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第一百零三课。特殊的一课。 开课了。老师的一句话令我们一震。他说:“明年考级吧!” 作为业余学琴,考级是必经之路。虽然也见过有学生为考级专门来他这儿特训,虽然他的学生也有考过级的,但我们并没有向老师提过任何考级的要求。老师曾表述过类似“初级的没必要考”、“考个二、三次就够了”的意思。这也暗合我意。这次老师主动提出考级,也算一个惊喜。 老师说,明年去考个5、6级。考前花1、2个月准备一下。过5级,没问题。过6级,需努力。这样,对整个日常的学习进程不会有大的影响。如此安排,我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论及考级,小宝练起琴来似乎又添了一份动力。是动力还是压力,还得看怎么调节了。 第二个特殊的,就是一整堂课只练了右手。儿子先拉了“左手练习”,之后还拉了“赫氏音阶”,但老师盯着的“只是右手”。依稀又回到了“改造右手”的时刻。离上一次的改造大概才4、5个月吧,现在又要重头再来!? 沃式练习曲拉完了半本(1号-35号),铃木拉到4册,都是4级考级曲目;赫氏音阶也拉完半本,拉到7把,已进入中级门槛;舍氏换把拉了前6首。老师说,后二本书已经不能再往后拉了(后面的难度太高了)。总之,对左手的进度,老师挺满意的。然而,对其右手的状况,老师的评价是:左右手不相陪,右手要跟上。关键点在右手的运弓还不能使琴弦“充分地振动”。充分的振动,是目前对右手的评判标准。 要得到充分的振动,涉及(或者说需要改造)两点。一是手势,二是发力。关于发力,上一堂课讲了“第一发力点”,目前能确保发力点的准确、稳定即可。所谓稳定,就是不加力、不减力,让音量尽量保持一致。说是力无增减,其实,要在听感上觉得音量是一致的,那么在弓的两头用力就必然是不一样的。老师不说破,是因为他相信,孩子的直感要比其理性强大很多。有些东西会越说越糊涂的。 关于基本手势,重点在两头--弓尖与弓根。 在弓尖,首先需确保弓杆不向内(身体)倾斜,可以略向外倾。对于弓杆倾斜,目前的要求是让弓毛与琴弦尽量保持最大限度的接触面,换言之,就是弓杆不倾斜。因为所谓倾斜,即弓毛与琴弦接触面的大小,与发音(音色)有关,而如何表现各种音色,当前不做要求。未来的要求,于未来再言。弓毛接触多了,容易振动充分。其次,中指、无名指不要离开弓杆,要始终“包(抱)住”弓杆。运弓到弓尖,这二指最易离杆。离开之后,又容易忘记“回家”(回到弓杆)。后果一,弓杆易内倾。后果二,产生握弓手指“顺杆爬”的现象。“包(抱)住”弓杆,整个右手型就能始终处于弓杆上方。处于弓杆上方,运弓发力才有充裕的空间,才会游刃有余。再次,拉到弓尖时,手臂不要先沉下去,应该是越往弓尖,越是有右手向上抬的感觉。实际上是保持运弓平面的问题。小宝经常是还没拉到弓尖,运弓平面就先沉下去了。 在弓跟,问题看似最明显。关键在保持运弓的直。虽然在弓尖也存在这样的毛病,然一提醒、一注意,即刻能改,但要在弓跟还能保持住“直”,首先得注意基本手势--到弓尖往外推,到弓跟往内收。“往外推”比较简单,“往内收”时注意二点。一,是以手指带动手腕、手臂自然提升。特别注意,是以手指带动,而非以手腕为主。如果以手腕为主发力点,往往形成拱手腕、吊手腕的错误。二,到弓杆手势自然提升时,不要出现“提弓”的动作,“只有横向拉弓的力,不要有向上提起弓子的力”。 此外,另有一个仍需特别关注,即运弓平面。老师还发现小宝有“借手腕换弦”的现象:换弦时运弓平面没有换到位,拉到高音了,往往手腕一沉就到E弦了,这时很可能运弓平面仅“换了半个”。或许与天冷有关,因为之前可没这个毛病。穿多了懒得动耶。必须“换弦换平面” 一小时过得真慢。细细抠,满目疮痍。一小时过得真快。弓子在两头反复走走,一课就结束了。 回家作业,多拉空弦。老师最后的话,可为安慰:“这次(右手)改完以后,可管上三四年,不用再动了。”原来如此。 (写于2008/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