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原创]六年一剑试锋芒

[复制链接]
121
三笑春风 发表于 2007-11-12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亚马逊鳄鱼在2007-11-12 8:02:00的发言:

我说的是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当然也有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家长不陪读有很大的风险,我爱人同学的姐姐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农村的,上附中4年花去了20多万,家里原来也算上是好户的,后来都快家徒四壁了。更要命的是染上了比吃比穿的毛病。还有一个家是沈阳的比较困难,在附中上了两年,孩子竟然有了你们没人家有钱,我没有好琴、没有好衣服,你们生我干什么?我后院一个孩子在中央民族大学上附中,孩子不努力家长每次都气得半死,四年前论水平她在我女儿之上,现在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的了。

上附中一般来说必须有家长陪着,这样可以监督孩子,不然每天要练习4个甚至6个小时以上,孩子很少有这种自觉性的。不信你数数那些成功的孩子,有几个家长没陪读的?我知道的陈曦、郎朗、黄楚芳、唐韵、顾文蕾等等吧,都是有家长陪读的。另外他们说是上附中,实际上老师都是教授级的啊,根本不是一般的附中老师,你注意这一点了吗?

中国家长的陪读,已经处于畸形和变态的程度,这个不是正常现象.

可能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陪读对成功的重要性,但丝毫不能表明,陪读就是合理和科学的.

一些不陪读的,似乎在开始的时候走点弯路,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并不是坏事情.

人,尤其是男孩子,如果经过一个变坏,然后再变好的过程,这孩子就成熟了,潜力更大.

您里面提到顾,虽然名气很大,她父母还出了本书,但我不太认可她,拉得很一般,那本书有一点参考价值,但写得太差,这么好的题材,写成那样,还不如不写.

当你在家里练习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当你出现在舞台上时,你应当是你最大的崇拜者。——布舍里
122
从头开始 发表于 2007-11-12 16: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笑春风在2007-11-12 15:11:00的发言: . 你说的也太恐怖了,有不陪的,学得不错,孩子也不错,也有陪读的,孩子照样废了.
当然也有象您说的那样的孩子,家教好,自身约束力强,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学校好些都是大染缸.攀比很严重,我们这的学校很多这样的.我的孩子自制力很差,我很不放心.假如将来考到那,我会陪读的.成天光练琴了,什麽都替孩子做了,所以儿子的自立能力差,这也是我失败的地方.一家之言,勿怪.
123
三笑春风 发表于 2007-11-12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从头开始在2007-11-12 16:04:00的发言: . 当然也有象您说的那样的孩子,家教好,自身约束力强,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学校好些都是大染缸.攀比很严重,我们这的学校很多这样的.我的孩子自制力很差,我很不放心.假如将来考到那,我会陪读的.成天光练琴了,什麽都替孩子做了,所以儿子的自立能力差,这也是我失败的地方.一家之言,勿怪.

老兄见外了,三笑说话比较直接.

都是琴童家长,心情都可以理解.因为看到很多陪读的家长,在北京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也在尽我的能力帮助一些朋友.

这些家长都很伟大,很无私,这点我是十分钦佩的,我不敢设想我自己的孩子如果到外地去读书,也就是假如我不在北京,要我们这样做,我扪心自问,我做不到.

所以,凡是外地考到北京来的家长和孩子,我都佩服.

124
亚马逊鳄鱼 发表于 2007-11-13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没有争论的帖子就没什么意思了。大家只要能拿出论据来,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别急吗。

实际上在中国,不靠家长陪读能成功(成为演奏家)的例子太少了,看看现在那些成名的,据我所知都是陪读的。陪读是不是科学,这个我不敢说,反正在中国的这种环境下,不陪读很难成。如果说不陪读似乎在开始的时候走点弯路,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并不是坏事情。问题是小提琴这东西是不等人的,把黄金(就那么几年)时间错过了,那么练成同样的东西花的时间恐怕就是多很多了。

在美国家长不陪读,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家的风气比咱们好,举一例,我老师的女儿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她说,资本家、亿万富翁的女儿照样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人家觉得花父母的钱是耻辱。我们呢,我们的孩子总是拿自己父母的地位、金钱去显示自己如何如何,观念是不一样的。

125
fuzibing 发表于 2007-11-13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亚马逊鳄鱼在2007-11-13 8:33:00的发言:

……问题是小提琴这东西是不等人的,把黄金(就那么几年)时间错过了,那么练成同样的东西花的时间恐怕就是多很多了。

……

深刻!

实际上,学别的也是一样。

126
从头开始 发表于 2007-11-13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野渡无人在2007-11-12 15:01:00的发言: !

