二次和一月一次的,而练琴则是每天一、二次,所以如果练琴的方法、习惯好,能掌握住要领,效率就高,进步就快。让我们先来看看前辈们的千古名言: 谁能像我一样勤奋,也就会有我一样的成就。(巴赫) 浮生有限,艺海无涯,学习也无涯。(刘海粟) 天才就是勤奋。(托斯卡尼尼) 中国古人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熟能生巧,巧能生华,能行云流水,出神入化。 要立志!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要追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后知不足。 要勤俭!勤能实拙,俭以养廉。 以上都是侧重于学习精神方面的警句。学习大提琴这一门乐器的道路是漫长的,它不只是有鲜花掌声,还有攀不尽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流不尽的汗水,有时甚至是泪水。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能苛求什么好条件。越是艰苦越能鼓人心志。那么在具体的练琴方法有些什么需要介绍的,我们在各种演奏家的传记中读到。 一天不能少于八个小时,缺一分钟都是不能成才的。 我想每天练两小时就足矣。 要不断地练音阶,由慢到快,每天从一弓一音开始,从不懈怠。 我只是拉一些困难片断,活动一下双手就上台了。 以上种种都是出自演奏家之口,每人都强调了自己的一个侧面,都有道理,都可借鉴。下面我想推出近几年来我亲自见到听到的一些演奏家对如何练琴的精辟见解。 1966年第三届柴科夫斯基比赛金牌得主,前苏联的女大提琴家格罗吉拍·戈齐昂1999年9月22日来中央音乐学院授课时强调:练琴时视觉、听觉要先有要求,在想象中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什么色彩,耳朵想听到一种什么声音,怎样的音响,你做到了吗? 练音阶应该揉弦,这样在练音阶的同时也练了揉弦,要非常连贯。在低音时手摇摆的动作幅度大些,高音时手动作的频率快些。 1998年第十一届柴科夫斯基比赛银牌得主,我国青年大提琴家秦立巍于1999年9月2日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时谈:练琴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时间少同样也可以练好琴,关键是目的性要明确,练什么怎么练。 我喜欢练习音阶、琶音,这是基本功。我也喜欢拉练习曲,Piatti Popper等,这是技术功底。中学生阶段,自已还幼稚,主要是把基础打好,对音乐理解不多、不深,在同我母亲合伴奏时,她经常要求我要这样那样去表现。现在不同了,经常是我要求妈妈的伴奏这里或那里多给我一点支撑。 我国青年演奏家王健。是DG唱片公司一百年来签约的第一位中国演奏家,被小泽征尔称为世界级的演奏家,在1999年10月来京演出的一次交谈中说:音乐是线条,特别搞弦乐的人要对此很敏感,一串音下来总是有线条在里面,有起有伏,你首先要具备被打动的能力,才能够去打动别人。衡量演奏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先打动自己,慢慢找到最佳的感觉。 德国罗斯托克音乐院著名教授彪罗1999年5月10日——22日来我院讲学期间,反复强调了演奏巴赫第五组曲时的要点:巴赫的音乐对音色的要求是非常讲究和十分重要的,弓子要放在指板和码子中间的哪 个部位,弓子本身是放平还是用某一个侧面来拉,使之发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量,这是需要严格区别和仔细琢磨的。演奏巴赫音乐不许有滑音,不可用跳弓,每一句每一段都要认真思考,耳朵里要先有音乐,再用双手表现出来。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麦斯基1999年11月1日在我院的大师课上反复强调了在练琴中,一些极为重要的、宏观上的,也可以说是他集40多年来演奏经验的精华:一定要自读乐谱,仔细再仔细,这是最好的学习,这也是练琴,要在字里行间去寻找音乐的真谛。 贝多芬的乐谱标有的记号和术语最多,一个也不要遗漏:巴赫在谱面上什么也不写,但音乐却都在他的乐谱中:奏鸣曲应该看谱演奏,这样可以做得更好。 反复不等于重复,因为每一次演奏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他自己经常幻想音乐,用心去体会音乐。想一想,再往深层次去想:要想得宽一点、远一点,要通过自己的演奏去打开人们的想象力,让听众喜欢,向他们传达最新的信息。

