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原创]短指小宝学琴记

[复制链接]
561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1-23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11月23日,第一百零二课。

以前回课,总是从“赫式音阶”开始;最近,“舍式左手”排在了前面。不仅是回课,日常练琴中,这个左手练习也已成了开始曲。究其原由,因为简单,所以“挺适合热身的”。

内容看似简单,但按不同的质量标准,会有不同的结论。目前的左手要求,一是颗粒性,手指要有弹性,初级表述为--时值在八分音符以上(含八分音符)的,手指要“敲下来”。二是均匀性,四个手指的力度要均匀,说穿了就是3/4指不能弱。三,练左手的同时练右手。这几堂课上,老师反复强调、关注着小宝的右手。这次也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调整着小宝的右手。感觉又一次进入“右手调整的阶段”了。

右手问题:1、要自上而下地握弓,不要“捏弓”。儿子的手腕甚至手心有点塌,这样就容易变成手指捏着弓。必须保持住“自上而下”的姿势。2、换弦就是(运弓)换平面。换平面是整个右手一起换,小宝大臂有点懒了(也要冬眠?),换得不充分,这也是造成“手腕塌”的一大诱因。3、下弓开弓时的甩弓习惯必须“砍掉”。

老师发现,小宝右手的第一发力点经常落在“手腕”。力从手腕,到手指,再传到弓上,这是“间接”发力,力就容易虚。当发觉力虚了,由于手腕用力难以有分寸,容易过度发力,造成压弓,这样“力也就死了”。死了,就是没有弹性,没有活力,无法变化。发力即发音,力死了,音也就死了。

“手指才是第一发力点,手腕、手臂随之被带动。”老师做了一个小游戏:老师用手拉住小宝的弓根,然后让他上下运弓;小宝运足了气力,弓子纹丝不动。老师说,这个时候,你一定是手指发力,这个才是正确的发力点。务必记住正确的发力感觉。

赫里美利换把音阶及琶音,音阶不错,到了琶音就“不干脆”,蔫蔫呼呼,不能一次换到位。距离感是需要反复操练记忆的。直接换到高把位是挺不容易的。

沃尔法特练习曲,拉了第34及35首的上半曲,音准略有瑕疵,但已经好得出乎意料了。对3把位的熟练程度有显著提高。

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连起来拉了一通,音准(还原Fa与#Do)与节奏(过度段的十六分音型)都有问题。小宝说,练习时放慢练了,回课时太快了,节奏赶不上,就乱了。的确,练习乐曲的时间不足。

小宝对自己回课的总体评价--“良好”。

作业:

赫里美利音阶,除了上周的6条,新增1-3-5-7换把音阶及1-3-4换把琶音练习2条;

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第五首A弦三连音练习第8-12行;

舍夫契克换把练习,复习1-5首换把练习曲(同上周);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5首(全曲);

铃木4,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同上周)。

(写于2008/11/23)

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现在却有人叫我天才?!——萨拉萨蒂
562
jacob19730224 发表于 2008-11-25 17: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8-11-23 23:31:00的发言:

老师发现,小宝右手的第一发力点经常落在“手腕”。力从手腕,到手指,再传到弓上,这是“间接”发力,力就容易虚。当发觉力虚了,由于手腕用力难以有分寸,容易过度发力,造成压弓,这样“力也就死了”。死了,就是没有弹性,没有活力,无法变化。发力即发音,力死了,音也就死了。

就是,其实运弓很简单,直接“拉”,小臂拉,手腕跟着走,放松就可以了

反正不自然就不正确。

大盘假摔好几天,非得摔得鼻青脸肿的,早知道这样,这几天我可以作波段了:(

563
meijianxiu 发表于 2008-11-25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趣的笔记!!!
564
jinghan_01 发表于 2008-11-26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
565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8 12:47:0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11月30日,第一百零三课。特殊的一课。

开课了。老师的一句话令我们一震。他说:“明年考级吧!”

