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原创]天龙的学琴笔记

[复制链接]
141
bigyonglei 发表于 2012-1-11 13:33:00 | 只看该作者
热烈庆祝小天龙生日快乐!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142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1-14 05:21:00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四回課:


一上來天龍就要拉Vivaldi《A小調協奏曲》第三樂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課上錯的一塌糊塗,有要換把的地方忘了,急急忙忙地改的時候把上下弓也弄反了,還有最後的一段,明明睜著眼睛看譜子,一不留心就拉成前面的一段了。其實這首協奏曲真難搞,有幾處旋律反反复复的,很容易就忘掉到底是在拉哪裡。 不過老師還是不滿意強弱不夠分明,和某些地方的音長了,不夠精神,風格不對。她重頭一句一句地教,有一點不滿意就要反复重練。又說天龍拉琴從不看弓,隨便就把弓一放,也不理弓子離琴馬多遠,音色好不好。她說一句,天龍打一次哈欠,沒專心。其中有一處,她要天龍漸慢,天龍拉了不知多少次都一個勁的忘,搞了十多分鐘才拉對一次,我聽了都煩死了。


最後老師佈置了一首莫扎特的二重奏,還提了一下,如果下星期第三樂章有進步,那麼她還會佈置第二樂章。


本來星期五早上打算一早起來把協奏曲溫一溫,結果起晚了,因為老二昨晚不肯睡覺,一直哭鬧到兩點多,真氣人!想想天龍怎麼這麼乖呢!弄兩個孩子真累,天龍還整天問什麼時候弟弟也學琴呀。每天我陪天龍練琴的時候,弟弟總會跑來搶琴,還說他也要練。以後叫天龍教好了,我絕對沒精力了!

143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1-21 05:04:00 | 只看该作者
摘自《Welcome to the Age of Overparenting》


“我們是在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哈佛大學兒童和家庭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告訴我。 他說:“從歷史上看,父母一直比較注重的是孩子們服從,禮貌,尊重權威等等的素質。歷史上,我們這一代是第一代想成為孩子的朋友的家長。有些家長甚至說希望他們和孩子是“最好的朋友。”他說,今天的家長,與子女關係如此密切,反而削弱了他們的權威和破壞了孩子的正常發展。跟孩子平起平坐,會令孩子無法崇拜家長,和學習並繼承家長的價值觀。當孩子到達青春期時,家長要讓子女獨立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都依賴這種親密的友誼,會變得非常困難。


我們過度地親子是不是使我們的孩子對世界更懼怕和更不願意冒險?舉一個例子,一個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究發現,在遊樂場上,如果父母在場,孩子們的活躍性少了45%,這意味著他們不敢大膽地玩,而這種大膽的玩法其實是心理學家認為正常發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波士頓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Peter Gray解釋說,自由的,非結構化的遊戲,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和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讓他們發揮他們的想像力。但他說,20世紀 50年代以來,美國兒童花在單獨玩的時間一直在穩步下降。他指出馬里蘭大學的Sandra Hofferth的一項研究,發現從 1981年至1997年,六至八歲的美國孩子,從事自由發揮的時間少了25%,而在課堂上的時間多了18%。同時,他們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增加了145%,而花在與父母購物的時間更躍升了168%。Hofferth在2003年更新她的研究,發現自由時間持續下降,學習時間又增加了32%。為什麼會這樣呢?


Gray說:“如果從自然淘汰的觀點來看,自由發揮其實是解決人類最大問題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方法。我們人類的問題就是我們都是又自私又不能離開社會的,我們一方面依賴與他人合作,一方面也在尋找領袖。兒童就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學習這些技巧。


作為家長,他說,關鍵是讓孩子們在他們自己之間玩,而我們要盡量不參與。

144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1-21 05:21:00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四回課:


G小調三個八度音階:拉得很好,音準換把都好,連弓速度也好,琶音差點,不過挺難的,老師還是很高興,給了一堆貼紙,說再回去練一週,下週換。


Vivaldi《A小調協奏曲》第三樂章,跟鋼琴合,這次沒有什麼大錯,可是還是強弱不夠分明,許多地方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還是長了,不夠精神。她在譜子上一再標上哪裡音長了,反反复复地要天龍練習,不知為什麼天龍總是心不在焉,老錯。沒辦法,又打回去練多一個星期。


莫扎特的二重奏#4:挺容易的,老師把強弱標上了,跟天龍合,很好聽的!


