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您谈的美国的这些小孩教育,很感兴趣。所谓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我也听说过美国学校对小孩比较哄着玩,像你谈美国人強調自我,獨特,出位,鄙視隨大隊的人,他們欣賞敢於挑戰輩份高的人的年輕人,的确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最近听小孩讲,跟一些在国外的学生接触,他们完全是西方式思维,他也能够理解跟上。谈到教育,这个话题较大,以前去悉尼,看到在草坪上,跟私人教练训练的健身班,就听说,他们往往是通过参加俱乐部,跟人交流。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也有许多从小找私人教练学体育,奥运冠军也是这样培养。国家反而不管。而我们,经常是为了考入学校,努力学习,结果中小学负担很重,教学模式一刀切,题海战术,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考入了学校,就达到目标,大学里学生就懒散,考试作弊,研究生就很舒服,到了博士,那就更是轻松,大家为了文凭,不是有顺口溜,大学毕业掌握word,研究生会matlab,博士是pdf,大家没有学术兴趣,不学无术,反正有一个文凭好听就行。我们是不是太注重那些耀眼的光环,而不太注重你的兴趣,是否与做从事的相吻合。
悉尼音乐学院,就是建在一个缓缓的草地坡上的一个房子而已,好像就是一个办事处那样,当然我没有进去,就是在外面看,比起我们国家的音乐学院,真是寒酸。中央院以前的老琴房楼,每层都有一架斯坦威。每个琴房都有钢琴,现在新大楼,更是豪华。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国家投入那么多,人才到底水平如何?效率很低。
当然,我们琴童学琴,也都是大家的私人行为,家长为此付出了许多精力财力。大家在此也都是讨论,方法,经验。当然搞专业,找到一个出路都是最为关心的话题。
当我们热衷于讨论郎爸、狼爸、虎妈等等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可以借鉴,我想大家也不要忽略,每个家庭,每个人也都存在差异,对人家适用的方法,不一定对我们就合适。那些成功的例子,无论是多么残酷,其实背后也会有许多令人感人的事迹,我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是要融洽,是朋友,至少不是敌对状态。我们说享受过程,虽然空洞,实际上,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那种兴奋感不会持续太久, 与奋斗的过程相比,比竟是很短暂的,人生中,能有一分寄托,我想如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的兴趣,这也应该是很大的收获了。我谈不出什么道理,卢梭在《爱弥儿》里提出了这样理想教育,自然教育,从小陪着爱弥儿,游逛与林间,由小孩对自然的好奇,发问,开始引导。里面充满对孩子的爱,那种耐心,这也是爱的教育。
说一千道一万,学琴的孩子的确也辛苦,孩子小时候的老师,他的女儿自幼学琴,同学每每约玩的时候,她往往会说,去不了,我得练琴。老师说:学琴的孩子没有童年。当然这是一个比喻。还好我的小孩,小时候就呆在家里,自己从来没有出去玩过,都是家长领着,或者跟小伙伴约好。这样的性格也能耐住练琴的辛苦。不过大了,就留不住了,这几天,去了New Heaven。
看LZ小孩拉琴的样子,很有意思,看他好像很委屈,是不是管的有些严,这么小,还是要哄,练琴时间不要过长,可以分成几个时段进行。我不懂音乐,不过假设,如果你每天能抽出5分钟,用钢琴给他试听练耳。10分钟跟他伴奏唱歌,10分钟做。。。。 这样积累下来也是很客观的,寓教于乐。 比如你跟他合,就好像做游戏,不是很有趣吗。回顾小孩学琴的历程,当时我也是那么着急,看着练琴,发现问题和毛病,现在看来是多么好笑,没有效果。假如时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多夸孩子,更加哄着,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严厉管教的结果。
Lz是一个音乐之家,父母都是钢琴教授,在教学上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还有许多音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我想是一个心理沟通。我有一种感觉,有时候,音乐上的进步,不完全在于刻苦,形式上的训练,更是一个头脑,心理的历程,有时候,就是一个点化,不经意间,豁然开朗。有些是要苦练,音乐的感觉是要随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