作为业余学琴,考级是必经之路。虽然也见过有学生为考级专门来他这儿特训,虽然他的学生也有考过级的,但我们并没有向老师提过任何考级的要求。老师曾表述过类似“初级的没必要考”、“考个二、三次就够了”的意思。这也暗合我意。这次老师主动提出考级,也算一个惊喜。

老师说,明年去考个5、6级。考前花1、2个月准备一下。过5级,没问题。过6级,需努力。这样,对整个日常的学习进程不会有大的影响。如此安排,我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论及考级,小宝练起琴来似乎又添了一份动力。是动力还是压力,还得看怎么调节了。

第二个特殊的,就是一整堂课只练了右手。儿子先拉了“左手练习”,之后还拉了“赫氏音阶”,但老师盯着的“只是右手”。依稀又回到了“改造右手”的时刻。离上一次的改造大概才4、5个月吧,现在又要重头再来!?

沃式练习曲拉完了半本(1号-35号),铃木拉到4册,都是4级考级曲目;赫氏音阶也拉完半本,拉到7把,已进入中级门槛;舍氏换把拉了前6首。老师说,后二本书已经不能再往后拉了(后面的难度太高了)。总之,对左手的进度,老师挺满意的。然而,对其右手的状况,老师的评价是:左右手不相陪,右手要跟上。关键点在右手的运弓还不能使琴弦“充分地振动”。充分的振动,是目前对右手的评判标准。

要得到充分的振动,涉及(或者说需要改造)两点。一是手势,二是发力。关于发力,上一堂课讲了“第一发力点”,目前能确保发力点的准确、稳定即可。所谓稳定,就是不加力、不减力,让音量尽量保持一致。说是力无增减,其实,要在听感上觉得音量是一致的,那么在弓的两头用力就必然是不一样的。老师不说破,是因为他相信,孩子的直感要比其理性强大很多。有些东西会越说越糊涂的。

关于基本手势,重点在两头--弓尖与弓根。

在弓尖,首先需确保弓杆不向内(身体)倾斜,可以略向外倾。对于弓杆倾斜,目前的要求是让弓毛与琴弦尽量保持最大限度的接触面,换言之,就是弓杆不倾斜。因为所谓倾斜,即弓毛与琴弦接触面的大小,与发音(音色)有关,而如何表现各种音色,当前不做要求。未来的要求,于未来再言。弓毛接触多了,容易振动充分。其次,中指、无名指不要离开弓杆,要始终“包(抱)住”弓杆。运弓到弓尖,这二指最易离杆。离开之后,又容易忘记“回家”(回到弓杆)。后果一,弓杆易内倾。后果二,产生握弓手指“顺杆爬”的现象。“包(抱)住”弓杆,整个右手型就能始终处于弓杆上方。处于弓杆上方,运弓发力才有充裕的空间,才会游刃有余。再次,拉到弓尖时,手臂不要先沉下去,应该是越往弓尖,越是有右手向上抬的感觉。实际上是保持运弓平面的问题。小宝经常是还没拉到弓尖,运弓平面就先沉下去了。

在弓跟,问题看似最明显。关键在保持运弓的直。虽然在弓尖也存在这样的毛病,然一提醒、一注意,即刻能改,但要在弓跟还能保持住“直”,首先得注意基本手势--到弓尖往外推,到弓跟往内收。“往外推”比较简单,“往内收”时注意二点。一,是以手指带动手腕、手臂自然提升。特别注意,是以手指带动,而非以手腕为主。如果以手腕为主发力点,往往形成拱手腕、吊手腕的错误。二,到弓杆手势自然提升时,不要出现“提弓”的动作,“只有横向拉弓的力,不要有向上提起弓子的力”。

此外,另有一个仍需特别关注,即运弓平面。老师还发现小宝有“借手腕换弦”的现象:换弦时运弓平面没有换到位,拉到高音了,往往手腕一沉就到E弦了,这时很可能运弓平面仅“换了半个”。或许与天冷有关,因为之前可没这个毛病。穿多了懒得动耶。必须“换弦换平面”