短信收到。谢谢各位网友的关心和支持。走专业以前没想过。大家介绍的陈曦、顾文蕾的成功经历很令人感动,但无法借鉴。因为他们有可能继成了父亲的遗传基因,即便没有,也在从师之前进行了有目的音乐熏陶和开发。如果家里有一个搞专业或业余爱好的家长,对孩子音准、节奏概念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家里没有这方面的便利,一般的孩子要走好多弯路,甚至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而将错误进行到底。远的咱不说,“从头开始”老师家里不也有专业人士随时指导吗?同样那些成功者无一例外得到各位名师的指点,这种机遇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像“亚马逊鳄鱼”老师的孩子,又是另一种情况,孩子本身聪慧、刻苦,有很强的上进心。所以说真正能成名成家的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家庭的、老师的、孩子本身良好的素质。

我们不能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女儿目前有点喜欢,但她没有一天练5小时以上的决心和毅力,也就是说兴趣并不浓厚。原本考虑她有朝一日自己提出以此作为事业,终于可以为音乐而拉琴了,她自然会全力以赴,琴艺大增也是有可能的。但看了若干帖子以后,发现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觉得灰心。看来学琴不能用素质教育,要么专业,要么业余,都要很小的时候决定,一旦等她自己真感兴趣了,一切都晚了。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困惑,国外那些孩子都是如何学琴的?

这周排练前,老师帮着把上次的三首曲子都整理了,应该能跟上乐队的节奏了。谁知道去了,人家又开始排练《长江之歌》、《赛马》、《春节进行曲》,结果他们又跟不上了。不过这次茸茸的琴算定准了,没有被首席指指点点。我在门口听了一会,《赛马》临时加了一把二胡,那女孩拉得真带劲,其实当初是想让孩子学二胡的,现在只能羡慕了。35首不够熟练,继续练。布置预习34首,这段时间老师逮住双音猛练。

看了您的这篇文章,感触颇多,也感到您的消极对待,不能这样啊.孩子的道路是家长给铺就的,只有家长坚持住了,孩子才能坚持.不能否认学琴条件上的差异.象亚马逊鄂鱼那样就是榜样,多付出10倍的代价,就会有成功的希望.有一点希望也不放弃.(如果孩子在别的方面优秀另说)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儿子将来能混口饭吃.学习小提琴就业的路很宽(一家之言)不要求孩子成大器.可以教教学生,在少年宫带带课,都是不错的收入,不用大人养他一辈子,比起考大学分配不了,照样找工作.稍好点.我们这是这样.琴行都缺老师.我妹妹他们团常年招小提琴手,拉的太一般的都能去凑数,实在招不到好的.我觉得近几年交响乐有发展的趋势.我们这经常有音乐会,前几年就没有.坚持住!加油啊!
127
林夕 发表于 2007-11-20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DDD
128
kiyosi 发表于 2007-11-20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6年磨一剑,锋未足利,然其芒隐现,蓄势待发。

这句话我喜欢!

129
niy69 发表于 2007-11-21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学琴的我估计十之八九都会在究竟花多少精力和代价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上发愁。
130
三笑春风 发表于 2007-11-21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亚马逊鳄鱼在2007-11-13 8:33:00的发言:

实际上在中国,不靠家长陪读能成功(成为演奏家)的例子太少了,看看现在那些成名的,据我所知都是陪读的。陪读是不是科学,这个我不敢说,反正在中国的这种环境下,不陪读很难成。如果说不陪读似乎在开始的时候走点弯路,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并不是坏事情。问题是小提琴这东西是不等人的,把黄金(就那么几年)时间错过了,那么练成同样的东西花的时间恐怕就是多很多了。

我相信今后中国学小提琴的孩子成长的模式会发生改变,学小提琴不是赶集,黄金时间不是几年,当然,不是说可以挥霍,而是说,成长和学琴都需要时间,有时候需要一些坎坷和弯路,弯路不是绝对不好,毕竟学琴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最佳的途径和最短的距离并不是直线。

131
亚马逊鳄鱼 发表于 2007-11-2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总的趋势是对的,孩子应该让他独立,但我们首要条件是整个社会的观念改变,你不得不承认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他即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你也不能不看到他也能向不好的方向走。孩子就是孩子,他的自控能力是很差的。要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就是我们的特色,恐怕不是二三十年能解决的。

你说的学小提琴不是赶集,黄金时间不是几年,那要看对什么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业余选手是这样的,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专业选手,那么绝对就是那么几年,因为人的机能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固定,年龄越大恐怕想改变就越难。这一点,你的孩子还小可能认识还没那么深刻,王教授总是和我说,你们来的有点晚了,不然,你女儿比现在说不定你真的会参加全国比赛了;再说一例,三年前王教授教女儿拉换指八度,女儿就十分吃力,为什么?手指开始僵硬了,老师再三提醒,练习时一定注意,不然,你这个年龄容易把手指掰断。也正是时间的原因,王教授对我女儿说,将来你成为演奏家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将来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教授。反过来,如果女儿去王教授那里的年龄是10岁,那么结果可能完全是另一样。

总之,陪读这种现象是由中国的社会特色决定的,不然家长谁都不傻,干嘛那么花钱费力呢?不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风气决定的吗?既然存在了,那么他就有他一定的合理性。

