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从沃尔法特到克莱采尔

[复制链接]
81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7-25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从电视里看那些著名乐团的演奏家手型都很好,从碟里看小提琴教师手型好的则不多,魏昭、赵薇、林朝阳,是很好的,袁佳敏、林耀基则不好,揉弦很难听,关节绷得很紧。我对揉弦的态度是,每天找找感觉,不期望立即找到。以前练习分弓、顿弓、跳弓、平面,训练听觉,都是如此,有的是好几年才找到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5 12:34:24编辑过]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82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7-25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容易忽略的技术:一级手指练习,二级快速分弓,三级双音音阶,四级揉弦,五级浪漫音乐的复杂节奏,六级各种古典的弓法,七级抓好三个八度的基本音阶。八级就好过了
83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7-26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练了好多年的琴,加起自学的时间,有十多年了,但有个关键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技术程度不够,从今往后,我必须把两个思想暂时转一下:第一,不再潜心研究手型等细节问题;第二,把开塞拉到路路的水平再往下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继续学下去,技术程度上要加深(知识与技能提高),曲目要扩充(素养提高),然后再回来研究那些问题。

84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7-26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每年一次的音乐考级开始了,学生的差异大,总体上教学质量不行,坐在考场里我都听不下去。主要是师资水平与态度有问题,家长的期望也不行,希望拔苗助长的多,学生音乐积累太少,尤其是合奏、视唱、欣赏的教学过于薄弱,所以学生的乐感比较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6 11:52:53编辑过]
85
~风云变幻~ 发表于 2008-7-26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教,不知为什么教,学,不知为什么学;教,不知教什么,学,不知学什么.这几乎是一场群众运动.有一天,知道了为什么教,是挣钱;知道了为什么学,...,结果更是一场群众运动.
86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13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87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13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听了自己最近的录音: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新春乐》等,有一些进步。问题一、换把时上下贯通不够,有脱把感觉,尤其是第二段,句子不连贯有喘气感觉,(换弓也是问题)。快速时,二、三四指手指的独立性也不够,因为手掌重心的还不够稳定,拇指支点转换不够自如。但都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我想,很快就会解决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1 10:07:52编辑过]
88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13 15:06: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练习的重点:快速分弓、双音音阶、换把,继续提高1-7级的水平。为8级做准备。

89
琴意绵绵 发表于 2008-8-14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想请教zhoujiyuan老师一个问题,我老师也常对我说,左手按弦的时候是落指不是按指,应该是自然的重量落下去,这才是放松的状态,可是我如果按老师说的那样做,根本就把弦按不到指板上,也就根本发不出声音来啊,一直很苦恼这个问题。现在指头上都已经长出厚厚的茧了

90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18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以下是引用琴意绵绵在2008-8-14 20:11:00的发言:

想请教zhoujiyuan老师一个问题,我老师也常对我说,左手按弦的时候是落指不是按指,应该是自然的重量落下去,这才是放松的状态,可是我如果按老师说的那样做,根本就把弦按不到指板上,也就根本发不出声音来啊,一直很苦恼这个问题。现在指头上都已经长出厚厚的茧了

关于手型与落指

按弦和落指不只是说法的不同。马思聪时代,就特别强调重量下放。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持琴时重量不下放,则出现肩部上抬,或者左手捏琴,或者手指不独立,就找不到落指的重量感觉。反之,下颌与锁骨稳固琴身,肩部略内收,上臂自然托住琴颈,左右上臂之间形成合力,手就解放了,轻轻握住琴就行,这时拇指和食指跟的向上支撑力(是支点之一)与手掌、手指重量(右方,支点之二)是一对平衡力(揉弦时除外)。手指如同一把小锤子,各关节之间的伸张角度相对固定,而操作这个小锤子的是动力当然是手指的根部关节,落指的动力仍必须来自手指跟。之所以提出落指的概念,其实是试图界定按弦的几个特点:1、手掌与手指自然重量必须伴随跟关节的发力一起落到弦上,这样,按弦其实只需要很小的力;2、手指下落后,则必须减弱指跟用劲。继续维持手指摁住弦的力量,依赖手掌重心的转移。一般容易出现的毛病是手指不独立,情况大致是这几种:1、指跟发力过大或者指跟在落指后持续保持甚至加大用力,导致手指关节之间紧绷;2、手掌肌肉乃至手腕参与发力,常见的是手掌成抓拳状或者向琴头方向挤;3、持琴问题导致维护琴的稳定依赖虎口,捏琴就是由此产生的。