Schradieck:第三課#14和#15:說不錯,終於過了。第四課#3和#4:手腕有點僵,經老師指點後,有進步,還得再練一個星期。第五課#1: 過了,新佈置了第#2。


這次回課老師很滿意。我打算以後每天要他自己拉空弦,不看著了。拉得好賴他要自己負責,我要慢慢放手才行。學琴是他自己的事,如果我沒幫他而他能自己拉好,受老師的表揚,這就證明他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他應該會更喜歡小提琴的。我讀過很多子女教育的文章,越來越不相信虎媽式教育能夠培養出真正的興趣和動力。

145
mifi 发表于 2012-1-22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比喻看是否恰当:威权式教育的培养结果,好比涂脂抹粉,好比整容术,虽然可能整出好看的模样,但并不是本身长出的摸样,是强加的,是拔苗助长的,不是自然的。
146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4 05:36:00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四回課:


這個星期主要是練習和彩排下個星期的演奏會。首先跟老師一起合了莫扎特的《波蘭舞曲》二重奏,老師解釋這首曲子的風格,每句要在句尾的長音加重,但是長音不能太長,強弱要更明顯,每段最後要漸慢。老師覺得天龍拉得很好,心情大好,還給了貼紙。


然後拉了Vivaldi《A小調協奏曲》第三樂章,跟鋼琴合,第一次有些錯誤,天龍不能繼續下去,老師說在演奏時如果有錯,一定要若無其事地繼續拉。拉了第二次,沒什麼大錯,只是音色不好。第三次拉時,音色很好,老師糾正他的姿勢時他有點分心,結果有些錯誤。


總的來講,這次天龍準備得很充分,可能太充分了,現在拉得很煩,一拉就走神,一走神就錯,然後就慌,不知道這個星期應該怎麼練。

147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1 04:27:00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四回課:


一開始拉了Vivaldi《A小調協奏曲》第三樂章。這個星期主要就是練這首,天龍總是不能專心到底,大概拉到第三,四行就開始走神,而這首曲子總是重重复复的,一不留神就把前面和後面弄混了,覺得十分不適合小朋友拉,況且這個BAROQUE的風格--句子拖拖拉拉的,旋律不分明--很不好掌握。這個星期練得不好,每天都要反复練還老錯,不是練得不熟,只是容易走神,怎麼辦!在老師家又錯了,而且沒留意弓子,弓子不直,趕速度,結果音色不好,老師在課上要求右手手腕要鬆軟,說他拉得太快了,容易出問題,要慢練。天龍在課上態度不認真,對老師沒禮貌,真讓人生氣!還有就是一旦拉錯了,就慌了,馬上停下來,有時還賴在地上不起來。跟他說過多少次了, 錯了要盡快跟上鋼伴,千萬別停,更萬萬不能賴在地上!


莫扎特的二重奏不錯,老師很滿意。


星期六演出。獨奏曲還要多練,慢練,保證弓子直,音色好,注意不出錯,要是出了錯不慌馬上改,這我就滿意了。


感覺選曲是很重要的。如果曲子風格跟演奏者不和,不管拉得怎樣好都有點怪怪的。小孩子拉巴赫,老人拉帕格尼尼,嬌滴滴的女生拉老柴。。。我媽說,現在鋼琴比賽都喜歡彈現代作品,因為沒人懂,評判也不熟悉,彈錯了也沒人知,彈得難聽觀眾還以為是曲子的風格呢。

148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4 05:09:00 | 只看该作者

 

星期六的學生演奏會(recital)

 

