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老师的鼓励给了俺动力,俺决定克服一下懒惰情绪。 茸茸这周回课内容为D大调音阶琶音、罗德的随想曲、〈丰收渔歌〉、丹克拉华丽练习曲4、9和维尼亚夫斯基的《随想曲三〉(两个老师的课)。〈丰收渔歌〉是第二次上课,老师把高潮前的那部分讲解了一遍,纠正了茸茸为偷懒自编的指法,在细节处理上也加工了一下,比如中国乐曲里特有的滑音,二胡里惯用的那种,运用之后果然味道大不相同。后面部分也全部试奏下来,老师指出一些附点音的处理方法并对弓法做了适当调整,听起来节奏非常齐整,音乐富有变化。这首曲子学的算快的,两堂课就通了一遍,不象那些协奏曲,一学学2、3个月,感觉还不理想。看来孩子所处的文化氛围对于曲目的理解影响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咱们总在古典乐曲上吃亏。 维尼亚夫斯基的《随想曲三〉老师指出一是换把、二是音准,需要非常注意,练习时要动脑子,琢磨如何能保证上把音准确,靠那个音去上把更合适等等。其实动脑是茸茸的一大弱点,平时她只是机械去拉,根本不想为什么。 这次上课在她前面一个同龄小女孩,拉《渔舟唱晚》,拉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看茸茸低着头,想笑又不敢笑的架势。等那孩子走后,老师无奈的说,这孩子来这里学琴两个月了,给她上课简直是受罪,因为这孩子听不出音高,但亲戚介绍,又不好推出去,而且这种水平去年居然考过6级了,原想给他们降级练一些基础曲目,家长还不愿意。我想《渔舟唱晚》这么熟的曲子调都跑的这么厉害,也确实不适合拉琴了。回来我问茸茸,你自己练琴的时候,是不是也听不出音高低啊?她说,5年级以后才大体知道音的高低,以前都是靠老师提醒,自己没有概念,到现在才确切知道每个音是否准确。我想老师应该在孩子能理解的时候,尽早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用耳朵辨别,用心去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临时给他们指出来的音高,他们当时改正了,回头接着就忘记了,没什么作用,所以让孩子学会动脑筋是很关键的。 |