笔者认为:到底应该怎样练琴才是效率最高的,这是每个人自己会从每天的练习实践中不难悟出的,例如练习音阶时可以揉弦和绝对不能揉弦,不然会影响练音准,我想是因人而宜,百花齐放。不然众说纷纭,无所适从,拿不定主意,这也是要防止的。 关键是要从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探索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我把练音阶比喻为摸一根线,一根光滑和没有一点小结的线,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手指在指板上触弦是滑溜和十分通顺的:练琶音我则比作为画圆圈,一个没有棱角的非常圆的圆圈,这不是画三角,也不是八角,要圆圆满满,从里画到外,从外画到里。 有一次在上课结束前,一位家长对我说:“老师,你多给孩子布置一点作业,上次留的功课他只用十五钟就练完了“。我立即意识到这是对练琴的误解,我说:“练琴不是做数学作业,十道题做完了就是完成了作业,练琴是个无限循环,反复磨炼,循序渐进,不断推敲的漫长过程!” 我拉琴整50年了,至今每天开始练琴时还是空弦长弓和我喜欢拉的音阶。

55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7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类似黄滨和宗柏这样的文章肯定不少,但我觉得这两篇已足够我消化的了.几十年的修炼心得,浓缩到短短几百字.需要慢慢体会.

某次练琴,如果感觉"特别好",你不要有非分之想(当然不是扼杀激情和天分),觉得原来不过如此;反之依然,某次练琴,如果感觉退步了甚至灰心了,也不必气馁.

试想,一天的功夫能有质的飞跃或退化吗? 肯定不会.这种感觉通常是由不好的心态造成的.最典型就是求快,急功近利.最终都是欲速不达.

当然有时会有顿悟(长期求之不得的弓法瞬间会了诸如此类),但那也是由量变才到质变的.

因此每次练琴要有平常心,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

56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8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中午看了指挥大师Daniel Barenboim和芝加哥交响乐团2000年4月30日在科隆的现场。片中

有一段Daniel Barenboim和Boulez的珍贵对话。主要谈现代音乐的状况,音乐的创新,无调性的前途等等。Boulez对瓦格纳评价甚高,

相信学琴者对瓦格纳了解很少,因为他根本没写过任何题材的小提琴作品,但作为作曲家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可跟贝多芬,勃拉姆斯等比肩。

他创作的乐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手头有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但从未完整听过其中的任何一部的一遍。我知道这些都是伟大作品,但无法从内心

接受。Boulez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和指挥大师。以后有时间要慢慢了解。

关于Daniel Barenboim,我最初是从他和马友友,帕尔曼演奏贝多芬钢琴3重奏中知道的。开始只是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钢琴家。

但发现他在弹奏的时候并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上而是和乐队有相当好的配合甚至掌控(尽管有许多钢琴家出身的指挥家,但指挥家绝不是人人可为)。

后来我找到了几张他的片子,和祖克曼,帕尔曼,梅塔等舒伯特鳟鱼5重奏;德彪西钢琴作品专辑,50周年纪念音乐会;最好的是

他的传记片。他的出生地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音乐世界,多姿多彩,除了小提琴还有很多很多。。。。。。

57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9 18:35: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左手指的触弦部位有了点小变化,有点平了,触弦部位大了一点,我想这对发音这个好事吧。

在左手动作慢慢有了起色之后,就要注意发音了。通常为了好听,左手往往使用颤指,但在左手还没有彻底

顺服之前,过多的颤指并不提倡,至少我是这么看的。我一向以为,颤指是个个性化的,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过程,

内心的愿望很关键。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针对练习。为了发好音,反而应该把重点发在右手弓子的训练上。

各种简单复杂的弓法交替练习,需要有个计划。比如,你能把克莱策尔第8课的几十种弓法,哪怕能有20种的变化

训练的效果也能想象得到。此外,音阶练习不适合配合弓法训练,因为音阶涉及到把位的较大跳跃。音阶

练习应该主要是音准的培养,可以结合发音适当颤指,快慢结合。

基本练习每人的程序都不同。可以结合个人特点建立一个严格的流程。我目前还是很随意。正在

琢磨一个类似可以写在谱子上的连贯的基本练习集成。也许永远也写不出来。

58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9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套音质有些失真的维奥遆第22,交响乐队协奏,可能很早的录音。感觉很有那个时代气息。有些乐评谈到此曲仍有艺术价值,但遗憾就是找不到近期的录音。第一乐章中间的某些段落非常悦耳。这样的曲子估计已成了古董了吧。