一小时过得真慢。细细抠,满目疮痍。一小时过得真快。弓子在两头反复走走,一课就结束了。

回家作业,多拉空弦。老师最后的话,可为安慰:“这次(右手)改完以后,可管上三四年,不用再动了。”原来如此。

(写于2008/12/1)

566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8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12月7日,第一百零四课。

右手的“手术”,实施了一周。按老师的“圣旨”,多拉空弦。尽为空弦也枯燥,故加上“左手练习”与“赫氏音阶”,然形左实右,右手才是焦点。

手术初见成效。“发音有改善”,老师说。弓根手势好了很多,在慢速时(握弓的手)能基本保持站立。手腕主动的情况,基本消失了,代之以手指的横向拉动的力量。运弓平面的切换还是弱点。总之,所提的各项技术要求仍需巩固、细化。

亏了没有只拉空弦--昨晚将上周作业重拉了一回,否则回课要成“大糟糕”了。老师竟让他拉起上周的作业了。

“左手练习”,很熟。因为这也是练空弦的素材。

“赫氏音阶”,空弦也练过,一弓八个音也练了,但老师却要听慢弓--一弓一音地拉。也是形左实右的招数。问题不大,就是换把前的音略微有点急促。这个音要显得足、显得饱满,换把的感觉才会好,才会少(换把的)痕迹。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5首,连续的三连音有逐快的迹象。要从容,不仅顿弓要从容,三连音也要从容。在这里,三连音要有“挤入之感”----在连续的顿弓中将连续的三连音“挤进去”。

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快板部分(十六分加分连弓)节奏竟然不错,但后十六分节奏却有点瘸----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又拉短了。“用节拍器吧!”老师建议。

作业:

空弦练习,满弓长音,注意上到弓跟;

赫里美利音阶,除了上上周的8条,新增g小调1-3-6换把音阶及1-3换把琶音练习2条;

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第五首E弦三连音练习6行、G弦三连音练习6行(重点);

舍夫契克换把练习,暂停不练;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5首(同上周)、第36首(上半曲);

铃木4,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同上周)。

(写于2008/12/8)

567
我们俩 发表于 2008-12-12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章每一篇都要细细看,技术难点好多啊。:)

请问你说的“中指、无名指不要离开弓杆,要始终“包(抱)住”弓杆。”是什么意思?这两根手指是不是快碰到弓上的白点了?

祝小宝进步。

568
jacob19730224 发表于 2008-12-14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弓是握在手里面的,不是抓在手指上的
569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15 23:40:0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12月13日,第一百零五课。

回课情况不好。右手“糙声依旧”。上周,是略有改善;本周,则原地踏步。开弓的音质还行,过不了多久,“粗糙”的声音又开始冒泡。需要稳定、和谐的琴声。先是一弓的稳定,次则一回合(上下一弓)的稳定,再是始终如一的稳定。

关于一弓,难在弓根与弓尖。手势手型暂且过关。说暂且,是因为对他能否将这“暂且正确”的动作保持到底,实无把握。至少,眼前的缺陷在于运弓力量的平衡,即如何保持弓子在弓根与弓尖音量的一致。至少,在慢拉的时候,在全神贯注于右手的时候,能达到基本一致。速度一快起来,就有顾此失彼之虞。

关于一回合,主要在弓速的控制,下弓快于上弓,尤其在下弓的瞬间,将老师的评价换上江湖说法,“但见说时迟那时快,就那么一砍”,大半个弓段没了。没了充裕的空间,后面的音符只能挤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自然显得局促。这一砍,与弓根发力也脱不了干系。

至于始终如一的稳定,暂且不抱希望。或许与体力也有关系吧。

课上,老师反复讲解、示范着右手的发力,但儿子似乎无法理解。过程却似有趣。老师把自己的手放在小宝肩上,令其感受老师的发力。接着,又让小宝按着技术要领,模仿老师的动作右手发力。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传授内功心法?小宝专注而懵懂,小手落在老师修长的手上。老师时而说“对了”,时而又是“不对”。这不成了“段跑跑”的时射时不射的“六脉神剑”了嘛!?