星期五回課以後,挺生氣的,當天晚上回家吃完晚飯就又把Vivaldi協奏曲拉了幾遍,知道天龍的弓子直了,音色好了,沒出錯了,才練完。星期六一早天龍去了溜冰課和空手道課,下午弟弟睡午睡的時候,又慢練了好幾次,覺得他準備得不錯。

 

來到演奏廳,第一個學生已經開始了,我們趕快找地方坐。弟弟(才兩歲)坐不住,要到樓下玩,天龍也說去,於是只有我在聽。這次recital感覺學生們水平很不怎麼樣。記得以前是不能看譜的,這次幾乎所有學生都看譜拉!以前每個學生都要一首獨奏一首二重奏,可是這次大部分學生只拉一個二重奏就完事了。仔細聽聽,發現很多學生音準很有問題,看著譜子都拉錯,接不上。一共有十六個學生參加表演,其中最小的四歲半,才學了幾個月,也拉了《小星星》,《祝你聖誕快樂》等小歌,而老師最得意的幾個學生,Lisa去了Princeton讀大學,Arjun沒來,還有一個印度人,上個月突然得了急性白血病,病發兩天就去世了,才十幾歲的小姑娘,很可惜很可惜!老師還說,她有一個學生患了眼疾,已經開了三次刀,很可能會從此失明。另外一個學生得了癌症,正在進行化療。。。想想這些學生都是非常非常優秀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的,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這麼年輕的時候遭遇這麼大的苦難,令人心酸。也自己反省一下,孩子畢竟是孩子,為了我們父母親的期望而沒有了童年,就算以後有了大成就,童年都是補不回來的!更何況大部分的孩子是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的,如果真的患了病什麼的,那麼我們做父母的心裡會多自責啊!

 

天龍是唯一幾個不用看譜的。我覺得他發揮得挺好的,越拉越快還是我伴奏沒掌握好的問題。

149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4 05:10:0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v/MccmVw2K3Zk/&resourceId=0_04_02_99&autoPlay=true/v.swf
150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4 05:17:00 | 只看该作者
是這樣貼的嗎?

http://www.tudou.com/v/MccmVw2K3Zk/&rpid=91462141&resourceId=91462141_04_05_99/v.swf

151
zh_e_mail 发表于 2012-2-14 07:56:00 | 只看该作者
152
zh_e_mail 发表于 2012-2-14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小天龙拉得真棒,动作规范,拉得认真,郎朗琴声,一下子给我带回孩子小时候的情景。这首维瓦尔第的小协,也算小孩学拉琴,比较重要的一环。记得刚上邓老师那儿,一次老师为了考验他的能力,让他拉这首曲子,是在铃木里的吧,应该是改编过的。记得他拉琴时,邓老师很高兴地跟我们家长说:这首曲子属于三级,他现在的水平也就一级,看他挺聪明,尽量拉好。 天龙好幸福,有这么一个弹钢琴的妈妈,想拉不好琴都不容易呀。母子俩合奏是多么愉快幸福的事。音乐这样熏陶一定很快就有感悟,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令人羡慕。
153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5 04:29:00 | 只看该作者
謝謝zh_e_mail老師幫我貼了。我也在這裡誇一下孩子,能拉成這樣,不容易。在這裡常常看到很多小朋友三歲多就開始學琴,而且還每天練好長時間,很小就很刻苦很懂事。在美國小孩沒有這樣刻苦的,天龍能堅持每天練四五十分鐘琴,已經是少有的了,所以他總會跟他朋友比,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忙啊,都沒時間玩了。天龍的老師Ms Rubin總誇他是最好的學生,這次recital的確發現是如此,她其他的學生估計很少練琴吧,而且都開始的比較晚,在美國一般主張六七歲才開始學,這不是很晚嗎。


最近我媽(她在香港和深圳都有學生)有不少國內的學生準備來國外升學,都是十來歲的初中生,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富二代”之類的,好像也有一些並不富裕,家長還要周圍借錢。我媽說現在國內都流行來美國,英國等地上中學。美國的教育是出名地差,美國人自己也知道,也非常非常擔心以後競爭不過亞洲各國。美國的文化跟中國很不同,強調自我,獨特,出位,鄙視隨大隊的人,他們欣賞敢於挑戰輩份高的人的年輕人(而中國則比較習慣權威性的管制),同時他們看不懂謙虛等等這種中式的美德。這是美國,我個人覺得歐洲大陸文化可能跟中國還相近一點。不是說美國文化有多好多好,只是想說,小孩子在美國學了這些習慣,回到國內恐怕很難適應。

