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课,老师讲了一个插曲:说他启蒙时,老师让单练夹琴,要练到琴能脱手、仅靠下巴和腮部夹着不掉下来。等进入专业院校才发现,这原来又是个美丽的错误。为了夹着不掉下来,琴势必要放肩上,而不是锁骨之下,因为肩部才有足够的支撑。并且,为了夹着不掉,往往需要耸肩来配合(没用肩垫),这样肩部就是紧张的。拉的时间不长,肩部就会觉得酸。等到正规练习时,又花了很长时间去矫正。 上述的夹法,我在不少文章里曾看到过,而且是作为正确动作在宣传(我下载的资料中就有)。而且,在找老师的过程中我也在有的艺校里看到这样练夹的“受害者”。 经过“艰苦而漫长”的陪练生涯(到今年4月满2年),我现在的感受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对学习者的影响(重要性),应该成反比关系,就是--随着学习者自身水平的提高,老师的影响反而越小,越是初学启蒙,老师的作用越是重要。 当然,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练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个瓶颈。这时老师的重要性又显现了。就像螺旋式上升吧。 教学方法可以因人而宜。但一定要教的对、教的好。可惜,我们家长自己也“盲童”。那我们除了在陪练中一同学习之外,其他的只有靠老师了。选个好老师,也只能是家长的责任了。如果你觉得第2个老师更专业,请毫不犹豫地换! 好老师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真的,公主既然爱小提琴,那还忧郁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