小宝呀,何时能悟得!

作业:

赫里美利音阶,10条(同上周),结合长弓的右手练习,注意上到弓跟;

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第六首,E弦练习1~3行;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6首(全曲);

铃木4,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同上周)。

(写于2008/12/13)

570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15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jacob19730224在2008-12-14 13:20:00的发言: 弓是握在手里面的,不是抓在手指上的
其实,小宝的动作模仿能力还是很差的.握有好,抓也吧,理论上解释不清(对小孩),就是模仿.尤其首次模仿,模准了似不费吹灰之力.第一次不准,再怎么着都难~~
571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16 00: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我们俩在2008-12-12 10:46:00的发言:

你的文章每一篇都要细细看,技术难点好多啊。:)

请问你说的“中指、无名指不要离开弓杆,要始终“包(抱)住”弓杆。”是什么意思?这两根手指是不是快碰到弓上的白点了?

祝小宝进步。

用文字说动作,总是有偏差的,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外行.

抱,基本上就是你所理解的"两根手指几乎碰上白点".我所理解的小宝老师的要求是:一,所有手指都不要离开弓.因为运弓的力(整个手臂的力)要靠所有的手指来传达到弓子上.如果有任何一个手指离开,这力的传递就会变弱\变得不平衡.除非你已达到专业水准,需要专业表达.

二,如果中指/无名指离开弓杆,容易导致弓杆向身体方向的倾斜.

三,如果中指/无名指能始终抱住弓杆,而弓杆倾斜方向又是正确的,那你将保持自己的整个运弓动作或着说是运弓平面都在弓杆之上.在这样的位置,运弓之力才能最顺畅.

572
初到貴境 发表于 2008-12-16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573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25 01:09:0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12月21日,第一百零六课。

冬至,阴天,爆冷。

回课前自信满满。因为答应了他,一旦功课交得好,给买个爆丸。早晨,掉了一个“加仑炎龙”,小宝郁闷至极。

课上的琴声比较稳定,没有大的起伏,包括在老师指出错误的时候。过往,常常是生了“错一兄”(错了一处),“错五、错六”等一般“超错游击队”不请自来,弄得错哥们满营、心态巨坏,非断然截止无可扭转。现在是,有了“错一兄”最多也就拖着“错二、错三”。错误超生率显著下降。如果能坚持“只生一个”,实乃一大进步。

问题也是老的多。换把音阶中,又出现换把前音长度不足。三番五次的喊停,重新来过。终于得以纠正。

左手技巧中拉长弓,又是右手没有上足弓根。得上足了弓根,才有充足的弓段。也只有上到弓根,才能知道右手是否站在弓杆上了,才能提醒自己的右手--站直喽,别趴下!右手的另一问题是弓段分配不均。开弓偏快,弓速不稳定,自然形成分配不公。多顾及些右手,这些现象就如退潮般隐没。一旦左手任务重了,问题又会浮现。由此可见,弓弦关系难割裂,左右兼顾才是真。

练习曲第36首,拉得好似不错,老师却让再拉一次。有点意外,有点莫名。

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上次是“后十六分”拉快了(主要是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这次是“连续的十六分”拉快了(主要是六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中最后两个音符)。尾巴总是容易被忽略。而这种忽略往往是节奏上的致命伤。不改,要坏大事。

看得出,小宝拉得真努力。尤其在看到M小姐前来候课。课已进入尾声,M前来报道。M比小宝大5个月,学琴却早一年,按资历实为学姐。小宝见到她总是很兴奋的。这兴奋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同龄、同道者相近的亲切感,二是同道相争的成就感。与学姐比,他总有些自鸣得意,因为论琴上的功力,不仅毫不逊色,甚至可说后来居上。故,每每见之,琴声总格外响亮。