154
zh_e_mail 发表于 2012-2-15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您谈的美国的这些小孩教育,很感兴趣。所谓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我也听说过美国学校对小孩比较哄着玩,像你谈美国人強調自我,獨特,出位,鄙視隨大隊的人,他們欣賞敢於挑戰輩份高的人的年輕人,的确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最近听小孩讲,跟一些在国外的学生接触,他们完全是西方式思维,他也能够理解跟上。谈到教育,这个话题较大,以前去悉尼,看到在草坪上,跟私人教练训练的健身班,就听说,他们往往是通过参加俱乐部,跟人交流。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也有许多从小找私人教练学体育,奥运冠军也是这样培养。国家反而不管。而我们,经常是为了考入学校,努力学习,结果中小学负担很重,教学模式一刀切,题海战术,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考入了学校,就达到目标,大学里学生就懒散,考试作弊,研究生就很舒服,到了博士,那就更是轻松,大家为了文凭,不是有顺口溜,大学毕业掌握word,研究生会matlab,博士是pdf,大家没有学术兴趣,不学无术,反正有一个文凭好听就行。我们是不是太注重那些耀眼的光环,而不太注重你的兴趣,是否与做从事的相吻合。

悉尼音乐学院,就是建在一个缓缓的草地坡上的一个房子而已,好像就是一个办事处那样,当然我没有进去,就是在外面看,比起我们国家的音乐学院,真是寒酸。中央院以前的老琴房楼,每层都有一架斯坦威。每个琴房都有钢琴,现在新大楼,更是豪华。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国家投入那么多,人才到底水平如何?效率很低。

当然,我们琴童学琴,也都是大家的私人行为,家长为此付出了许多精力财力。大家在此也都是讨论,方法,经验。当然搞专业,找到一个出路都是最为关心的话题。

当我们热衷于讨论郎爸、狼爸、虎妈等等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可以借鉴,我想大家也不要忽略,每个家庭,每个人也都存在差异,对人家适用的方法,不一定对我们就合适。那些成功的例子,无论是多么残酷,其实背后也会有许多令人感人的事迹,我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是要融洽,是朋友,至少不是敌对状态。我们说享受过程,虽然空洞,实际上,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那种兴奋感不会持续太久,  与奋斗的过程相比,比竟是很短暂的,人生中,能有一分寄托,我想如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的兴趣,这也应该是很大的收获了。我谈不出什么道理,卢梭在《爱弥儿》里提出了这样理想教育,自然教育,从小陪着爱弥儿,游逛与林间,由小孩对自然的好奇,发问,开始引导。里面充满对孩子的爱,那种耐心,这也是爱的教育。

说一千道一万,学琴的孩子的确也辛苦,孩子小时候的老师,他的女儿自幼学琴,同学每每约玩的时候,她往往会说,去不了,我得练琴。老师说:学琴的孩子没有童年。当然这是一个比喻。还好我的小孩,小时候就呆在家里,自己从来没有出去玩过,都是家长领着,或者跟小伙伴约好。这样的性格也能耐住练琴的辛苦。不过大了,就留不住了,这几天,去了New Heaven。

看LZ小孩拉琴的样子,很有意思,看他好像很委屈,是不是管的有些严,这么小,还是要哄,练琴时间不要过长,可以分成几个时段进行。我不懂音乐,不过假设,如果你每天能抽出5分钟,用钢琴给他试听练耳。10分钟跟他伴奏唱歌,10分钟做。。。。  这样积累下来也是很客观的,寓教于乐。   比如你跟他合,就好像做游戏,不是很有趣吗。回顾小孩学琴的历程,当时我也是那么着急,看着练琴,发现问题和毛病,现在看来是多么好笑,没有效果。假如时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多夸孩子,更加哄着,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严厉管教的结果。

