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第一百零九课。 人还在外地,已经来了上课的通知。联络之下,发现老师也在外地演出呢。老师周六回沪,我们周日抵达。最后定于19日(周一)下午上节前的最后一课。 考试一结束,自12日起,我们就在外晃悠,儿子一个星期没摸琴了,怎么回课呢?但老师上课后的第二天就要北归,节后(2月初)才能回来。无法延后。只能勉强上了。 拉了三部分内容:赫里美利音阶、沃尔法特第38练习曲(上半曲)、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3章”(第2页)。换把音阶及琶音练习都是复习旧课,后两个却是新内容,只练了三次(外出前1次、回家后2次) ,原本是不敢滥竽充数的。但是,亏得我们还留了一手----练习曲与乐曲的谱子我们随身带了,而且背了。 七天的路程中,有众多的空隙可以背谱。每天读几行、背几行,也非难事。况且,还有特别的奖励,即完成每天的背谱作业之后,才可以完“小P”(PSP)。的确,游戏的威力很强很暴力。 背谱,没想象中那么枯燥,尤其是古典曲。比如这首维瓦尔第的“A小调协奏曲第3乐章”。 刚开始读背,众多的“十六分”纷乱如麻,令小宝心急如焚,“怎么有那么多小音符啊!得背到什么时候呀!”(潜台词就是----我什么时候才能打小P)。不过,孩子的即兴记忆力还是不错的。没五分钟就宣称“背出来了”,接着央求着立刻验收。验收当然需要,但不能马上就来,让这小子玩半小时,然后再来验收。结果么,如我所料,那些小蝌蚪要么不见了,要么乱做一团。如是者二三,小宝急哭了!求救了! 事实证明了死记硬背的拙劣与无效。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分析谱子,找寻其中的规律(韵律、旋律)。思考之后,收获颇丰。是的,在密密麻麻绵长不断的音符中,确实有规律。比如某种音型的反复。反复,有时是原封不动的,有时是连续的上行或下行。一个小发现,解决了大问题。要牢记的是音型,随后跟着的一串“旋律的尾巴”是可推算的。我甚至让小宝来“猜谱”--知道一个音型,按下行规律,唱出下一段的旋律。很有趣,就像数学课上的“找规律填数字”游戏。 能带着思考去背,才能从纷繁的表象中看出脉络,找出简单。在到家之前,小宝将谱子背完了。因为背了,所以过了。不是勉强过了,是基本合格。略超预期。 原来,纸上也可以弹琴。 寒假作业: 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第七首,1~5行G弦练习; 舍夫契克换把练习,复习第一至第六首,新增第七首; 赫里美利音阶,复习换把音阶及琶音练习;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8、39首; 铃木4,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3章”(全曲);维瓦尔第“G小调协奏曲”。 (写于2009年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