以下是搜索的简介---

在维奥蒂所创作的二十九首小提琴协奏曲中,以在此呈现给大家的这首《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也最受世人喜爱。在这部作品中,清新的旋律,丰富的组体和独特的风格结合在一起,而优美的乐队乐章也以其对协奏曲曲式的要求而得到了当代人的完全认同。特别是这部作品令人回想起那时的小提琴独奏演奏技法,这种纯提琴处理方法使得小提琴演奏家可将其演奏技巧和这种弦乐器的特色在方方面面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诠释好这首协奏曲,演奏者必须熟悉当时曲谱中通用的惯例习俗,其中一些独特的记谱方式在今天已不常见,或多或少被遗忘;另一部分则随着发展完全成为演奏者的个人自由,他们可以按自己的个人喜好和能力自由地选用弓法和装饰音。因此我们不应试图对这部作品中简练的演奏符号做出复杂的解析。老一辈的大师并不需要使用今天这种更为丰富、甚至往往有些夸张的符号,因为他们的演奏朴素而大气磅礴。

59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10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练习连顿弓时,感觉声音不够干净利落。仔细体会一下,可能是速度相对于掌握的程度来说是快了。因此要适当减速来练,只有声音听起来清晰再适当

快起来。此外,还跟对弓杆的压力变化有感。一般是加压然后很快减压,但如果减压不明显的话,声音效果就不好。因此要仔细体会加压减压这样的动作,

每次练习时间少儿精,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弓法还是能够掌握的。

艾尔加(Elgar)有首著名的小曲子,“任性的女人"(La Capricieuse)是表演这种弓法的经典(维尼亚夫斯基的当然更多)。Yosef Hassid的录音听起来非常完

美,反正我找不出任何缺点。 Ivry Gitlis的相比之下明显差了一截。

60
 楼主| 石脑壳 发表于 2008-2-10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海菲兹的谈话里面也提及他的连顿弓的学习。

在此引述他的全文供温习:

我是怎样拉琴的(海菲兹)

人们经常问我关于练琴的问题。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就并不赞成“整天工作不要玩”这样的理论。假如要我每天练六个小时琴的话,我相信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的。首先,我从来不主张练琴的时间过长……练得太多几乎和练得太少一样不好!其次我还有许多喜欢的事情要去做。我喜欢看书,许多体育活动我也非常喜欢,例如,网球、高尔夫球、骑脚踏车、划船、游泳等等。当我练琴累了的时候,我就拿出照相机到外面去拍几张照片!我已经成为一个所谓的“摄影迷”了。最近我又有了一部新的汽车,学开车花了我很多的时间。我从来不相信苦练,事实上,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一个曲子拉成形,这就说明他正在把这首乐曲判处死刑。

为了能正确地表现音乐,当然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不能使听众感到演奏者正在那些困难的乐句中作挣扎。必须对那些困难的乐句进行更加深入的练习,以便使你能不感到困难地在公众面前演奏。

我每天的练习很少超过三小时,而且星期天通常总是放假的,有时一周中还要多加一天假日。有人说我每天练习六个小时,甚至是七,八个小时,这简直是荒唐,这样练琴我还能活吗!

当然,我说我每天练习三个小时……或是说我没有每天练习七、八小时,你也不能太刻板地去理解。有时当你拿到一首新的乐曲,而这首曲子又非常有趣的话,你就会想多练了,因此,请你不要认为由于我不主张过度的练习,而认定我从来没有多练过。有时琴练得很多,只是由于你想练这么多,而不是不得不练这么多。

但是,就我自己来讲,为了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我从来没有感到每天需要超过三小时的练习的。

我想,当我演出时,看上去一切都显得非常的容易。所以看上去那么容易,是因为我在上台之前做了非常非常艰苦的工作。当然,通过艰辛的练习,困难的句子就变得容易了.

对我来讲练习是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首先,我研究这首乐曲,我把这叫做脑力劳动。然后我练习它,我把这叫做体力劳动。我在达到目的地之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请不要忘记,当你花了一定的精力练琴以后,就要休息一下。正如我们做别的事情之后不也要休息一下吗?所以即使我每天练习三个小时,也不是连续练的,而是在三个小时中间有几次休息。

就技巧来说,有人说我的技巧是天生的,因为表面上看来我并不需要刻苦地练习就可以获得这种技巧。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是同样需要训练、巩固和提高的。假如你也象我一样从三岁时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使用一把1/4的小琴,我想到一定的时间以后,小提琴也会变成你的本能了。在我学习小提琴的第一年,我就能演奏所有的七个把位,而且我也能拉开塞(Kayser)的练习曲。但是,这丝毫也不能说明那时我已经是位演奏家了。

