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5日,第一百拾柒课。 舍夫契克换把练习、音阶及琶音、开赛第27号练习曲、新春乐,该拉的都拉了,该交的都交了。小毛病不多,如果再多练一些时间,应该可以改掉。 虽然回了课,但没有欣喜。孩子最近的停滞状态,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停滞本身不可怕,动与静就是一对相互转化的兄弟,只怕摸黑找不着门,不知如何是好。这才真的可怕。再次梳理课堂的内容,发觉老师在这几节课中谈得最多的,还是“右手与节奏”。回家之后,与小宝共同探讨,取得一些共识。 关于稳定的节奏,在这上面,小宝是“太自由了”。在练习中,需要严格地执行节奏,不需要随意地处理节奏。中国传统的音乐是按五声音阶组织的,在节奏上,中国人先天不足。老师曾经肯定过的辅助教具,惟有节拍器。下一步,该考虑淘汰敲木鱼式的人工节拍,代之以机械节拍。 其次,在影响节奏的因素中,更关键的恐怕是心态。不耐烦的心态足以致命。课上,老师问了:“我都不急,你急什么?”当时,小宝拉完舍夫契克换把2号,进入3号换把练习,弓速明显加快了。这种情况也非首次出现。前几次课上也是如此,拉完了前一首换把曲,进入第二首,速度会“不自然”地加快。刚出现时,老师大概以为只是熟练程度所致。拉熟了是会不自然地加快(这个“不自然”也绝对应该纠正)。反复多次之后,老师严厉指出:“这涉及的是心态,一种急于完成任务的心态。不要以为拉过了、拉完了、交课了,就算拉好了。只想着早点拉完,早点下课,这样永远无法进步!” 此言不差,甚至一针见血。刺向的不只是孩子的浮躁,还包括家长的心急。虽然,私下里,小宝争辩道:急是因为,我是急性子,老师是慢性子。但性格只是一方面,比速度、拼进度却是问题的核心。站在门外,琴之好坏分明若雾里看花,惟以学习内容之多寡、业余考级之高下去欺世或自欺。填塞些许膨胀的私心。 其实,老师说得更直白:“小提琴,总共才2-3本音阶书、200多首练习曲,12首有名的协奏曲。练小提琴的,哪一个没有拉过?都拉完了,可是,能成为小提琴家的又有几个?”练完,讲的是一个数量。练好,说的是一种质量。即便只走业务之路,可业余的旗帜总不能只瓢于门外。此等欺世仅博取最廉价的掌声,此等自欺唯以噪娱耳。还是回到老师的原话,“要对拉的每一个音负责!”负责任,这是小宝能听得懂的话。无论懂了多少,看到他诚恳地点头,已让人欣慰。 “你只要对它有要求,它就能做到、做好。”这句话也适合他的右手。关于左(左手技能)强右(右手技能)弱的事,我已说过多次。半年多来,对右手的改造一直没有停。但现在看来,仍然不够。从技术上分析,问题有二:一是运弓的发力,或太松而音虚(有脱空点),或太紧而音躁。运弓的主发力点在肘部,它带动大小臂整体的运动。而小宝以手腕发力为主。手腕发力是高级技巧,运用不好,必有“多余动作”。因此老师下了禁止令--“现阶段禁止使用”。 二是运弓平面的问题。这是最近的新发现。换弦就是换运弓平面。仔细观察小宝的右手,音符上行,平面下降,这个过程没毛病。反之,音符下行,平面上升,这个过程就不明显了,或者说是时断时续。有时,他直接通过调整手腕来换弦。即运弓平面没换,直接扬起整个手掌(相对的就是手腕的下陷)。这又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技巧。如果这种上扬历时很短,旋即得以复原,危害或许不大,糟糕的是,其手腕的下陷往往持续很久,严重影响发音。因此,老师也下了禁止令--不许通过手腕来换弦。 目光聚焦于右手的手腕。我这个监督的位置,从现在起,也要从小宝的左边搬到右边。我来紧盯右手,小宝多想到右手。相信,有要求了,就一定会变好。 老师又有出访演出,连续两周无法上课,布置的作业量够拉三个星期了。 作业: 舍夫契克左手练习,第7首,A弦上的手指练习4行; 舍夫契克换把练习,复习第3、第4首; 复习G大调、g小调、A大调、a 小调音阶及琶音; 开赛练习曲,第30号,关于三连音的练习; 塞茨“第一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 (写于2009/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