拇指的位置也是与此有关的常见话题——其实这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拇指、食指跟承受的力来自谁、力的方向与大小是否对。去除多余的力是手型稳定(或者说不乱变形、不散架)的关键。就是说,拇指的紧张,是错误用力导致的被动局面,问题不在拇指本身。我们可以试试徒手的时候,手指跟关节打开时,拇指本身肯定往手掌中心走,所以,左手在1、2指转向3、4指时,只要不存在上述的多余力量,拇指跟关节会自动转向3、4指,成为落指的反作用力,但一旦出现了多余的力,这个可能性就没了,拇指的紧张感觉就马上出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2 12:25:40编辑过]
91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18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维持左右上臂的正确高度,是学琴者一大问题。开始演奏了,仔细观察双手的形状,发现右手掌拱起来了。为什么呢?1、腕、指跟、肩关节中只要有一个塌陷,2、是换弓、换弦时不是由上臂带着走,上臂重量脱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8 15:43:20编辑过]
92
琴意绵绵 发表于 2008-8-19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谢谢老师!

93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22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问题通过手指练习和音阶解决,真的拉曲子,就不用顾太多。要能自觉把那些技术应用进去,就成功了。但总感觉没有底的,面对高一难度的练习,紧张就会再次出现的,手型问题是我们一直要研究的,否则,不就是大师了!大师们中不少也有手型问题的。所以我们得重视它但不能过于在意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2 12:33:17编辑过]
94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24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孩子,练习赫利美利音阶两个八度换把第一条(19页),左手换弦时候总出现音准问题,仔细看,发现上行的时候,有个习惯性的手掌前移动作,下行时候,手指也不独立,换弦的时候,指跟也已经前移,于是,帮他复习了快速音阶应该采用整组动作(先练习丁芷诺的基础教程保留指练习,后提炼出整组动作的方法),要求他四个音一组然后停顿,检查手型是否稳定,手指是否独立,感觉34指是否能用上劲(手柔软重心跟随手指走),居然很快就提高了速度和音准水平。

95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25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好多家长在帮孩子写学琴笔记,真让人感动。有三点建议:一是尽可能早做到让孩子自己写;二是家长不要过于着急,尤其是不要担心孩子的进度;三是孩子假如学琴十年,老师起码换一次,不要过分依赖老师也不要只跟一个老师,因为老师都是有所长和有所短。

96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8-28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很烦
97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9-2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鄙人再次回到学校的教科室工作,忽然被事务纠缠,把练习的时间全部挤走,咋办啊!
98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9-2 17:26:00 | 只看该作者

新人拜坛。 鬼子激励人颇有一套,谬论也好真理也罢,大家都可以看看。总共有九回,我先译了两回。

迟与早 by 石田朋也

1、关于所谓的“迟”与“早”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小提琴的世界里有“早”与“迟”的说法。从小学习小提琴的人就叫做“early”,成人才开始学小提琴就被称为“late starter”,但“早”含有轻视“迟”的意味,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很无谓。

在这种说法的背景中有“小提琴不从小时候开始学就没法拉好”这样的思想。但这完全是大错特错了。即使成年后才开始学也能拉,在适当的指导下有半年时间也能演奏出不错的音色。

我想在此就关于“迟”与“早”分述几次。

要成为专业小提琴演奏家的话,我也觉得学琴是越早越好。演奏家是能够演奏包括像帕格尼尼、伊萨伊、巴托克这些难曲,什么曲子都能拉得纯熟的人。即使是乐团里的琴手,也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拉好从巴洛克到现代音乐的所有曲子。因为如此,尽可能积累更多经验会更好,要作为专业人士展开活动,当然也是背着大赛经验丰富的头衔更有利。而且,早点就职对本人和聘用方来说也更好吧。正因为这样,可以说是趁着年少开始学比较有利。然而,“想要做专业就从小开始学更好”和“为了会拉就必须从小开始学”是两码子事。从五岁开始学,持续10年学到15岁的话当然能拉得有模有样,但同样地从25岁开始学,持续十年到35岁,还是一样能拉得有模有样。“迟”也可以拉得好。首先,我想确认的是这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13:53:43编辑过]
99
 楼主| zhoujiyuan 发表于 2008-9-3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要进交响乐队嘛

好多孩子时代练过琴的最后结果还不如成人学琴的,这样的例子多了。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我看到那些老年大学60多岁的老头老太的书画作品比从小学画的青年教师水平还高的多,你说他有多少童子功。

童子功与艺术成就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是学琴的人,别老整那些没用的。不学琴的,不去鼓励别人也就罢了,别老拿童子功吓人,再说,自己毕竟没有研究过,随便发言总是有问题的,这样的讲话是讥讽人呢,还是帮助人?有哪个成人学琴的听得进去还是感激你呢。

100
落花有意 发表于 2008-9-5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经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1 02:2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