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的父亲,他是位很好的小提琴家,是立陶宛共和国维尔纳交响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我第一次演出是在维尔纳帝国音乐学校一间挤满了人群的大厅中,那时我还不满五岁,我演奏的是用钢琴伴奏的《牧歌幻想曲》。后来,当我六岁的时候,也是在一间满是人群的大房间内演奏了门德尔松协奏曲。

我在开这些音乐会时一点也不紧张,事实上,我从未紧张过。当然,有时在开音乐会前,有些事情使我感到不安,有时刚上台时有点不太舒适,这可能是因为没睡好觉;吃的东西不合适,胃不太舒服等原因。这当然不能叫做“舞台紧张”了。

我在维尔纳皇家音乐学校时,学习了每个提琴家都学的东西,我想我拉了几乎所有的东西!我那时并不特别用功,可是还算努力的。:当我不跟父亲学琴之后,就开始跟达维多维奇·马尔金学习,他是奥尔教授的学生。

当我只有七岁的时候,就在音乐学校毕业了。由于马尔金是奥尔教授的一位学生,所以当我在维尔纳音乐学校毕业以后,他就把我带去拉给奥尔听。我并没有象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立即被奥尔收为学生。而是稍稍等了一下,才被奥尔收为他的私冬学生。

奥尔是一位非常好的、.无与伦比的好老师。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哪一位教师可以达到他那样的水平。请不要问我他是怎样教学的,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因为他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各各不同。这可能就是他所以能成为如此伟大的教师的原因吧!我大概跟奥尔学习了六年,我在他的班上上课,也上个别课,后来我上课就不太正规了。我从来不拉任何练习曲或是技术性的作品给这位教授听,只拉那些大东西,协奏曲、奏鸣曲以及一些有特点的小曲子。我经常选择那些我喜爱的东西拉给他听。

奥尔教授是一位非常敏感的、精力非常旺盛的教师,他从来也不满足纯粹的口头讲述。除非他肯定你已经懂了,否则他总是拿起他的琴和弓子向你示范。他在演奏上是非常有才能的。奥尔的学生来找他学琴的时候,在技术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只是来向他学习音乐表现的。但是,各式各样的技巧问题,演奏中那些奥妙的地方,奥尔也和教音乐表现的问题时一样,当必要时他都能拿起琴来做给你看。最有意思的是,学生越是好学,越是有能力,这位教授教给你的东西也越多。他是位非常伟大的教师。

就拿弓法来说吧,真正的运弓技巧是奥尔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记得当我开始到奥尔那里去的时候,他对我所讲的有关运弓的各种问题,是我在维尔纳所从来没学到过的。我很难用语言讲清楚我怎么能把手臂抬得这样高而不使手臂和手腕紧张的,我想你看看我拉琴就会知道了。

但是奥尔教授所教的运弓是很特别的。令人感到运弓的动作越方便、越优美,就越不紧张。

在奥尔的班上通常大约有二十五至三十个学生。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到他对自己演奏的批评和纠正。在轮到你演奏前听听别人的演奏是非常有益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到奥尔对各种问题的意见。我记得我非常喜欢听和我同时上课的优秀的小提琴家波里扬基(Poliakin)和汉森(Cecile Hansen)的演奏。奥尔教授是一位非常严肃、严格、要求很高的教师,但他又是位非常有同情心的教师。假如我们演奏中有某些东西不合适的话,他时常会用这采开个有趣而绝无恶意的玩笑,他先说一句客气话,然后说“我想你大约是新换的弓毛吧!”或“这种新的琴弦真叫人恼火!”或“大概又是天气不好吧?是吗?”等等类似的话。

奥尔教授的考试是不容易的,我们不仅要拉独奏,而且要视奏困难的乐谱。

有些技术我学起来比别人更加困难。我认为我学习连顿弓是很吃力的。当我十多岁第一次学习连顿弓时,的确感到非常困难。有一段时间我的连顿弓非常的不好。后来有一天早晨,我正在演奏维尼亚夫斯基降F小调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那里面都是连顿弓和双音,当奥尔教授教了我他演奏连顿弓的方法之后,正确演奏连顿弓的方法突然地出现了,我就这样地学会了这种弓法。

对我来讲,掌握小提琴就意味着能把小提琴变成自己驯服的工具,通过演奏者的技巧和智慧使乐器能按演奏者的意愿做出反应,演奏家应该是乐器的主人,乐器是他的仆人!是听话的仆人!!