Lz是一个音乐之家,父母都是钢琴教授,在教学上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还有许多音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我想是一个心理沟通。我有一种感觉,有时候,音乐上的进步,不完全在于刻苦,形式上的训练,更是一个头脑,心理的历程,有时候,就是一个点化,不经意间,豁然开朗。有些是要苦练,音乐的感觉是要随缘。

155
bigyonglei 发表于 2012-2-17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小天龙好可爱呀。
156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8 05:21:00 | 只看该作者
是,我也覺得管得有點嚴。其實有個懂音樂的家長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我對他的要求就很高,他總有挫敗感,我先生就不了解。同樣的,天龍學空手道的教練,對他自己的兒子學功夫也很認真嚴格,相反,我們這些對功夫一竅不通的,看天龍打幾手,就覺得非常像模像樣的,彷彿跟李小龍差不多了似的。我要慢慢往後退,要慢慢放手才行,跟他練琴的時候有時心情都比較燥,也常常覺得他怎麼磨磨蹭蹭的,不專心,在浪費時間,結果是我覺得陪他練好累,他覺得自己老是拉不好。昨天在課上,我看見天龍很不專心,就說了他一下,結果老師訓我了。
157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2-18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上個月公司我組裡的一個中國同事走了,在我們公司才做了八個月,還是我推薦進來的。他有十幾二十年的經驗,老闆請他來給的是比較高的級別。臨走時,他跟我說他認為老闆對他不公平,說才來幾個月,對我們公司業務還不熟悉,還沒建立起人脈,老闆卻要求他展示領袖才能,他覺得有點過分。這件事我跟我從前的大老闆提起,他說,中國人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既定的框架裡,他們會做得很好,比誰都好,但是一旦沒有框架,要他們去探索去創造,他們是最最糟糕的。而在西方,這種從無到有的創造能力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沒有Steve Jobs。


想想我自己在公司裡,也是這樣,再繁瑣的事情,只要老闆把每一步怎麼做都交代好,我都能做得完美,而且我是最能吃苦的,美國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老闆都能信任地交給我。可是,如果老闆只是非常籠統地叫我去“找個解決方案”,或者乾脆“自己找點事去領導一下”,我就傻了。


我想到這是不是我們小時候的教育造成的?或是中國的文化根本就是這樣?在學校裡我們注重的是考試成績,所以我們習慣背,習慣重複地做大量的題,在中國的體育和音樂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眼光只放在比賽得獎,所以在訓練方面就是大量的重複的枯燥的練習,這種枯燥是西方人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的。我發現中國人比較不喜歡動腦子,因為從小家長,老師就把以後的路都計劃好了,只需要照著大人定的路線走,就不會錯。上哪間學校,讀哪個專業,以後做什麼工作,都早安排好了,不用自己想,所以也乾脆不想。這樣的好處是,彎路走得少,容易達到目標,可是沒有自己的思想,又怎能有創造力呢?這也是不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中國的小提琴學生技術一流,可是音樂性比較差呢?因為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也不敢表達出來,只能跟著老師,或者模仿別人。是這樣的嗎?