132
田妈 发表于 2007-11-22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向家长致敬!
133
sycbz 发表于 2007-11-22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后的小孩,一定要让他学琴,呵呵
134
 楼主| 野渡无人 发表于 2007-11-23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网友们在此对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亚马逊鳄鱼老师、从头开始老师、三笑春风老师都是专业琴童的家长,从他们所谈的建议和经验,就可以找到专业和业余学琴的差距,相信对大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最近去回课,没有遭到老师批评。但老师比以前要求严格,过去每首乐曲拉的差不多就算了,老师也怕孩子一首曲子拉久了烦,上周却说35课如果不能全部做对就不能通过。最近茸茸学琴积极性有所下降,练琴很浮躁。fuzibing老师在网上给了不少学习资料,我想借机引导引导她,就问:“林大师都说拉琴要先唱出来,心里有了手上才能做的好。以前于老师说让你先视唱再拉,你从来就没做过。那我问你,当你第一次看到曲谱时,脑子先反映出音高还是曲调已经自然形成?”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都没有,每次我看不同的音符,它们就变成了汉堡、可乐、薯条、蛋挞,有的音反映在脑子里甚至是药片!”“啊?!-------”我目瞪口呆,还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还是孩子故意蒙我?

135
fuzibing 发表于 2007-11-23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野渡无人在2007-11-23 10:29:00的发言:

……每次我看不同的音符,它们就变成了汉堡、可乐、薯条、蛋挞……

能把静止的音符看成活生生的。。。尤其是美味,恐怕仅有逻辑思维是达不到的吧?

俺喜欢这个喜欢美味的小姑娘。小小年纪竟有此等境界!观众需要什么?不就是从她手中流出的那美味般的旋律嘛!

136
从头开始 发表于 2007-11-24 00:1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野渡无人在2007-11-23 10:29:00的发言:

很高兴网友们在此对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亚马逊鳄鱼老师、从头开始老师、三笑春风老师都是专业琴童的家长,从他们所谈的建议和经验,就可以找到专业和业余学琴的差距,相信对大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最近去回课,没有遭到老师批评。但老师比以前要求严格,过去每首乐曲拉的差不多就算了,老师也怕孩子一首曲子拉久了烦,上周却说35课如果不能全部做对就不能通过。最近茸茸学琴积极性有所下降,练琴很浮躁。fuzibing老师在网上给了不少学习资料,我想借机引导引导她,就问:“林大师都说拉琴要先唱出来,心里有了手上才能做的好。以前于老师说让你先视唱再拉,你从来就没做过。那我问你,当你第一次看到曲谱时,脑子先反映出音高还是曲调已经自然形成?”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都没有,每次我看不同的音符,它们就变成了汉堡、可乐、薯条、蛋挞,有的音反映在脑子里甚至是药片!”“啊?!-------”我目瞪口呆,还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还是孩子故意蒙我?

专业家长还谈不上,您过奖了。至于孩子说的那些话您也别当真,每一个孩子学琴的过程中都会有烦躁期,儿子就经常这样,过去了就好了。每当够去几年后再回头看看已经取得的成绩,就是再坚持的动力。加油啊!
137
亚马逊鳄鱼 发表于 2007-11-24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专业家长,这个名字是谁发明的?不过,楼上说的对,家长家是家长,没什么专业业余的,只是我们走过的路(或者说弯路)多,有了经验了,就这样。
138
页心 发表于 2007-11-24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读完这个帖子。同是琴童家长受益非浅。

我认为楼主对走不走专业看法很客观,很实际。

每一个学琴的人都想首提,成名,大师,谈何容易!!!

我觉得文化和提琴两步走,将来文化课好,提琴是爱好特长。若文化课不好,通过长年坚持练琴走艺术考生是很轻松的。(当然非走专业的除外不在讨论之内)

139
亚马逊鳄鱼 发表于 2007-11-24 15:33: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可以代表很多人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若文化课学不好,考艺术特轻松,这个不对,艺术和文化课一样,就看你到那个等级的,文化课不是多少分都能上大学吗?现在的学校都这样,你拿钱它就要,反正读完了也不包你分配。我可见过沈阳大学艺术系的,那是2005年盘锦市小提琴比赛,她们来做表演,结果我们哪里的小提琴老师都看出来了,有的老师还抛出了这么一句,“还大学生呢?没刚才那个小姑娘(指我女儿当时初四)拉得好呢!”听了这话我真的心里一凉啊,这些孩子将来怎么办啊?

所以,我奉劝那些把艺术当成救命稻草的家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这一步,因为孩子今后的路还很长,应该多想想怎么因材施教,而不是走所谓的“捷径”,那样会损失了自己,害了孩子。

140
页心 发表于 2007-11-25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同意

我现在是走一步说一步,儿子天天坚持不懈的练琴哪能不想他出头。但我也不想把他逼疯,不想小提琴是他的全部。

人到中年体会人生平安,相对安逸足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5 8:01:2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19:3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