小宝下课,该轮着M上场了。M一来就横躺在沙发上假寐,这会儿爬起来了。伸个懒腰,开始热身。热身也就罢了,偏偏用广播操作为热身操。这下热出火来了。但见小宝将琴往我身胸前一塞,迅速排到M的身前,一同喊起:“第三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两小同室操戈,留下三个大人(宝爸、M爸和老师)目瞪口呆。不仅是瞠目,还有傻笑。瞧见老师的笑脸,才记起该干嘛了。M爸连喊“该上课了!”宝爸催着叫“该走了!”见两小置若罔闻,该动手时就动手。宝爸拽、M爸推,总算将小宝赶到门外。余下纯真的笑声在门之内外呼应。

出了大门,小宝还笑着说:“只要一遇到M,我们两个就很会搞的。”是的,是很会来事儿的。上一回,两个人就撅着屁股,趴在老师的床前,一起玩拼图(彩色的塑料泡沫拼图板)。一边玩,一边说“谁叫老师家有这么可爱的拼图呀!”也真是,这么冷的天还不收起。

走了没几步,宝就问“表现怎样?”听我说是“一般般”,立刻收起了笑。看着宝略鼓的脸颊,像生了两个爆丸。顿时明了他的心意。或许,在结束之前那慷慨激扬的琴声中,除了较劲儿,蕴涵更多的是爆丸的威力。难拂其意,临街小店寻得爆丸一枚,名“冰龙雷根”。威力最强大的“加仑炎龙”只有到老师(班主任)那里去争取了。已经与老师约定了,期末考得好,就能得到它。

作业:

赫里美利音阶,1-3、1-4换把音阶及琶音练习2条;

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第六首,4~6行A弦练习;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6首(同上周);

铃木4,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同上周);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3章”(第一页)。

(写于2008/12/24)

574
宝珠 发表于 2008-12-26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小宝加油啊!
575
我们俩 发表于 2008-12-26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详细回复,很喜欢。提前祝大人小孩儿新年快乐!
576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30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同祝!!
577
 楼主| 柳思成音 发表于 2008-12-30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12月28日,第一百零七课。

阴雨中,刚下车,恰巧与老师打个照面。老师才排练结束,也正往家里赶呢。不亲不聚头嘛!小宝的笑意于细雨中绽放。

关于左手,要加强颗粒感。具体做法就是,拉4/8分音符时要让手指“敲起来”。3/4指的敲击力量还要加强,以使四指的声音显得均衡。让整个手型再舒展些,1指略微“后仰”,4指略微“前伸”,整体的感觉需保持住。3把位的音准还不错。拉到“A小调协奏曲第3章”的时候,我们没有按教材的标注使用2把位。“按书本上的来!”老师这样要求。最后,讲了一个自然泛音的拉法。

关于右手,改进是明显的,起伏很大的现象基本消除了。运弓比较稳。继续注意两点:一弓段分配,二上到弓根。若能做到“前者均匀、后者到位”,则右手才算阶段性过关。

作业:

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第六首,7~9行D弦练习;

赫里美利音阶,C小调换把音阶及琶音练习2条;

沃尔法特练习曲,第37首;

铃木4,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1章”(同上周);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第3章”(同上周)。

(写于2008/12/29)

578
音乐之声 发表于 2008-12-30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579
jacob19730224 发表于 2008-12-30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8-12-30 12:19:00的发言:

2008年12月28日,第一百零七课。

阴雨中,刚下车,恰巧与老师打个照面。老师才排练结束,也正往家里赶呢。不亲不聚头嘛!小宝的笑意于细雨中绽放。

关于左手,要加强颗粒感。具体做法就是,拉4/8分音符时要让手指“敲起来”。3/4指的敲击力量还要加强,以使四指的声音显得均衡。让整个手型再舒展些,1指略微“后仰”,4指略微“前伸”,整体的感觉需保持住。3把位的音准还不错。拉到“A小调协奏曲第3章”的时候,我们没有按教材的标注使用2把位。“按书本上的来!”老师这样要求。最后,讲了一个自然泛音的拉法。

落指要打下去,抬指要左手拨弦那样抬起来
580
foozle 发表于 2008-12-31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7 10:4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