158
CYW 发表于 2012-2-18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LZ和妳先生在教育上會有很大的歧見嗎? 例如三歲開始學琴 通常老外會覺得不可思議吧
159
zh_e_mail 发表于 2012-2-19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天龙女士:谈的中美文化、教育差异,您肯定是有切身体会的。在此我也不想多论孰是孰非了,就像现在美国也有人提倡在对孩子教育上,也要反思,甚至要学习中国的模式。我理想中的方式,感觉自己也不懂,应该是因人而异,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且是快乐成长,教育、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情感,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单纯的技能训练。现在经常听许多家长说,让孩子孩子参加各类文化补习班,包括学习特长,是为了竞争,有一句话经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给孩子带来压力的任何方式,很糟糕,好多有天分的孩子的兴趣给抹杀了。我的小孩刚上大学时,妻的一个好友亲戚孩子,找儿子学琴,儿子说那个小孩学各种班,已经学了钢琴,条件耳里特别好,初学琴音拉的特别准,也非常聪明。可家长就是上面的那种观点,什么都不拉下,都要学,并且不管学的质量,就是那个形式,你只要奔波与各种班就行。儿子能够感觉到那个小孩的气愤,不愉快。这样肯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回到如何培养孩子上,我想没有统一的模式,孩子条件、性情各异。当然最理想的还是培养他们的自信,自觉。我的一个同事,小孩高中在省重点中学的尖子班,各门成绩优异,他为了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自由,亲自找老师不写作业。他的这个孩子考到哈佛。另一个同事孩子,今年被报送上清华,也是在省重点学习,可这个孩子经常是来我们单位,不去上课,我们打乒乓,他也跟着玩。他自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经常在上面研究,他爸也跟中学老师谈好,孩子是可以不去上学的。这个孩子在全国ACM大赛里取得第一,在全世界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用业余时间编了一个飞机厂管理软件。他爸说,从小是拎着一个麻将盒子,找人打麻将,这就是个人兴趣。

教育家们可以讨论教育模式,但无论什么模式,都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培养人,情感,兴趣。就是传统的中国,也会有令人瞩目的大家和学者。包括在美国有那么多的科技人才,有许多是来自大陆的学生。我的一个朋友,他是学机械的,对计算机痴迷,他有一次帮别人代课,上编程语言,他不知所措,怎么讲呀,但他是计算机高手,现在在硅谷工作。他自己说计算机编程水平关键还是感悟。

我想,与其说我们教育模式扼杀我们创造性,到不如现在我们更多的关注一下,我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我们让小孩学琴,到底都是为了啥。当然说实话,别唱高调,谁不想让孩子有很好的发展,出路,和就业呀。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受有钱人的影响,没有钱,就想怎么能尽快发财,不择手段,而不谈个人的兴趣,大家也没有什么专长。学琴也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道具了。我们跟多的谈论,走专业,怎么考上,达到什么水平,不太谈论贝多芬,莫扎特,巴哈音乐风格,听到一首好听的音乐,大家往往也没有什么喜好。最后心中就是泛起这几个字:成功、还是不成功。

160
 楼主| 天龍八部 发表于 2012-3-3 04: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CYW在2012-2-18 13:01:00的发言:
LZ和妳先生在教育上會有很大的歧見嗎? 例如三歲開始學琴 通常老外會覺得不可思議吧

那是一定有的了。我們第一代移民,之所以能在美國站穩腳,難道不是靠那種教育的嗎?比如我四歲開始學鋼琴,小學中學得過很多獎,對我後來能夠出國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從這種教育方式中獲利,所以很自然地以此教育孩子。而我先生就是典型的美國人,家裡沒推過,他也不懂怎樣推,也不明白推有什麼好處。他是本土人的身份給他的優勢,是我們第一代移民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的。我先生讀過兩個碩士課程,都是半途而廢,其中一個只差一門課就能拿碩士學位了,他嫌那門課沒意思學不到東西,就沒讀。這在中國人中是很難想像的,不過想想蓋茲,喬布斯,扎克博等等,不都是半途而廢的嗎?試問有幾個中國家長肯讓孩子這樣呢?我讀碩士的時候,遇到的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聽說我那個專業好找工就馬上轉過來讀,沒幾個真喜歡的,美國功利的人當然也有,不過還是有很大比例的美國人是真心喜歡的。只有是真心喜歡,才能在事業上成功。我心目中的成功不是上哈佛,上清華,而是真正在事業上有成就。我自己也在矽谷大公司做高科技,公司裡也有不少中國人在下面做技術,往上去,中國人就很少了。我自己覺得,中國人是很聰明,當然我們這些九十年代出來的,有幾個笨的?可是感覺上中國人真正喜歡做這個的就比美國人少,做起來就沒那麼積極,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不過現在美國也面臨找工的問題和壓力,很多美國人畢業出來後才發現所讀的專業沒用,反而我們中國人這種功利型的讀書成了好事了。真的很迷茫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1 09:1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