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茨Fritz(Friedrich) Seitz(1848-1918),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与小提琴演奏家,以其所著五首小提琴学生协奏曲最广为人知。塞茨第五协奏曲第1乐章,上音考级三级曲目。 翻看记录,第一次布置作业是7月29日。这老塞,竟然随我们熬了一整个闷热的夏天。如此滴滴答答不绝,令人“挖塞”(沪语,由英语worse演变而来)。遂决定,将之大卸八块,分而食之。 第一刀,连环四刀,切向四个“渐慢符号”。 贪快是多数孩子的天性。有时,我以之作为小宝发“急症”(小提琴方面的)的挡箭牌。这次,在“老塞”这里,行不通了。不能慢下来,肯定过不了关。所以,将急噪的心情也放慢下来。仔细端详这一难关。 乐章中有四个关键的“渐慢”。其中,2个出现在进入“中速的快板”(三连音)之前,1个出现在第2段“中速的快板”(三连音)结束之前,最后1个出现在“急速的快板”(十六分音符)之前。 “想要快,先得慢。”小宝抢着回答:“明白了。就是想要拉得快,先得慢慢练。”但我现在要讲的,是这六字真言的另一层意思----“快,以慢为对比,为映衬。”什么叫对比、映衬?就是“黎明到达之前的黑暗,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寂静,110米栏起跑之前的停顿,拳头全力出击之前的收缩。”费了半晌口舌,小宝才略有所悟。 那四个“渐慢”,应该是疾如闪电之前的闲庭信步。有了这“慢四”之慢,才显得随后“快三”之快。前后合在一起,这才显出动静相宜、快慢相间的节奏感。 第二刀,解牛刀,将“快牛”分解拆零,细嚼慢咽。这头容易疯狂的快牛,即指“急速的快板”(十六分音符)部分。 疯牛病因有二。一是所有的音符都滚在一起,而且如高山落石越滚越快,如大河滔滔不绝于耳,让人觉得不仅无法“插一杠、立一足”,甚至于连喘气的空隙都寻不到。如此急速,一旦错一个音符、有一点趔趄,之后所有的声音,必然因此乱成一锅胡粥。即便,偶尔地,顺利拉过,听到最后,也会产生一种窒息感。 如何才能让脱缰的野马“不再脱缰”?断开了成组地拉。快板部分共八行,每天“切”2行(按乐句划分,基本保持在2行的长度)。把每天的“2行小菜”,再切成丁。丁(组)是基本单位,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四丁(组)成一节。四节成一句。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将肉丁滚熟了,再按节、按句串起来,最后成形的是芬香扑鼻的羊肉串。 二,注意弓段的分配。快板之中的连分弓很多,小宝经常将(2个十六分)连弓的弓段用在(1个十六分)分弓上,造成右手紧张、跟不上趟。因此,慢拉,将音符拉长,让他注意、体会连分弓所处的不同弓段,直到生出感觉、形成习惯。 前二刀,针对的是节奏,也是主症状。这第三刀,像手术刀,专门治疗极个别的音准不足。有2个临时的还原Do与Fa,小宝经常搞错。强化训练一阵,迅疾搞掂。 每天10到15分钟的“挖”塞,一星期下来,满眼的豆芽不再让人头晕,充耳的音符不再混乱无章。细聆之下,居然也有几分起伏、顿挫之感。 以庄言宣告:提“弓”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以沪言戏话:由乱七八糟的小阿糊,变得有点腔式了...... (写于2008/9/21,改于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