由于掌握小提琴技巧具有脑力劳动的性质,所以就不能只把它简单的看成是练好某个动作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讲清楚头脑是怎样指挥手指、手臂演奏出无数变化的声音来的。那些甜美悦耳的声音,连弓、八度、颤音、泛音等,都和讲话一样,有着演奏者独有的特点。当一个人练习泛音时,他要耐心地寻求非常纯净的声音,要有良好的音准。他要细心地对待所发出来的声音,试了又试,在指法和弓法方面寻求改进的办法。

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在你最料想不到的时刻,突然地就会了!“条条大道通罗马”嘛!”。

事实上,你心里弄明白了,你就会了,就是这么回事。我非常愿意向音乐界揭示掌握小提琴技巧的全部“秘密”,但是到底有没有可以让那些没入门的人使用的“秘密”呢?假如有位提琴家他的某种技巧比别人好,那么大家就去问他,是用什么“窍门”学会的。但是,事情并不如此,他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心里有这个东西。通常,他更多依*的是头脑的能力而不是生理的动作。我并不是想降低教师的作用,他们在音乐家成长的过程中的确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你看看同一位著名教师所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学生,他们的跳弓、八度、连弓、颤音是多么不同呀!

要想有效地掌握小提琴技巧,就要细心地研究自己的特点,把思想集中在你所希望演奏出来的音质上面,这样迟早你会找到表现自己的方法的。音乐不是在手指或手肘中的,它是在人的神秘的自我之中,也就是在他的灵魂之中;而他的身体象他的小提琴,只不过是个工具。

当然,伟大的艺术家必需有适合他的工具,取得成功是需要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使用自己的创造性。当然是有一些学习小提琴技巧的标准方法,这些大家都非常熟习,用不到在这里讲了。但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一定是来自演奏者的内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响。你可以造就一个提琴家,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评论家很喜欢注意曲目,每个提琴家当然喜欢演奏他们所最喜欢的曲子,每首曲子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美。每个人最喜欢他最理解的东西,这是很自然的。我喜欢演奏古典作品,例如,勃拉姆斯、贝多芬、莫扎特、巴赫、门德尔松等等,但是,我在1913年就在莱比锡的格温豪大厅(Gewandhaus),由尼基什(Nikish)指挥下演奏了勃鲁赫g小调协奏曲,他们告诉我,这个乐队所伴奏的独奏家中象我这样的年纪的只有约阿希姆(Joachim)一个人。

还有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这在1912年也是由尼基什指挥柏林爱乐乐队在柏林演出的,还有勃鲁赫g小调和一些其它作品。1914年由沙富诺夫指挥,我在维也纳演奏了门德尔松协奏曲。1917年我在芝加哥演奏了勃拉姆斯协奏曲,使用的是奥尔所写的极为优秀的华彩乐段。

我认为勃拉姆斯为小提琴所写的协奏曲犹如肖邦为钢琴写的音乐一样,因为这部协奏曲在技术上和音乐上都和其它的小提琴作品不一样。肖邦为钢琴所写的音乐也是如此。勃拉姆斯协奏曲从技术上来讲不见得比帕格尼尼协奏曲难,但是从音乐表现上来讲,肯定更复杂而深刻。

在贝多芬的协奏曲中我感到有一种朴素单纯的美。因此,这使得它比许多技术复杂的乐曲更难于演奏好。每有一点缺点,有一点点不准,就会使这部作品的美受到损害。

除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外,还有一些俄国的协奏曲,例如格拉祖诺夫等人写的协奏曲。我知道是小提琴家金巴利斯特首次来这个国家介绍了这部作品,我打算下个季度演奏它。

我当然不能只是演奏协奏曲,也不能只是演奏巴赫和贝多芬。所以选择曲目是件困难的事。演奏者总是可以陶醉在为此种乐器而作的伟大作品中的,而听众则要求有变化。同时,演奏家也不能只演奏听众所要听的东西,听众要求我每次音乐会都演奏舒柏特的《圣母颂》和贝多芬作的《僧侣的合唱》,但是我却不能每次都演奏它们。我想如果曲目完全由听众去安排的话,那恐怕都是些非常流行的东西。我们也应当想到听众是各式各样的。

我尽力想平衡我的曲目,以便使每位听众都能从我的音乐会中找到某些听得懂的,或是喜爱的作品,我希望在下一个演出年度中准备一些美国作品,这并不仅是为了礼貌,而是因为这些作品的确是好的,特别是由斯佩丁(Spalding)、布雷(Cecil Burleigh)和格拉斯(Grasse)等人所写的那些小品。

尽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我非常热爱音乐,可我还是认为音乐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听音乐、想音乐、演奏音乐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学习、去欣赏。我感到,我对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22:41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